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实关怀

现实关怀

现实关怀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3篇、专利文献17910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新华文摘、青春岁月、历史学习(高考)等; 现实关怀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娜、丁为祥、于展等。

现实关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3 占比:2.31%

专利文献>

论文:17910 占比:97.69%

总计:18333篇

现实关怀—发文趋势图

现实关怀

-研究学者

  • 朱娜
  • 丁为祥
  • 于展
  • 冯文平
  • 冯远
  • 刘佳
  • 吴卫华
  • 周海波
  • 孔庆东
  • 廖林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仲明; 祁春风; 珍妮(整理)
    • 摘要: 一文学精神品质的重视祁春风:感谢贺老师接受这次访谈。我想从您的评论集《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谈起。在当前社会语境中,仍有许多人对文学葆有崇敬之情,但把文学提升为一种独特的“信仰”,却比较罕见。此书同名文章中,您明确地主张“寻求文学的理想主义方向和超越精神”。那么,您的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对文学有如此高的评价和期待?
    • 孙茗琸
    • 摘要: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
    • 郑孝熙
    • 摘要: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标志,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在社会工作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获得了经济能力之后,女性要求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这是女性意识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些表现。电影《送我上青云》从现实生活中的因素出发,对女性的自我认知、身体权利以及家庭地位等作出了探讨,阐发内容较为全面。
    • 摘要: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东哲学学会主办。2002年以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承办。《现代哲学》秉承“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现实关怀”的办刊宗旨,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注重稿件的原创性、学术性、前沿性,尤其关注具有独立思考、理论创新、论证充分的稿件。
    • 张梦茹
    • 摘要: 《火车浜7号·疯狂处女座》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作者向经典致敬,精益求精小火慢炖式的写作方式让这部作品呈现出精品化的特质。作品紧跟时代潮流,选取新时代下女性日益突破传统登上舞台为叙事背景,设置一个丈夫入狱、妻子为寻求真相重回职场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关键线索,以女主人公陈筱露艰难的找寻真相之途为核心,横向铺展开一幅以女性实现价值为主体以及欲望诱惑下人性沉沦的图景,通过图景的呈现传达价值理念,探索挖掘人性,折射出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
    • 摘要: “给青年一小时”工作坊是《公共管理评论》2021年起全新创办的、助力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交流机制,意在打造理论对话深刻、现实关怀深入、学术交流深切的学术共同体平台。每期工作坊拟接收4~5篇论文,每篇论文通过“作者推荐、期刊特邀”的方式确定两位资深点评人;以作者讲述10~15分钟,每位点评人点评15~20分钟的方式,为每篇论文打造饱满的一小时学术交流体验。
    • 陈紫鑫
    • 摘要: “传奇”叙事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一日三秋》中,刘震云巧妙地利用了传奇故事,以“笑”与“笑话”为中心,打造出一个变形的世界,着意塑造了一批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还原了一个更深层的精神民间。刘震云以荒诞的叙事方式勾勒出底层人民的生活,并揭示出这样一个现实——底层百姓以“笑”来消解严肃、化解问题的方式看似荒唐可笑,但却是藏着“血与泪”的生存之道。
    • 周丽
    • 摘要: 作为长期致力于社会研究,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学者,杨东平的名字在教育界如雷贯耳。前不久,杨东平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1年度教育人物"。获奖评语称他为脚踏实地、行万里路、有着广泛现实关怀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的确如此,多年来,为洞察教育现实,探寻理想教育,杨东平和团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并在重要的教育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对于"教育家"这一赞誉,杨东平谦逊地表示,真正的教育家必须立足于实践第一线。
    • 柴文华; 郭佳明
    • 摘要: 冯友兰在哲学上打通形上形下,将理论落实于社会生活,彰显了其浓郁的现实关怀。冯友兰在对“忠恕”的解读中,肯定了儒家思想中的实践旨趣,强调人的理性和社会性。其从“实行道德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两个层面诠释了“忠恕之道”的灵活与全面,冲破了以往宋明道学家“道德与不道德”非此即彼的硬性框架,将其拓展至“道德与非道德”的行为判断新标准上。在生活和境界中,他更侧重于生活,这种生活不仅是平常人的日常,更是成圣成贤后的价值追寻。冯友兰尝试将古训归于生活方法并应用于社会日常,用理性精神指导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忠恕”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践性进行了深度挖掘。
    • 丁友芳; 周群
    • 摘要: 在易代的特殊历史境遇中,明末大儒王船山提出诗以达情论,凸显出鲜明的学理、济世及诗道等方面的理论特质。学理特质方面,以情论诗是船山儒学性情论在诗学领域的运用和延伸,其诗情与其儒学性情有逻辑同构之处,亦体现了儒学在其诗论中的展开与投射。济世特质方面,其诗情关涉诗教,与世运、国运及世风人心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价值理性色彩,他期以正诗中之情来匡正世风、影响人心,体现了他强烈的现实关怀。诗道特质方面,船山重诗情,亦是其发明诗道之悟的表达,在易代的特殊生命体验中,船山有强烈的情感诉求,且其毕生不废吟咏,在诗艺上已臻化境,故而其诗以达情论亦是其情感创伤转化为对诗学体认的呈现。诗以达情论既丰富了儒学文艺观的内涵,也折射出特殊时代对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激发效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