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陪都

陪都

陪都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重庆与世界、台声、中国人民防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等;陪都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海斌、何蜀、左双文等。

陪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98.9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09%

总计:183篇

陪都—发文趋势图

陪都

-研究学者

  • 丁海斌
  • 何蜀
  • 左双文
  • 庞国翔
  • 张慧
  • 李重华
  • 杨小梅
  • 谭克明
  • 郝明工
  • 刘永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思璇; 刘竺岩
    • 摘要: 《良友》画报以他者视角进行了陪都建构与关于重庆的城市想象。重庆大轰炸在报道中并非重点,而是基于议程设置的策略性叙事。由于大轰炸与重庆风景并存,产生了看似割裂的“两个重庆”。但对上海“孤岛”读者来说,二者并不矛盾,风景的重庆与轰炸的重庆分别在雅克·德里达所言的“面甲”背后,传递着趋同的指令,即大轰炸无损于重庆的陪都地位,更无法影响坚持抗战的大政方针。以“孤岛”民众为代表的读者所要做的,就是服膺于“面甲”背后传递的价值观,即对抗战应具有高度信心,更要认同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部署与必胜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这样的导向既是部分抗日报刊的共性,更是《良友》画报作为“孤岛”抗日报刊的特殊视角所致。
    • 丁海斌
    • 摘要: 两京主体制发源于殷商,此后经历了东西平衡型和南北平衡型两个发展阶段。东西平衡型两京主体制是中国古代多京体系下两京主体制的主要形式。它肇始于西周,中历两汉、新朝,直至隋、唐等朝代;元、明、清三代则实行了较明显的南北平衡型两京制。两京主体制一般伴随着形式、完整程度有所不同的政治体制双套制。两京主体制的形成主要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由于两京主体制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古人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两京观念和较高的对两京主体制的认同度。两京的交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特别是皇帝来往于两京之间,不但规模宏大、礼仪隆重,还需建有大量行宫等。
    • 胡平原
    • 摘要: 陪都一重庆,重庆一陪都,重庆为什么称陪都呢?那是因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沦陷后,即将重庆作为新的政治中心,用于统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因此,陪都的意思是指在原有的首都之外增设的副都,用来补充首都的不足,故称陪都陪都血案,或为重庆较场口事件,或为陪都较场口血案。
    • 朱江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并定其为“陪都”.本文从抗战迁都前后重庆美术出版状态、陪都报刊的出版、书籍的出版,以及抗战陪都美术出版之相关连接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指出,从迁都到抗战胜利,陪都重庆的美术出版业蓬勃发展,使得抗战时期的战斗主题艺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唤起了广大民众保家卫国的决心,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华民族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也是抗战陪都美术出版的意义、价值和贡献之所在.
    • 畅楚; 任超(摄影)
    • 摘要: 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的华严寺,曾是大辽西京的地标。别样的格局,别样的文化。华严寺独特而悠久的底蕴,将千年前那个崇佛的北方政权,呈现眼前。
    • 张景素
    • 摘要: 唐末至五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长期受战争影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赵匡胤建立宋,政治与经济逐渐恢复正轨.宋州为王朝的肇基地,随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升为陪都南京.随后其职官体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具有府级和陪都双重等级.应天府长官职掌一府政务,同时兼任南京留守司一职.在元丰官制改革前,应天府长官多由六部侍郎、六部郎中和六部员外郎出任.官制改革后,官员所带"正官"名目减少.应天府长官任期年限呈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在仕途出身分析中,进士占据一半以上.
    • 庄莉
    • 摘要: "打望"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重庆方言词,无声无息地活跃在重庆的街头巷尾,经久不衰.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动作或是表情,就让人知晓"打望"的存在."打望"甚至已经走向了全国各地,大有全国人民都在"打望"之势.记忆理论认为语言一直都是记忆,而且是先于特殊的形式构成的记忆,是集体经验和集体方向的储存器.语言只有形成形式并成为符号,才能成为一种记忆载体,也只有这样,语言才具有日后可使用的回忆性."打望"一词也因此承载着山城人们的集体回忆与经验,在时空的交替中彰显出强大生命力.
    • 丁海斌; 张思慧
    • 摘要: 唐代北都太原为中国古代史上较典型的军镇制陪都.其地理环境优越,战略地位突出,李渊更凭借太原起兵反隋进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唐王朝.北都的官制、兵制与城制都极具军事特点.北都以总管府统军戎,以身兼尹、节度使等职的留守管理军政事务.北都常有大量驻军镇守太原,军事力量极为雄厚.北都有山川河流、险要关隘组成的天然城防和与自然地势结合而建筑的隍堑、羊马城、城墙三重外卫体系等,这些防御设施加上大量驻军使太原成为一座坚固且防卫体系完备的军镇.北都太原在唐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袭扰、平定安史之乱以及维持藩镇平衡上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北都太原是唐王朝重要的军镇制陪都.
    • 韩宾娜; 王艺深
    •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中、日陪都城市布局与建置原因,揭示了陪都制度在古代中、日两国的共通点与日本陪都建设的独特之处.在城市布局方面唐、日两国陪都显示出较高的相似性,日本多数城市布局特点来自中国.另一方面,在建置原因上两方体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影响势力与发展指向两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