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艾青

艾青

艾青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745种,包括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名作欣赏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等;艾青的相关文献由1229位作者贡献,包括艾青、刘福春、晓雪等。

艾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4 占比:99.8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6%

总计:1546篇

艾青—发文趋势图

艾青

-研究学者

  • 艾青
  • 刘福春
  • 晓雪
  • 翟大炳
  • 高瑛
  • 牛汉
  • 范兰德
  • 古远清
  • 司真真
  • 吕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白正鹏
    • 摘要: 艾青的诗歌,语言明白晓畅,诗艺清新优美,主题发人深省,这些正是他的诗歌不断被传唱的原因,也适合中学时代的青少年读者来阅读与探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品质,笔者尝试为《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做学习活动设计,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 段从学
    •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艾青从他早年遭遇的屈辱经验出发,以受难型认同机制为基础,在个人身份建构和抗战时期的民族国家命运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血肉关联。个人因为民族命运而获得了崇高价值,民族命运因为个人的融入而从宏大叙事变成了切身性的日常世界。这种独特的认同机制,贯穿了艾青从上海到延安的整个创作历程,也构成了其诗歌创作中诅咒与赞美杂糅、深广的忧郁与坚强的信念并存、死亡与新生交织等一系列复杂而独特的诗学景观之根源。厘清这种独特的认同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艾青丰富而复杂的诗歌创作,理解现代中国“被迫现代化”的特殊语境如何进入个体生命,最后又反射到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上,也有利于理解中国现代新诗中潜含着的一种普遍性的人类经验及其相应的诗学形式。
    • 邓爱兰; 钱韧韧
    • 摘要: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对现代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艾青诗歌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研究的重点。与以往研究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艾青诗歌研究在中西传统影响研究、诗歌艺术风格和特征研究、诗歌理论及史料研究方面均有深入与拓展,还出现了从传播与接受视角研究艾青诗歌的新思路。研究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但有关艾青诗歌语言、韵律、节奏等诗体形式上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艾青诗歌研究仍需要在中西文化交融、开放的世界性视域中进行整体考察。
    • 姚海英
    • 摘要: 大雁塔小学石桥华洲城分校(以下简称石桥分校)原名北石桥小学,因北石桥村而得名。时过境迁,当初的石桥已湮没于岁月的尘埃中,而石桥文化却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关于桥,艾青有诗云:“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人类总是要前进的,要前进就会遇到各种障碍,怎么办?建桥吧;人类总是要相聚的,要相聚就会遇到各种障碍,怎么办?建桥吧。桥既是消除隔阂的一种具现,又是人们努力打破自然隔绝的成果;桥既是人们团结、努力、智慧的具体体现,又是历史的见证;桥是通往人生的哲理之桥.
    • 杨茹茹
    • 摘要: “创伤”作为艾青诗歌的重要主题,作为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经典命题的作品,它回应变幻无穷的社会所提出的个人与国家生存之道的问题,对于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命运、国家命运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展示,同时对未来中国前途和命运进行了前瞻性的预示,并对身处其中的人物在这段充满辛酸而又满含希望岁月中所遭受的创伤给予了人性的关照,反映了人民艰难的生存条件,时代的变数,家国的同质异构,民族的觉醒与反抗,这一切造成人物的心理创伤,叩问个体的“命运”出路,从个人到国家、观照创伤的外部构成和内部类型,以此实现心理治愈和创伤抚慰。
    • 洪扬; 汪依霄; 余泽超
    • 摘要: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定量统计技术,通过收集艾青诗歌,自建语料库,分析和探讨艾青诗歌中出现的隐喻分类及其频数,并通过不同事物意象之间的转换,真实地还原艾青诗歌作品诞生的生活性。研究发现:隐喻类型的多样化使用是艾青诗歌的一大语言特征。人体隐喻、动物隐喻和植物隐喻是艾青诗歌中出现的主要隐喻类型,路途隐喻、战争隐喻、疾病隐喻、工程隐喻、天气隐喻等是艾青诗歌中出现的次要隐喻类型。实现艾青诗歌隐喻魅力的诗学功能是意象性和陌生化。
    • 艾晓林(文/图)
    • 摘要: 第一次见到傅天琳老师,是在198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那是中国新诗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新诗走向繁荣的时代。一个个诗派,一批批优秀诗人应运而生。以艾青为代表的老诗人仿佛青春焕发,写出一首首佳作。以北岛、顾城、舒婷为代表的藤陇派诗人,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
    • 刘娇
    • 摘要: 《顶点》是戴望舒和艾青两位著名诗人1939年合编的诗刊,此刊物定位清晰,以诗歌为载体,反映战时中国各地景象及人民大众的生活面貌。刊物选稿要求突破狭义的战争诗,力图表现战争背景下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是一种多样化的全新书写。刊物主张抗战诗歌应该重新定位,将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探索出崭新的创作方向。《顶点》杂志中无论是本土原创诗歌、外国译介诗歌,还是诗歌理论,都遵循了将抗战诗歌更推进一步的选稿原则,力图将中国新诗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 易彬
    •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图景当中,塑造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整体形象”的艾青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但检视20世纪30-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可发现其在写作行为、诗歌词汇表、人物设置以及写作时态等方面均有重要变化,这些变化表征了艾青如何由一位“土地诗人”蜕变为“颂歌”作者。而这种蜕变抑或说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固然受到新的历史情势的影响,但从稍早时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所蕴含的两种声音——“土地的声音”和“我的声音”——来看,也并不缺乏内在的线索依据与发展逻辑。
    • 杨惠
    • 摘要: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体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作往往有着很深的现实主义印记。同时,由于法语文学对其影响和熏陶,他的诗歌中对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运用,都体现出他将诗歌中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中国本土化的特点。本文主要围绕艾青对农民、中国命运的现代性追问和从生命感觉出发的艺术形式追求中,去探析他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