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4篇、专利文献16964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北方论丛、读书、现代中文学刊等;
现代文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钱理群、王信、黄修己等。
现代文学研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964篇
占比:96.34%
总计:17608篇
现代文学研究
-研究学者
- 钱理群
- 王信
- 黄修己
- 吴福辉
- 朱德发
- 王富仁
- 刘纳
- 古远清
- 杨义
- 袁国兴
- 解志熙
- 陈辽
- 刘勇
- 刘卫国
- 吴志慧
- 朱寿桐
- 李怡
- 李松睿
- 杨庆祥
- 杨洪承
- 温儒敏
- 潘颂德
- 王瑶
- 陈思和
- 丁言昭
- 乐黛云
- 凌宇
- 刘凌
- 刘增杰
- 刘子凌
- 司瑞昌
- 吕晴
- 唐弢
- 孙昌熙
- 孙玉石
- 孙琴安
- 孟庆澍
- 孟繁林
- 季剑青
- 学
- 宋遂良
- 崔彦
- 张曦
- 张毓茂
- 张永泉
- 张铁荣
- 徐刚
- 徐瑞岳
- 支克坚
- 旷新年
-
-
刘福春;
李俊杰;
陈佳(整理);
孙海佩(整理);
郭灵西(整理)
-
-
摘要:
一起点与焦点李俊杰:刘老师您好,2022年是您从事学术工作的特殊时间节点。1982年,您的第一篇论文《小诗试论》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1期,距今整整四十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我们一同回到作为起点的“1982年”,请您谈谈是怎样的契机,促成您以这篇文章进入学术研究工作,并且坚持了整整四十年之久。刘福春:好问题!这真的应该说一说。我是1980年2月底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几天后分配到现代文学研究室。前几天我还翻过日记.
-
-
刘子凌
-
-
摘要:
王瑶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受到朱自清、闻一多等老师所代表的“清华学风”的熏陶。清华大学国文系接纳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资源的课程设置,老师们出入古今中西的研究思路,在王瑶的研究工作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其同时立足“现代”与“民族”的主体性学术姿态,值得后来的研究者深思。
-
-
倪文尖;
马臻
-
-
摘要:
从文学研究到语文教育马臻:倪老师,您好,虽然您已经在一些访谈中提到过自己从现代文学研究转向语文教育研究的历程,但我还是对此感到好奇。能否简单回顾一下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心态与思考?倪文尖:说来话长。每个人走向语文教育的路径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像我这样出身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可能更是如此。不过,我也不能说是转向,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迄今也还是我基本的工作。当然,“不务正业”跨界到语文教育一晃也确实二十来年了。而当初这么做,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或者说是特点吧。
-
-
李松睿
-
-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几乎与新中国同龄,在文学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但却已经形成了一代代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学术传统。按照温儒敏教授的说法,第一代现代文学研究者,以王瑶、李何林、唐弢等前辈学者为代表,主要活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代现代文学研究者则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但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学界的主力军,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复兴乃至成为“显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发挥了学术上承前启后的功能?譹?訛。此后,伴随着社会生活的稳定、现代学院体制的稳固,学科的代际传承大致可以按照所谓“六○后”“七○后”“八○后”等进行划分,并已经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学术风貌。而张恩和先生就是这里所说的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的代表。
-
-
孟庆澍
-
-
摘要:
张恩和先生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鲁迅思想研究、鲁迅旧诗研究、郭沫若研究、郁达夫研究等领域,其中又以鲁迅研究的成绩最为突出。在我看来,其治学中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关注鲁迅反封建、鲁迅与辛亥革命等问题,并且总结出自己的基本原则。他的学术研究在在体现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术风气,体现出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与1980年代社会思想变化的共振性和同步性。在今天看来,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很值得重新检讨。
-
-
凌孟华
-
-
摘要:
编者按:近年来,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已成共识,对现代文学文献的辑佚、考辨与整理,也被研究者们自觉地应用于研究中,成为推进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凌孟华《烽火遗篇:抗战时期作家佚作与版本》(已收入本刊编辑部的“中国出版史研究”系列,预计于2022年10月出版)一书以“非文学期刊”视野考察抗战文学,进行抗战文学辑佚研究,进一步拓展抗战文学史料发掘的深度和广度。
-
-
刘祥安
-
-
摘要:
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为范伯群先生37年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画上了句号。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联合国内高校,发起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种)”丛书,苏州大学(时名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承担了《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卷的编写任务(此书于1982年编成,198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范伯群先生是编写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
-
周笛;
陈希
-
-
摘要:
百年回眸,重返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场域,站在更高的历史基点上,多侧面、多层次还原历史形貌,梳理现代文学研究的面貌与脉络,并借鉴"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元气淋漓的文学样态,结合时代语境、社会气象、个体精神,理解现代文学及其活动背景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透视现代文学研究错综迂回的多层肌理,认清现代文学研究本体的面目,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之需要.文章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通过分析其成书特点、写作主旨及意涵,检阅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百年来不断丰富深入的研究实践与曲折历程.
-
-
钱理群
-
-
摘要:
王信走了,我怅然若有所失!从噩耗传来那一刻,直到现在,我都在追寻——我失去了什么,要追什么,寻什么?昨天下午,恍恍惚惚之间,翻出了当年的照片:王信、樊骏和我在一起。对了,我失去、并要追寻的,就是和王信、樊骏共同度过的那个"时代",那个"传统"!是的,就是那个如今已经被淡化、遗忘的1980年代,以及当年重新回归的五四启蒙主义传统。而对于我和我们这一代(1978年入学的第一批研究生)来说,这样的年代、传统,都是化为具体的个人的;我们这些搞现代文学研究的,最难忘的,就是王信和樊骏:他们两位在我们心目中早已难解难分,成为一种象征了。
-
-
王张博健;
李掖平
-
-
摘要:
半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家,尤其是美籍华裔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学术重镇,但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质疑却从未中断过。从1962年普实克对夏志清的批评,到2000年在香港学术会议上刘再复与夏志清的当面交锋,1一直到当下的一些批评文章。海外汉学家的鲁迅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似乎从未进行过彻底清理。在此,我们暂且搁置意识形态分野,仅从方法论角度对他们的鲁迅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