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7144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台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黑龙江史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等;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文献由137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洵、任学丽、刘向上等。
重庆大轰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7144篇
占比:99.80%
总计:87318篇
重庆大轰炸
-研究学者
- 潘洵
- 任学丽
- 刘向上
- 唐学锋
- 张瑾
- 吕洁
- 寒潮
- 张瑞菊
- 杨昱
- 王兆辉
- 章开沅
- 衡元庆
- 金明
- 闫峰
- 黎余
- 丁斌
- 亦非
- 任静
- 何多奇
- 何蓓
- 余闻
- 冯庆豪
- 凌承纬
- 刘占青
- 刘志平
- 刘汪洋
- 刘炼
- 刘竺岩
- 刘良冀
- 刘茂伟1
- 刘阳
- 刘霄
- 南守夫
- 南歌
- 向华娇
- 吴佳佳
- 吴宇桢
- 吴洪成
- 吴莎莎
- 吴龙飞
- 周勇
- 周惠斌
- 唐学锋1
- 唐思蜀
- 孙朝云
- 孙武
- 宋希平
- 小枚
- 帕重可
- 常云平
-
-
梁思璇;
刘竺岩
-
-
摘要:
《良友》画报以他者视角进行了陪都建构与关于重庆的城市想象。重庆大轰炸在报道中并非重点,而是基于议程设置的策略性叙事。由于大轰炸与重庆风景并存,产生了看似割裂的“两个重庆”。但对上海“孤岛”读者来说,二者并不矛盾,风景的重庆与轰炸的重庆分别在雅克·德里达所言的“面甲”背后,传递着趋同的指令,即大轰炸无损于重庆的陪都地位,更无法影响坚持抗战的大政方针。以“孤岛”民众为代表的读者所要做的,就是服膺于“面甲”背后传递的价值观,即对抗战应具有高度信心,更要认同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部署与必胜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这样的导向既是部分抗日报刊的共性,更是《良友》画报作为“孤岛”抗日报刊的特殊视角所致。
-
-
-
黄宇星
-
-
摘要:
抗战时期,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犯下滔天罪行。历史从未远去,记录这段罪行的史料也不断被发掘。由重庆图书馆珍藏并首次整理揭示的《逢庐诗存》中,保留了大量记录重庆大轰炸的旧体诗。诗中不仅描写了重庆大轰炸的细节,更展示了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精神。
-
-
唐学锋
-
-
摘要:
1945年8月1日,“飞虎将军”陈纳德返美前,在重庆求精中学美军总部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抗战期间,他曾频繁出入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但通过记者招待会与众人话别,还是第一次。回溯重庆大轰炸,陈纳德说:“1939年至1941年的3年间,我曾在重庆。当时,重庆为全世界遭受轰炸最烈的城市。我亲见房屋毁于烈焰,死伤塞途。”
-
-
帕重可
-
-
摘要:
1938年2月18日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长达6年半的战略轰炸。日军声称轰炸目标为军事设施、政府机构和军工厂,实则为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2002年于日本出版的《世界战争犯罪事典》一书中,重庆大轰炸被列入日本的战争罪行。2018年,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大轰炸》也在国内上映。本文将从“101”“102”号两次作战手,回顾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
-
刘炼
-
-
摘要:
乡土文化资源,简言之即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古迹、历史档案、名人轶事、民间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一系列资源。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乡土文化资源是地方史教学的天然素材,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基础上自然地唤醒学生的乡土情结,热爱家乡,进而上升为家国情怀。
-
-
曹雅丽
-
-
摘要:
“历史从来不会被无端割裂,也不会被轻易掩盖。它正如我们的文化传统一样,会代代传承下去”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的云南省作协主席范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很执着,为了描摹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历史细节,在重庆住了近1年,挤公交、吃小面、烫火锅;他有英雄情结,希望自己能够像书中的老兵一样血性浪漫、书剑相逢,上马擒贼、下马赋诗;他满怀时代使命感,作为云南省作协主席,多次带队深入扶贫一线,鼓励和带动文学作家创作脱贫攻坚题材精品力作……
-
-
-
-
摘要:
战争·苦难推荐理由:在日机多年的无差别轰炸下,市民龙舟赛时面对敌机扫射仍以旗为枪击鼓竞渡,“雾都话剧”在残垣断壁的大剧院旁照常排练上演……本书以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为历史背景,通过蔺佩瑶、刘云翔、邓子儒在战争中的苦难经历和旷世爱情,展现坚强不屈、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
-
-
-
-
摘要:
陈可之幼年受渊源家学的传统文化熏陶,是当代著名的油画家、国画家和书法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东方油画院院长,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会长,美国华盛顿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获得者,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
-
谢若兰
-
-
摘要:
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深入广泛研究.对于日军的空袭,西方各界亲历者在惊叹中国人民反轰炸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以新闻报道、外交文书、私人通信、画报及影像等方式留下最直观的记忆,希冀以此为切入点,从第三方视角探索其记忆下的重庆大轰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