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35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1253种,包括炎黄纵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郭沫若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郁达夫的相关文献由2578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成德、郁达夫、张晓霞等。

郁达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35 占比:99.8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3%

总计:3139篇

郁达夫—发文趋势图

郁达夫

-研究学者

  • 蒋成德
  • 郁达夫
  • 张晓霞
  • 刘久明
  • 许凤才
  • 韩石山
  • 陈子善
  • 詹亚园
  • 李丽君
  • 陈松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孙玉祥
    • 摘要: 1936年2月,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字公洽)之邀,从杭州到福州游览,被陈仪委任为省政府参议,直到1938年3月,郁达夫应郭沫若电邀,离开福州,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工作,任少将设计委员。此后,又于该年9月底回到福州,陈仪仍委任他为省政府参议,在“主席文书室”服务。
    • 孙慈姗
    • 摘要: 郁达夫《沉沦》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大量异质性语言的存在。而诸种语言在作品中的穿插排布不仅意在展示主人公丰厚的文化素养,更参与塑造了小说文本的整体结构与风格。这种语言的杂糅与互动或许呈现出中国现代小说源头处的某种风貌,是值得关注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以“跨语际实践”这一概念为透镜,观察《沉沦》中西方语言、汉语、日语等各种语言因素的存在方式,以及在这些语言间穿梭徘徊对主人公与作者身份想象、伦理认知、情感状态的重要影响。由此,或可进一步理解现代中国知识者进行此类文化实践的深层心理动机与感觉结构,并通过对“语言穿越”这一动态过程的考察,理解现代诸文化间相互接近的可能性与隔阂的存在。
    • 宁燕
    • 摘要: 乾隆朝诗人黄仲则在其短暂的35年人生中为清代诗坛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虽年少家贫,身世坎坷,却富有诗情。其诗以情取胜,引起无数有相似经历的人的情感共鸣,现代作家郁达夫就对其颇为青睐。现对学界前贤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归纳,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黄仲则研究提供参考。
    • 武亚非
    • 摘要: 近日,笔者趁着闲暇阅读了薛林荣先生所著的《鲁迅的饭局》一书,跟随作者从一次次饭局中走进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管窥鲁迅从1912年5月至京到1936年9月在上海辞世这24年间的生活、创作和思想轨迹。在“鲁迅的饭局”上,光照时代、名传后世的大家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萧红、郁达夫、茅盾、郑振铎等先后相聚,实乃人生快事。
    • 李宗刚; 范丽媛
    • 摘要: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个性、在文学创作与人际交往中特立独行的作家。他交游广泛,不仅与创造社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与思想和文学趣味差异甚大的作家都能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与郁达夫的自我性情、超越政治偏见的文学理念、多重包容的文化底蕴有关。郁达夫交游广泛这一现象,折射的是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彰显的是作家应该具有“诚”与“爱”的情思,昭示的是作家既要积极回应时代主题,也要确保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 蒋璐
    • 摘要: 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语言优势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学的养料,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又有他出于自身气质和性情进行的审美选择。其中,郁达夫对德国文学的偏嗜显得尤为特殊。本研究以他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达夫所译短篇集》中的三篇德国文学作品为切入点,从翻译的角度透析郁达夫与德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 蒲小伟
    • 摘要: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最负盛名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让郁达夫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其独到的鉴赏能力,带给人一种独有的艺术享受,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散文功底。从古至今,关于写秋、描绘秋天的作品非常多,但是《故都的秋》有其独到的一面,在郁达夫的笔下,不仅能看到秋景秋物,更能够感受到秋色秋味,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情感。我们在品读其恬静淡雅文字时.
    • 熊江芳; 粟斌
    • 摘要: 在传统解读中,《故都的秋》一文的情感主旨为悲秋,文中“悲凉”一词似是有力的佐证。但研读文本后可以发现,《故都的秋》一文的审美情感并非传统解读中的苦痛类型,通过对写作背景、文本基调以及文本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文章平静闲适的写作背景赋予了文章恬然的审美情感,悠闲舒缓的文本基调和写作内容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审美情感。郁达夫受日本传统文学中“物哀”审美理念的影响,将传统悲秋的审美情感转化为了对美的欣赏,赋予了该文淡然超脱的精神气质。
    • 刘国锋
    • 摘要: 秋色渐浓,秋意渐晚,多少与秋相关的词句都带着一股凉意,而北国的秋少了一分南方的艳色多了一分淡然。半生飘摇的郁达夫带着满腔愁绪见到了与他灵魂相连的这片土地,初秋的北平与多年前阔别时一般矗立无恙,这也勾起了他的相思之意。他怀念那乡音,那故都凉意下伴随着的静美,这座城的故人终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
    • 竺建新; 朱婷
    • 摘要: 在现代散文史上,郁达夫游记能够独领风骚,不仅仅是因为其有着现代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在游记文学中的呈现。在文体层面,郁达夫游记多借鉴古代散文,如游记、骈文等;也常在游记中引用典故,插入旧体诗。在审美层面,受晚明公安派的影响,郁达夫游记崇尚真切自然、雅俗同趣的独特意蕴。正是因为显豁的古典因子,使得郁达夫游记成为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的经典文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