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
抗战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44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重庆社会科学、理论学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抗战文学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弓、王学振、张武军等。
抗战文学
-研究学者
- 秦弓
- 王学振
- 张武军
- 李光荣
- 赵伟
- 吕彦霖
- 吴翔宇
- 周维东
- 李怡
- 杜运威
- 段从学
- 苏光文
- 高文波
- 刘威
- 向舒
- 夏彪
- 张中良
- 熊飞宇
- 王应平
- 章绍嗣
- 邵国义
- 黄万华
- 凌孟华
- 刘传霞
- 刘晓丽
- 刘艳
- 周晓风
- 康丽娜
- 廖海杰
- 徐塞
- 房福贤
- 时曙晖
- 朱学兰
- 李建平
- 李文平
- 李璐
- 杨洪承
- 杨淑媛
- 熊辉
- 王巨川
- 王春云
- 王颖
- 田仲济
- 祝学剑
- 范雪
- 荀利波
- 莫付欢
- 赵伟12
- 逄增玉
- 邵宁宁
-
-
张巧玲
-
-
摘要:
《荷花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的名篇,它是我国抗战文学作品中的代表,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此篇既没有惊险的战斗情节,也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文章通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柔美的画卷,但其中却隐藏着激烈残酷的战争。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荷花淀》中蕴含着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气和克敌制胜的抗战精神。
-
-
赵学勇;
魏欣怡
-
-
摘要: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
王思璇
-
-
摘要:
抗战时期,民族观念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强调,但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语境的不同,两国文学中的民族观念又存在差异:乡土与人民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中民族观念的突出元素;而狭隘扭曲的“皇国”心态则构成了抗战时期日本文学中民族观念的核心。中国抗战文学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日本侵华文学则煽动了民族仇恨,沦为侵略战争的帮凶。
-
-
郑;
萍包婉姝
-
-
摘要:
本文以广东左翼文学家黄药眠和丘东平为基点,对二人的抗战题材小说进行分析研究,解读二者在语言风格、主题基调、故事设定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在比较中揭示两位作家"和而不同"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感受抗战文学作家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国家情结。
-
-
杨雅;
周晓风
-
-
摘要:
全面抗战时期,湘西过去的苦难和在时代潮流中呈现出的新变,让沈从文意识到一切亟需“重造”。人的“重造”、民族“重造”、社会“重造”、地方“重造”、国家“重造”、经典“重造”、文运“重造”在《长河》中皆得到施展本领的契机,却又都在冷酷的现实前败北。一切“重造”都无法在充满阶级压迫和战争威胁的世界中取得成功。沈从文不能从阶级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却以一个作家的直觉和经验感受到,实现“重造”的社会基础尚需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和锻造。革命战争或许就是未竟的《长河》所悬置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长河》称得上是一部冷静的抗战文学作品,而现实主义也因为作者的真诚而取得了胜利。
-
-
郭大章
-
-
摘要:
刘盛亚“卍字旗下”系列散文以纪实的手法,详细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社会现实,对希特勒政府进行着“暴露”和“讽刺”,宣扬着“人道主义”精神,并提倡和展现“战斗”的精神,以其罕见的题材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心,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宣扬“抗战”的众多散文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
-
李笑
-
-
摘要: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因其完整、连续的战地工作经验,可作为研究女性与战争关系的一个样本。军事战争中明显而“自然的”性别分工,使得女兵被安排于辅助性位置,在与男兵为伍的战争空间中常常成为“被看”甚至被质疑的对象,以至于需要更显在的体力劳动僭越传统性别,宣告自己可以完成与男兵一样的任务。女兵们开展的一系列乡村动员实践以及家庭宣传,在现实层面最大化地消除了民众的惧兵/厌兵情结,从而更有效地介入“军民合作”的政治任务中去。此外,由于团长胡兰畦的编辑/作家身份,使其在领导女兵“身体入伍”的同时,带着“文章入伍”的充分自觉,“战地日记”的系列出版正是为抗战初期国民动员工作造势的彰显,为战时“新女性”这一时代形象提供了新的想象资源。
-
-
凌孟华
-
-
摘要:
编者按:近年来,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已成共识,对现代文学文献的辑佚、考辨与整理,也被研究者们自觉地应用于研究中,成为推进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凌孟华《烽火遗篇:抗战时期作家佚作与版本》(已收入本刊编辑部的“中国出版史研究”系列,预计于2022年10月出版)一书以“非文学期刊”视野考察抗战文学,进行抗战文学辑佚研究,进一步拓展抗战文学史料发掘的深度和广度。
-
-
邓姿
-
-
摘要:
萧红是《七月》刊名的最初提议者,也是早期《七月》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早期《七月》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七月》时期的萧红写作也许不是她最完美的呈现,有些作品尚显单薄与生涩,但在抗日救亡成为显性存在的历史语境中,她坚持自己的性别经验与写作立场,以个人化写作方式介入民族国家宏大叙事,关注恒久的人类生存及人性愚昧,与充满乐观主义的主流文坛保持一定距离,试图寻求独立作家身份,这正是萧红写作的意义所在。
-
-
詹晓宁;
陈丽妃
-
-
摘要:
关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小说是对左翼至抗战文学进行再回顾、再解读、再反思的有效窗口和视角,旨在进一步解读广东左翼抗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文章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以黄药眠和丘东平两位广东左翼作家为例,对该时期广东左翼作家小说进行探索,研究借文学之手革命的黄药眠和以战地小说为武器的丘东平在小说创作指导思想和表现形态上的差别,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价值。
-
-
廖海杰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看待抗战文学的“国难财”书写不应限于“暴露与讽刺”的既定视野.“国难财”现象是战时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经济生活紊乱的结果,参与到“国难财”中的并不单是穷凶极恶的“官僚资本”,更包括大大小小的投机商、私营银行、和每一个有囤积行为的普通人.回到战时经济生活视野,抗战文学的“国难财”书写,呈现出阶层分化、改行抉择等两方面的复杂面相:在越接近民间的部分,小说常常溢出预设的批判框架,意味变得含混、丰富.“国难财”书写整体上仍是带有批判性的,但其批判性“官方——民间”维度的不同而逐渐衰减模糊,呈现出一条伦理光谱.在历史情境中阐释讨论“国难财”书写的多重面孔和批判性问题,能够看到它对战争投机影响人们生活心理的精细表现和对伦理灰色地带的细致洞察,因此,“国难财”书写不再仅仅是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论据,更是抗战文学中日常人生书写的精彩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