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
诗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2篇、相关期刊393种,包括星星:上旬刊、中外诗歌研究、阅读与写作等;
诗艺的相关文献由68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立鞭、张福勋、贲立人等。
诗艺
-研究学者
- 马立鞭
- 张福勋
- 贲立人
- 古远清
- 唐湜
- 阿翔
- 邱景华
- 韩伟表
- 任遂虎
- 伍明春
- 姜超
- 李建东
- 李犁
- 李维嘉
- 杨森君
- 潘颂德
- 章亚昕
- 谭五昌
- 龙彼德
- 丁芒
- 何希凡
- 余光中
- 刘振娅
- 北塔
- 叶苏
- 周所同
- 夏汉
- 孙伟民
- 孙光萱
- 孙晓娅
- 尚飞鹏
- 崔勇
- 庄晓明
- 张俊山
- 张同吾
- 张国鹄
- 张彦加
- 张微
- 张景
- 文晓村
- 明言
- 曹纪祖
- 李俊风
- 李元洛
- 李商雨
- 李强
- 李敏
- 杨太光
- 杨庆鹏
- 毕磊
-
-
白正鹏
-
-
摘要:
艾青的诗歌,语言明白晓畅,诗艺清新优美,主题发人深省,这些正是他的诗歌不断被传唱的原因,也适合中学时代的青少年读者来阅读与探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品质,笔者尝试为《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做学习活动设计,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
-
沙红兵
-
-
摘要:
不同于一般所主张的物我合一、物我交融,苏轼在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物我平等思想,认为世界是由万物的多样性组成的,人也是与他物平等的万物之一。物我都是无须任何外在根据的自身的存在,同时也通过彼此彰显自身的存在;物我之间"合"而"有间",任何一方都既不能全部倾其所有也不能不交出部分所有去与另一方建立联系。这意味着物我之间不能以一次性完全重合的形式达到直接的认识和交流,而只能是无限次的部分重叠,并且即便在物我平等的理念中,"我"也很难完全将物的一切都无误明晰地表达出来。正因为此,诗歌、绘画等美学活动凸显出以隐喻、象征、情境创造等手段迂回接近事物、打开物我之间无限空间及变化多样性的特点。也是在这种物我平等的思想作用下,苏轼还对人一直以来将自身置于他物之上、化约他物的行为展开反思和批判,认为艺术家形槁心灰的脆弱恰也就是其力量所在。
-
-
魏磊
-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至90年代的转型,新时期中国自白诗只存在了较短的一段时间,但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在学界引发的关注却经久不衰。自诞生之日起,“自白诗”批评即与女性诗歌捆绑在一起并遭遇了诸如缺少中国文化指征、没有技巧或美学呈现等批评和诟病。但实际上,新时期的中国自白诗写作并非女诗人的专利,一部分男诗人也参与其中并创作了许多自白诗的佳作。而且,作为富含民族性的文体形式,新时期中国自白诗歌中包蕴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另外,新时期中国自白诗的上乘之作不但充满“灵气”,在诗艺方面的呈现也颇为精彩。
-
-
劉石
-
-
摘要:
文章梳理古代文學史上的繁簡論,認爲古人多强調字句之減、篇幅之儉、著述之省、表達之簡,於繁簡二端似偏于簡。但值得重視的是古人對繁簡關係更爲辯證的理解,從較早的劉勰到後來的劉知幾,再到爲後人多所詬病的歐陽修等,都有不以絶對數量多寡論優劣的觀點,他們在論繁簡的同時,貴能突破二元對立的藩籬,提出更多和更接近藝術本質的概念與標準。文章亦就古代優秀詩文作品的繁簡處理加以例釋,從這一角度入手解讀,有助於領會作品的藝術匠心乃至情感内涵。
-
-
叶琼琼
-
-
摘要:
吴投文从事诗歌创作迄今为止已超过三十年了,他漫长的创作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要收集在《土地的家谱》这本诗集中,大部分是作者大学时代的作品,抒写田园风情与青春激情,在技法上处于模仿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可以概括为“青春的呼唤”。前后两个阶段中间有一个长达十年的断裂带,这是诗人人生与诗艺的积累沉淀期,在这阶段,吴投文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变,诗歌研究成为主业。21世纪初,诗人回归诗坛,再度开始诗歌创作,尤其近几年呈“井喷”之势。与前期相比,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有了更多的自觉意识,冷静的“中年深思”取代灼热的“青春呼唤”,生存本相的探寻取代生活本身的书写,人文情怀与悲悯意识取代了本能的关怀,哲思的光芒盖过了道理的阐释。
-
-
田云灿
-
-
摘要:
戴望舒有过法国留学的经历,且身处于西方现代主义盛行的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极为熟悉,所接受的西方诗作群体也较为广泛。在诗学创作上,戴望舒大量地将西方诗艺灌注到自身的创作中,使得中国新诗更具“现代性”,这不仅是体式的变化,还有情感、意象、主题等方面的个性化革新。这种对新诗的关照是有别于古典诗,又非同于译诗的。
-
-
赵新林
-
-
摘要:
以古今中外重要文艺理论家、诗人的论述为经,以自己的诗歌写作经验为纬,阐释了对灵感、“工匠”精神、陌生化等诗艺问题的理论思考,强调诗更接近于道,诗歌写作者要拓宽对诗的认识,深刻领悟“天人合一”之道,加强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同时注重精神修炼,积极推进面向新的时代的诗艺建设。
-
-
胡玉蓥
-
-
摘要:
一小引:“可能性”之前的“可能”1990年代初期,当新诗发展早已脱离草创时期工具论的浅白,以臧棣为核心的“可能性”①诗学讨论,试图超越朦胧诗后各种诗歌流派的众声喧哗,在诗歌理念纷纭的诗歌历史语境中突出重围,以对“1990年代诗歌”所指涉的诗艺范式、诗歌意识、诗学特征进行更为确切的统摄。
-
-
毕磊
-
-
摘要:
众志成城战疫魔,诗艺大爱慨而慷。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迅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带领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文艺界、出版界和全国各条战线一道积极响应,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抗疫,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近日,由《诗刊》社选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战疫——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诗词选》正式出版发行。这部书,编辑、修改历时一年,凝结着诗词界和出版界的心血。
-
-
彭志
-
-
摘要:
虽然结识川木的时日并不长,但其实神交已久,这源于两年多前曾品读过他的一篇创作谈。浸润诗道三十余载,在与诗歌的朝夕相处之中,诗人的哭声、沉默多附着于此,而诸如那些战胜时间、追寻崭新世界与心系返乡之旅的愿望,也在诗歌之中找到了寄托。以真诚眷顾之心沉浸于恒常如新的诗体追求,川木对外在世界的观照,以及对内在情感的剖解得以呈现。当把川木的诗歌作为触摸、体悟的对象时,分明可见一位踽踽独行却怀抱坚定信念的诗人在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