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朦胧诗

朦胧诗

朦胧诗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7篇;相关期刊625种,包括文学教育、名作欣赏、青年文学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创新教育论坛、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等;朦胧诗的相关文献由1084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振亚、董迎春、谢冕等。

朦胧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4 占比:94.8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67 占比:4.99%

总计:1343篇

朦胧诗—发文趋势图

朦胧诗

-研究学者

  • 罗振亚
  • 董迎春
  • 谢冕
  • 刘春
  • 徐国源
  • 丛鑫
  • 沈奇
  • 陈旭光
  • 孙基林
  • 孙绍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祁
    • 摘要: 忝列兵强马壮的“谢门弟子”之列,我一直不敢写文章谈论自己的导师谢冕。作为诗歌爱好者,我算得上是中国“新诗潮运动”的亲历者,“朦胧诗案”爆发时,我刚从福建师大毕业,进省报任诗歌编辑,想发舒婷诗稿“未遂”,却因宣扬孙绍振老师的“崛起”理论而挨批。至今还有人记得当年我在当时充满火药味的诗歌讨论会上抱着舒婷大哭的场景。
    • 许永宁; 宋敏
    • 摘要: 从在《今天》上发表诗歌数量的角度来看,顾城不算是《今天》的核心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进入作者群并融入《今天》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多种合力的助推使顾城得以顺利进入《今天》作者群,但另一方面顾城诗风与《今天》的背离又使得他只能作为今天的“外围分子”。随着形势的变化,出于自身生存发展考虑,《今天》选择接纳受官方认可的顾城,这使二者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顾城出于对《今天》的认同在组织活动、理论和诗歌创作上逐渐向《今天》靠近,并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今天》。
    • 梁渊; 熊伟
    • 摘要: 中国诗歌一直秉承紧扣时代脉搏的理念,抒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在中西方视域下,分析“朦胧诗”的主题思想,探索“朦胧诗”浪漫个人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意象现代主义的特征。“朦胧诗”以特殊表现形式彰显个人主义,通过一系列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特殊历史环境的批判。“朦胧诗”的思想特征体现了诗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内省与反思。
    • 李森
    • 摘要: 本文重提“朦胧诗”论争的话题,将论争双方命名为“崛起诗论”和“疑崛起诗论”,并通过对倡导与反对向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方法学习,倡导与反对表现“自我”,如何引领汉语新诗的民族的、汉语传统的方向等论争命题的分析,找到了论争双方共同的诗学话语体系,认为论争双方的诗学,都是话语体系和逻辑构架相同的“代言人诗学”。
    • 魏饴
    • 摘要: “朦胧诗”在“诗与非诗、含蓄与晦涩、传统与现代”等创作理念实践上为“后朦胧诗”时代的新诗创作奠定了较好基础。“后朦胧诗”依然面临着继承和创新两大任务。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创作需要有以下认识:新诗表达中的“大我”“小我”并不矛盾;新诗借助意象抒情给人以整体美感;新诗离不开奥理哲思;长句慢歌体是最自然的新诗表达形式;诗歌创新仍需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 美王性初
    • 摘要: 前些时,在微信上看到好友写了一篇诗评,谈到关于口语诗。我写了句留言:“我很困惑,口语诗与口水诗有何区别?自己写着写着,有时口水就流出来了。哈哈!”说困惑,是心里话。于是,就自忖,到底口语诗与口水诗区别在哪儿?提起区别,不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关于“朦胧诗”的那场争论。
    • 王灿
    • 摘要: 文学创作具有治疗精神创伤的效用。顾城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创伤体验:恐怖的童年让其倾心于童话世界的构筑,在童话诗歌中祛除伤痛,感受纯净之美;漂泊异国他乡,外在文化的差异与割裂让其转向心灵的怀旧,在对家乡的诗歌书写中实现心灵的归宿;情感的破碎最为致命,直接导致其"女儿国"迷梦的幻灭,小说《英儿》的创作成为他宣泄内心的武器。顾城的创伤体验是其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而书写则在无形中疗愈着他的心灵创伤。
    • 宋宁刚
    • 摘要: 一作为一个写作者,陈年喜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该年年初,由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上映。随后,由吴晓波策划、秦晓宇选编的同名诗集《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也出版面世(虽然实际上是诗集选编的计划在前,纪录片电影的拍摄在后)。在影片上映后不久的2015年2月2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与诗人导演秦晓宇以及杨炼等人,共同发起一场“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正是在这场据说有“千人现场,千万人收看直播”(吴晓波频道)的诗歌朗诵会上,“矿工诗人”陈年喜(和影片中出现过的其他五位诗人一样)与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的杨炼同台,站在了聚光灯下。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陈年喜得到了媒体的又一次关注。
    • 李嘉欣
    • 摘要: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对诗人食指的“打捞”或“挖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沉潜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热潮期以及21世纪初期以来的延续与新变期三个阶段。在历史现场赋予诗歌的特殊魅力消散后,有待进一步对食指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整体性评价。
    • 李森
    • 摘要: 诗歌史中有关批评、创作、流派、群体的论争,核心是“诗-蕴”生成的论争。但一般情况下,总是形成“诗-蕴闭环”和“非诗-蕴闭环”两种形态。“诗-蕴闭环”,是作品蕴成之美,是具体的、音声形色的“有意味的形式”;“非诗-蕴闭环”,是某种与具体作品“诗-蕴”生成无关的理论、批评概念或逻辑框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