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077篇;相关期刊459种,包括江汉论坛、齐鲁学刊、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等;现代文学史的相关文献由75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思和、吴福辉、孙建蕊等。

现代文学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9 占比:13.8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5077 占比:85.93%

总计:5908篇

现代文学史—发文趋势图

现代文学史

-研究学者

  • 陈思和
  • 吴福辉
  • 孙建蕊
  • 崔晓艳
  • 张福贵
  • 范伯群
  • 陈子善
  • 刘勇
  • 刘民革
  • 古远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刚
    • 摘要: 孔范今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国现代的“文学史”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是如何才能算是回复到或者说把握住了对象及其意义存在的本真性;二是为什么近百年内在文化、文学乃至学术观念的历史发展中会数次发生自我否定性的反复回旋的现象。正是以“落后”于同辈的学术建构姿态,孔范今开始了在思想和学术上的“文化苦旅”,以独异的声音和卓越的学术成果引领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潮流。
    • 赵凤珠
    •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它是由作者谢泳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课所用的讲义稿整理而成的。在书中,作者揭示了史料与研究之间的种种关系,叙述简单直白,语言平实质朴。分别讲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概念、范围、类型、成型的与不成型的现代文学史料及掌故之学,并且针对搜集史料所应该具有的意识和应该掌握的方法作了细致梳理。作者在阐述现代文学史料的整体观中,强调开放兼容的史料研究态度,对于史料研究与使用上,强调史料先行,讲述了扩展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先行规则和基本方向,强调对史料的规范性应用。
    • 段指
    • 摘要: 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标杆之作。其实,他在成名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沉寂的日子,甚至一度陷入迷惘之中,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究竟在哪儿。而在这段时间里给予他安慰和鼓励的人,徐剑铭就是其中的一个。
    • 杨斌
    • 摘要: 题记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冯至《十四行集》(17)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被评论界关注得很早,研究文献也很多,但其作为一代语文教育家走进公众视线,却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的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疏忽和怠慢。
    • 王尧
    • 摘要: 因为我写了一部小说,不少朋友将我的身份区分为批评家、学者、散文家和小说家,这些让我汗颜的名号,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只把自己视为一位"写作者",在写作中我没有身份转换问题,也非根据身份去设计文体。我想写小说,或者想写散文,就努力去写了。我想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我崇敬的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些称为文学家的人,他们常常在多个文学文体创作或研究领域有所成就,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身份常常是藩篱,忘记身份或许可以解放自己,此刻,我想回避"小说家"的命名。
    • 李明刚
    • 摘要: 作家藏书,是作家生命人格的历史见证,倒映着其精神生命的成长史.因而也是探寻作家思想、艺术与学术研究的逻辑原点和梳理作家的知识结构与思想谱系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藏书研究为作家研究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掘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打开作家精神世界,洞悉作家艺术成功的奥秘提供了诸多可能.在"藏书-阅读-创作(学术研究)-交流"的观照之下,作家作品以及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之"谜"也有望解开,文学史上因时代和历史语境带来的认知上的隔膜亦有望获得新的理解.
    • 摘要: 自1979年文学研究所建所之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即同时起步。20世纪80到90年代,以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和扎实的文献整理工作,如《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文学通史》等,确立了在上海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也奠定了本学科立足上海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综合研究的整体格局。
    • 刘楠霞
    • 摘要: 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或文字对客观世界和主观思想进行表述的方法,当文字被赋予了丰富的人类情感后,便拥有了艺术之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将现代化的文学进行经典化的重塑,可以对文学史的发展方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改变现代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轨迹。将现代文学与经典元素进行重构,可以深刻影响到文学的深度和广度,对文学发展的格局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文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人类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改变。及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除了一般的艺术观赏性之外还对人类的思想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是经得起人们的推敲和品味的,在传承的过程中供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和品味。因此,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和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可以传承经典的力量,延续经典文学的精神,将现代文学进行延展,使其向更加宽广的角度延伸。
    • 王一燕
    • 摘要: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在地"性加以重新思考,重点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民族国家主导下历史书写的局限以及重新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必要;二是"故乡"作为现代小说母题为国族叙述服务的划时代意义;三是现代中国文学在地的多样性及国族叙述必然的多元性。
    • 齐童巍; 龙迪勇
    •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及文学作品的连环画改编、电影改编等现象中,都能够看到文字媒介向图像媒介的转换。对新文学作家而言,书籍封面的设计,既是为了体现书籍内容和作家创作意图,也是传递启蒙思想的途径之一。部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当时就被改编成了连环画,后者既是对文学经典性的阐释,又参与了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随着中国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文学创作内化于电影制作流程,也呼应了电影从无声片进入有声片所带来的媒介特性的改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