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顾城

顾城

顾城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5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558种,包括读书、文学教育、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中学)等; 顾城的相关文献由946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城、刘春、乔思宁等。

顾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5 占比:99.35%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0.65%

总计:1072篇

顾城—发文趋势图

顾城

-研究学者

  • 顾城
  • 刘春
  • 乔思宁
  • GULU
  • 佚名
  • 常方
  • 李慧婷
  • 胡亮
  • 谢宏
  • 赵英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周思
    • 摘要: 诗人顾城之死使人们产生了对"童话诗人"之"童话"的质疑,"顾城现象"由此引出关于启蒙的许诺与失落、童话的纯真与危险的寓言。回到"童话诗人"一词形成的历史现场,彼时的诗人及批评家群体在"童话"之上寄予的启蒙期待与顾城对童话释义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前者希望借由其自然与天真的特质来治愈创伤并重新开始一个"新时期",后者则赋予童话无始无终的时间观并塑造"无为无不为"的儿童形象,在解释历史暴力的同时成为了暴力的同谋。以告别过去的意识为共同起点的启蒙探索终究分道而行,童话话语内部的复杂与矛盾暴露出1980年代的历史症候,并成为启蒙歧路的起点。
    • 许永宁; 宋敏
    • 摘要: 从在《今天》上发表诗歌数量的角度来看,顾城不算是《今天》的核心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进入作者群并融入《今天》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多种合力的助推使顾城得以顺利进入《今天》作者群,但另一方面顾城诗风与《今天》的背离又使得他只能作为今天的“外围分子”。随着形势的变化,出于自身生存发展考虑,《今天》选择接纳受官方认可的顾城,这使二者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顾城出于对《今天》的认同在组织活动、理论和诗歌创作上逐渐向《今天》靠近,并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今天》。
    • 张煜琳
    • 摘要: 顾城,朦胧诗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这个在心中始终怀有孩子般的天真,在岁月中从未成熟,又充满梦幻色彩的男人,或许在人性上不够优秀,一辈子只能是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任性的孩子”,但诗人笔下绽放出的风景,惊艳了文坛与年华。顾城以及他的创作,始终与自然紧密交织。浅探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回溯至诗歌中自然灵感的起源,并将诗歌抽象至美学与哲学范畴,顾城“自然的孩子”之形象跃然纸上。
    • 王灿
    • 摘要: 文学创作具有治疗精神创伤的效用。顾城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创伤体验:恐怖的童年让其倾心于童话世界的构筑,在童话诗歌中祛除伤痛,感受纯净之美;漂泊异国他乡,外在文化的差异与割裂让其转向心灵的怀旧,在对家乡的诗歌书写中实现心灵的归宿;情感的破碎最为致命,直接导致其"女儿国"迷梦的幻灭,小说《英儿》的创作成为他宣泄内心的武器。顾城的创伤体验是其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而书写则在无形中疗愈着他的心灵创伤。
    • 艾晓林(文/图)
    • 摘要: 第一次见到傅天琳老师,是在198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那是中国新诗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新诗走向繁荣的时代。一个个诗派,一批批优秀诗人应运而生。以艾青为代表的老诗人仿佛青春焕发,写出一首首佳作。以北岛、顾城、舒婷为代表的藤陇派诗人,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
    • 许永宁; 颜光洁
    • 摘要: 个体体验属于个人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经历,不同的体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认知,也会带来不同的人生思考,而顾城自小而大的独特成长和经历则促使其不断地追寻自我。从幼时开始思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渴望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而成长环境的变化以及时代与社会氛围的影响,让顾城逐渐在生成文化自我的同时走向了一个反文化的自我,抗拒社会文化对自己思维的统治,在反叛中执着地追寻着自我。出国后的异域体验,让他在多元文化的映照下重新进行自我的定位,在东西方文化中重新审视自我,体味生死,追寻终极的自我,最终形成自我的消解。顾城自我观念的生成与流变,既是时代与社会变动中独异的文化样本与标志,也是一个个体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终极探索。
    • 宋媛媛
    • 摘要: 作为新诗爱好者的我常常与我的学生分享许多现代新诗,从徐志摩到袁可嘉,从北岛、顾城、食指、江河到如今的余秀华、陈年喜、刘年、张二棍等等。除了分享,我还想做的更多,我一直希望能够开设一节新诗创作课。但是却顾虑重重。
    • 王诗语
    • 摘要: 当读到顾城的一首诗《杨树》之时,对于用臂膀所换来的眼睛,先是有些不解,只得胡思乱想……粗俗的叫骂声再次传来,惊走了最后一窝鸟。结束了,我这样想,我也将被那个恶魔“肢解”了。在他赶来“肢解”我之前,请让我再回想一下我这短暂的一生吧!幼时的我,在一个大家庭中长大,这可真是一片好地段。
    • 应罗祯
    •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界出现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一反 50 年代到 70 年代间的现实主义倾向,转而选择了意境朦胧 的道路。在这些表述朦胧的诗歌中,个人的情感被着重地强调,由此不管这些诗歌是着眼于现实还是童话,他们多少都表露出了 各式各样的自恋姿态。而朦胧派诗人的代表顾城,他的诗歌无不透露着自我,以《避免》为例,甚至可以展现出当代人在面对情 感生活时所面临的与诗人类似的感受。
    • 张娅丽
    • 摘要: 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具有天才般的诗歌创作能力。关于他的诗歌创作,除却众所周知的“朦胧派”这一头衔标签,更为人熟知的则是由舒婷赋予其的“童话诗人”称号。然而,纵观顾城一生所著的诗歌作品,会发现他的作品在表面具有的单纯、明丽、有童心等特征之下,大多蕴含着的还有顾城内心的恐惧情感和死亡情结。本文旨在对顾城诗歌中的“童话”蕴含的时代背景、诗人心理的变化以及诗歌意义的体现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