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炼

杨炼

杨炼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专利文献7938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国保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新闻周刊等; 杨炼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炼、唐晓渡、胡王骏雄等。

杨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1.79%

专利文献>

论文:7938 占比:98.21%

总计:8083篇

杨炼—发文趋势图

杨炼

-研究学者

  • 杨炼
  • 唐晓渡
  • 胡王骏雄
  • 陈旭光
  • 余娜
  • 傅小平
  • 卢楚函
  • 张清华
  • 曾立平
  • 朱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宁刚
    • 摘要: 一作为一个写作者,陈年喜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该年年初,由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上映。随后,由吴晓波策划、秦晓宇选编的同名诗集《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也出版面世(虽然实际上是诗集选编的计划在前,纪录片电影的拍摄在后)。在影片上映后不久的2015年2月2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与诗人导演秦晓宇以及杨炼等人,共同发起一场“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正是在这场据说有“千人现场,千万人收看直播”(吴晓波频道)的诗歌朗诵会上,“矿工诗人”陈年喜(和影片中出现过的其他五位诗人一样)与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的杨炼同台,站在了聚光灯下。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陈年喜得到了媒体的又一次关注。
    • 龚学敏
    • 摘要: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刊的诗歌刊物,《星星》诗刊于1957年1月1日向社会公开发行,曾两次荣获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联合颁发的国家期刊奖。2001年,《星星》诗刊与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等被命名为成都文化标志。创刊以来,先后发表过毛泽东、朱德、陈毅、郭沫若、李肇星、艾青、臧克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一辈优秀诗人的诗歌作品,也推出过舒婷、北岛、顾城、杨炼、贾平凹、海子等诗人。
    • 杨炼; 张英
    • 摘要: 杨炼的家在北京天坛公园附近,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俄苏式四层楼的老房。国内的诗歌活动越来越多。一直旅居国外的杨炼现在经常回国。采访的时候,杨炼的妻子、小说家友友就在旁边安静地倾听。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国内诗坛。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
    • 李松; 汤思怡
    • 摘要: 杨炼在其文学漂泊生涯初期选择了散文创作,结集为《鬼话》,该书呈现出漂泊写作的丰富内涵及其对应的阅读体验.他将具体的漂泊事件作为写作的起点,通过对写作自身深度的追索,重新发现中文语言的可能性,将个人经验抽象为世界经验;用意象集合构建起幻象写作的空间,讨论人之无根的状态,并在这一特殊文本中直面写作与死亡的隐秘关联.《鬼话》散文集的创作展现了杨炼个人诗学的丰富内涵.该书剥去漂泊的标签,直指写作和语言本质的探寻,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向作者与读者敞开了写作与阅读的深度.
    • 隗延章
    • 摘要: 夕阳打在南澳海域的一片水面上,一个男人站在船上,捧着一个骨灰坛,向海中扬洒。逝者是个叫许立志的年轻人,曾经是富士康的工人,业余写诗。2014年,他从距离富士康3.6公里的美丽AAA大厦17楼一跃而下。他给家人留下的,除了记忆,还有很多首不为外人所知的诗歌。近日,一套名为《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的诗歌合集出版。该书由著名诗人杨炼和秦晓宇编著,收录了六位打工诗人的作品,他们是许立志、绑霞、陈年喜、吉克阿优、铁骨、老井。除陈年喜在圈内被一些人所知之外,其他人可谓籍籍无名,但他们的诗歌却着实令人震撼。他们用诗句记录自己生命中的绝境和希冀,也记录渴望与死亡。
    • 李松; 汤思怡
    • 摘要: 杨炼在其文学漂泊生涯初期选择了散文创作,结集为《鬼话》,该书呈现出漂泊写作的丰富内涵及其对应的阅读体验.他将具体的漂泊事件作为写作的起点,通过对写作自身深度的追索,重新发现中文语言的可能性,将个人经验抽象为世界经验;用意象集合构建起幻象写作的空间,讨论人之无根的状态,并在这一特殊文本中直面写作与死亡的隐秘关联.《鬼话》散文集的创作展现了杨炼个人诗学的丰富内涵.该书剥去漂泊的标签,直指写作和语言本质的探寻,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向作者与读者敞开了写作与阅读的深度.
    • 胡王骏雄
    • 摘要: 出国之后,杨炼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诗人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空间诗学”观,在诗歌创作中以智力取代时间,构建起精神宇宙与外部世界互通互融的诗意空间,它们围绕着诗歌这个恒定的圆心层层荡开,又层层深入,最终构成了诗人“同心圆”式的诗歌与生命终极程式的诗歌追求与艺术价值.
    • 胡王骏雄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诗歌迎来语言的审美转向,"拒绝隐喻"的诗歌语言风暴甚嚣尘上.作为"朦胧诗人"之一的杨炼,在其出国后仍旧醉心创作,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将笔触最大程度地深入人类处境的诗歌艺术追求.杨炼的海外诗歌充分呈现了语言的内在张力所创建的韵致深远的诗意空间,诗人精于运用隐喻并融入个体经验的生命体验,创造了不同于国内诗坛倾向平面化叙事性风格诗歌语言的"后朦胧"诗语,取得了独有的艺术成就.
    • 陈大为
    • 摘要: 在文化断层的后文革时期,杨炼选择了一条大型"民族文化组诗"的蜀道,运用大量中国古代人文知识,修建一座悬浮在文化废墟之上的"双重编码/双重破译"的智力空间。埋设其中的杨氏知识系统,不仅造就一座令诗歌读者敬畏的知识迷宫,亦成为研究者的焦点。杨炼的诗论更强势主导了许多评论者的思路,使之受困于字里行间的破译,成为杨炼诗歌迷宫的解读模式。本文针对《礼魂》和《》两部诗集,进行深层的知识考掘,引用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考古知识,重新检验杨炼不断强调的知识性,以及混杂其中的诸多诠释上的问题。从这座知识迷宫最坚强的部位,开始瓦解它。
    • 戴青山1
    • 摘要: 一次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后,使他在生死路上走了一遭,万幸的是,全身6处刀伤的他并没有倒下。他就是重庆市北碚区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二大队保安员杨炼。受伤后,他撑着虚弱的身体发出铮铮之言:“我是一名保安,流血受伤我不后晦。如果还有下次,我还是会挺身而出,哪怕是拼上性命。”杨炼在群众财产受到损害的危急时刻奋勇追击歹徒,可以说,这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具体表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