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战文化

抗战文化

抗战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837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重庆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郭沫若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等;抗战文化的相关文献由4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平、魏华龄、唐正芒等。

抗战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5 占比:10.7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837 占比:89.05%

总计:4309篇

抗战文化—发文趋势图

抗战文化

-研究学者

  • 李建平
  • 魏华龄
  • 唐正芒
  • 罗能
  • 刘绍卫
  • 林磊
  • 盘福东
  • 万一知
  • 丘智贤
  • 吴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得中; 李秀珍
    • 摘要: 现存重庆市灌溉工程遗产起于明代,主要集中于清乾嘉时期、抗战时期、"大跃进"时期等重庆三大水利建设高潮时期;由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重庆灌溉遗产以塘堰和渡槽为主,渠、堤、坝、水库等各种工程类型都有分布;重庆灌溉遗产反映了巴渝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传统农耕文化、抗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文化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针对重庆灌溉工程遗产的特点和保护现状,课题组提出编制重庆市灌溉遗产数据库、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进行文旅及农旅融合的综合开发等保护利用方略.
    • 黄莉萍
    • 摘要: 抗战时期,随着广东经济、政治与军事中心的北迁,穗、港、澳许多中高等学校纷纷内迁韶关,粤北地区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特殊的历史时期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使粤北地区文化发展展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特点,兼具更大的交融性与更强的互动性。粤北华南教育抗战文化的发展,不但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还丰富、发展、壮大了粤北华南教育文化教育事业,有力地推动了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抗战文化的深入发展。
    • 邓燕; 万诚杰
    • 摘要: 抗日战争期间,湖南逐渐形成团结、向上的抗战文化运动进步局面。中共湖南党组织充分联络来湘文化教育界人士,将发展党组织与文化统战工作紧密结合,宣传中共抗日主张;通过“三报六刊”宣传抗战文化,联络进步报刊,推动抗战文化运动发展;建立各类文化团体和民众组织,抗战文化运动与民众动员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文化统战为中心的统一战线工作,亦随着湖南抗战文化运动的勃兴与中落而起伏。
    • 马启俊
    • 摘要: 抗战文化是中国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安徽六安在抗日战争中饱受日寇蹂躏,但军民合作奋起抗战,既取得了辉煌战绩,也形成了厚重的抗战文化。六安抗战文化的形成方式和发展途径多样,时代价值鲜明,影响深远。我们应研究、传承与弘扬六安抗战文化中的伟大抗战精神,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安徽红色文化基因,建设新六安,实现文化强市、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 邓然
    • 摘要: 抗战时期,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内迁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分别在永安文庙和大湖办学7年半.为适应战时社会对师范生社会教育能力和地方自治能力的需求,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将培养目标由儿童教育师资向国民教育师资转型,培养模式由指导教学活动向参与基层政权建设转型.一方面积极参与抗战动员活动为永安抗战文化的兴起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基层政权,在改造乡村社会的实践中培养符合国民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本文通过分析战时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的办学活动,可以对战时中等师范教育如何转型以适应战时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 罗衍军
    • 摘要: 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在鼓舞、支持、推动抗战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抗战文化的性质上,党提出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旧文化的关系上,党通过改造旧式的文化艺术形式为新的大众革命文化形式,为革命斗争服务.在革命宣传的方式上,党将文化教育视为宣传的有力武器,号召民众投身抗日救国事业.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的发展,使党的理论指导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对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整合.
    • 刘明合; 王玉萍
    • 摘要: 山东抗战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集中连片的分布特点。本文通过对山东抗战文化资源的梳理,分析其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索山东抗战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 李花
    •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引方向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活动的统一.抗战文化在哲学范畴上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的文化上的反映,也在抗战文艺活动的发展进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本质特征.立足于新时代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结合具体实践,进行时代传承,不仅有利于学习和认识历史,了解抗战时期文化的政策,更有利于结合新时代大背景传承和发扬抗战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 雒亮亮; 张天佑
    • 摘要: 兰州虽然处于抗战的后方,但抗战时期和全国民众一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兰州版《现代评坛》(1938年8月—1942年8月)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期刊,坚持"在西北传播一些文化的种子"[1]的态度,在宣传抗战的同时,也大量介绍了西北各民族及文化、西北地域及历史;刊登了许多讴歌民族抗战的文艺作品;译介了不少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是抗战时期兰州抗战文化的具体体现.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评坛》进行研究,从该刊物的特色栏目和特色内容两个方面来展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兰州抗战文化,为研究兰州文化、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播样态提供新的案例,也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 雒亮亮; 张天佑
    • 摘要: 兰州虽然处于抗战的后方,但抗战时期和全国民众一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兰州版《现代评坛》(1938年8月—1942年8月)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期刊,坚持“在西北传播一些文化的种子”[1]的态度,在宣传抗战的同时,也大量介绍了西北各民族及文化、西北地域及历史;刊登了许多讴歌民族抗战的文艺作品;译介了不少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是抗战时期兰州抗战文化的具体体现。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评坛》进行研究,从该刊物的特色栏目和特色内容两个方面来展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兰州抗战文化,为研究兰州文化、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播样态提供新的案例,也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