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重庆
陪都重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专利文献24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共产党员:上半月、中国统一战线、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陪都重庆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郝明工、颜坤琰、庞国翔等。
陪都重庆
-研究学者
- 郝明工
- 颜坤琰
- 庞国翔
- 郝在今
- 龙红
- 刘宜靖
- 文锋
- 李满星
- 杨力
- 赵耀
- 长秋
- 龙彬
- 付冬生
- 付金艳
- 何蜀
- 余楠
- 佚名
- 俞栋1
- 关帝庙
- 冯亚光
- 冯肖华
- 刘桂池
- 刘立群
- 卢克保
- 卢毅1
- 卫展眉
- 史继忠
- 吴雪
- 周笃文
- 喻建章
- 姜贤俊
- 孔刘辉
- 孟昭庚(整理)
- 季嘉
- 帕重可
- 庞然
- 张世惠
- 张军
- 张十方
- 张叹凤
- 张波
- 张涛1
- 张荣国
- 张雪
- 彭斯远
- 成元功
- 敖依昌
- 敦枫
- 文热心
- 朱小平
-
-
付冬生
-
-
摘要:
文章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抗战时期重庆出版机构的状况,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出版情况,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出版业的特点:政治性读物多、学术性读物多、文艺性读物多和"丛书热";突出"时代主题"与"爱国己任";寻求"夹缝生存"与"民众需要"的契合等.可以说,重庆战时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在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
帕重可
-
-
摘要:
1938年2月18日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长达6年半的战略轰炸。日军声称轰炸目标为军事设施、政府机构和军工厂,实则为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2002年于日本出版的《世界战争犯罪事典》一书中,重庆大轰炸被列入日本的战争罪行。2018年,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大轰炸》也在国内上映。本文将从“101”“102”号两次作战手,回顾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
-
颜坤琰
-
-
摘要:
赵清阁(1914-1999),河南信阳人。著名女作家、编辑、画家。她一生著述颇丰,出版了50多部、总计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赵清阁度过了她文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擅长戏剧和小说创作的她,驰骋陪都文坛,与郭沫若结下了一段珍贵的抗战友谊。
-
-
王瑞
-
-
摘要:
1943年,在"乐教凌替"的社会背景下,国民政府设计黄帝诞辰4月5日为"国定音乐节",并颁布一系列纪念政策与宣传方法。国民政府借助"黄帝作乐"的传统文化,发明现代化的音乐纪念日,以发挥抗战动员的作用。在教育部的指导之下,陪都各界展开纪念大会、演奏会、音乐比赛、游行歌咏、大合唱等音乐节活动。抗战背景下,音乐也和戏剧、美术一样成为文化动员和教育的工具,但音乐节活动的推行和动员作用的发挥仍面临着诸多困境。社会对音乐功能认识浅显,民族音乐创作不足,音乐活动未能大众化,音乐活动经费紧张等都是制约音乐节推行的因素。
-
-
李宝杰
-
-
摘要:
20世纪40年代因抗日战争影响,伴随国民政府首府向西南迁移,重庆被颁定为"陪都",成为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音乐期刊发展受此影响随之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创办了19种音乐期刊,每年都有两至三种新刊更替.其中既有国民政府官办的,也有民间音乐社团或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办刊宗旨虽有不同、办刊特色异彩纷呈,但都能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承载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需要,讴唱最嘹亮的抗战歌谣,为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发挥出了应有的平台传播效用.
-
-
胡远明
-
-
摘要:
民国时期,贵州境内也曾有过一段独山县泗亭村至都匀的不足150公里的铁路,在1944年发生的“黔南事变”中,为阻止日军经黔南进攻贵阳及陪都重庆,又将这段铁路拆毁了。因此,直到1949年贵州解放,贵州在全国铁路的运输版图上仍是空白。黔桂铁路的修建,949年11月贵州解放后,党和政府以及铁道部立即调集力量,组织筑路大军,先后修复广西金城江至贵州独山泗亭段、泗亭至都匀段。
-
-
-
-
朱玲玉
-
-
摘要:
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重庆聚集了当时国内重要的作家、学者、文人及美术家、书法家,他们热衷于书法研究,大量书法研究文章散见于各类文艺刊物或者副刊上,这些文章涉及书学史、教育、技法等方面.本文主要对这一时期的理论文献予以梳理,以书学史的出现为起点,阐述战时相关书学文献的写作缘由、内容、思想以及对一九四九年后书学史研究的影响,以期能够认识抗战时期书学发展的真实面貌.
-
-
郝明工
-
-
摘要:
陪都重庆的“民族文学运动”,一开始就遭到政治性批评,而缺乏学术性考察,这就需要进行历史还原,通过文本解读以还其本来面目,从而给予其应有的评价,来澄清长期以来的种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