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诗

新诗

新诗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9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24篇、会议论文10篇、相关期刊1191种,包括飞天、诗潮、诗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第七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等;新诗的相关文献由437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珂、吕进、许霆等。

新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24 占比:99.8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7%

总计:5934篇

新诗—发文趋势图

新诗

-研究学者

  • 王珂
  • 吕进
  • 许霆
  • 孙伟
  • 张立群
  • 黄钢
  • 罗振亚
  • 伍明春
  • 张桃洲
  • 潘颂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贾岩岩
    • 摘要: 新诗,指二十世纪初期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题材。也就是说,其一,新诗二十世纪初产生,经历一百多年,它早已不“新”;其二,说“有别于古典”,而不说“有别于古诗”,因为“古诗”早就有所指,“古诗”是不同于诗经,也不同于律诗和词的乐府诗或者歌行体,盛行于汉代,并与前三者齐名。所以说,被与新诗对立的古诗是一个易于混淆的概念,并不能以此确立新诗。基于以上两点,新诗的概念在今天来看是不准确的。
    • 敬文东
    • 摘要: 本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新诗的四种成分、新诗如何致力于发明现实、创世的语言方式四个维度解析朱涛的诗歌,阐释了朱涛诗歌对现实的反应、对现实的重新发现,对新诗的领悟,以及其特别的审美表达,论析了朱涛诗歌创作对新诗的突围与独特贡献。
    • 邓琪彦
    • 摘要: 现行的教学背景下,由于教学体制中对于新诗教学的忽视,导致新诗内容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就针对新诗这个教学短板来进行探究,利用文本互读的教学新方式来深入开展新诗的课程教学,明确文本互读在新诗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以具体的新诗内容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法。
    • 杨碧薇
    • 摘要: 朱涛是当代新诗领域的一个异数。他用丰沛的抒情、独特的晦涩,直追死亡、虚无等严肃命题。在他的诗里,象征和隐喻构成了纲领性的表达机制,本我与形而上则实现了辩证的统一。这种书写方式明显游离于既有的新诗传统之外,但它恰好反证了新诗这一文体对“先锋”的追求。同时,朱涛的诗充分地揭示了个体在历史现场中的存在,彰显出与古典性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品质,亦参与构建了新的新诗传统。
    • 吴有祥; 叶薇
    • 摘要: 陶行知创作的新诗以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的平民风格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这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和对底层百姓日常生活的切身体察是分不开的。此外,借用民歌的艺术形式、化用民谚俗语、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形成其平易诗风的主要原因。
    • 高健
    • 摘要: 伴随着传播接受方式的现代转变,中国新诗借助报刊、书籍等现代印刷媒介,逐渐远离古代诗歌听觉优先的传播接受模式,走向了一条以视觉感知为主导的崭新道路。这一转变从多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新诗的诗歌观念、审美法则与建构方式,并为中国新诗形式变革提供了内在支撑与根本动力。首先,在视觉转向的影响下,现代视觉标记大量入诗,新诗的视觉面貌与建构意识焕然一新;其次,视觉转向打破了声调格律的限制,为自由解放的诗体形式奠定了基础;再次,以视觉接受为主的阅读方式,确立了诗意的主导地位,并为复杂精细的现代化表达提供了支撑;第四,视觉转向带来了音义结合的音节划分方式和灵活的音韵组织形式,新诗的节奏效果更趋自然。
    • 罗小凤
    • 摘要: 学界对“雅言”的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学范畴,对其作为一种古典诗学传统的阐述尚付阙如。事实上,“雅言”不仅指涉语言学意义上的发音纯正,还涵括内容雅正、文辞典雅等丰赡的诗学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古典诗学传统。然而,“雅言”传统在新诗中屡遭破坏,导致新诗因语言俗化和口语化趋向愈益严峻而陷入发展困境。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意识到“雅言”缺失的困境后重新发现了“雅言”传统,并倡导建构“新雅言”,从诗性、雅性、简约性、音乐性等方面重塑诗歌语言的独特汉语气质。这既是对古典诗传统中“雅言”传统的重启,亦是对“新雅言”进行建构的新尝试,已构成对新诗俗化倾向的一次纠偏,对当下及未来诗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赵黎明
    • 摘要: 关系词是诗文意脉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诗体发达史上,关系词在诗中的出没呈现出“显—隐—显”的U字形轨迹,具体表现为古体中尚不忌讳,近体中基本消失,词曲中逐渐增多,而在新诗中则被广泛使用。新诗中关系词的这种“散文化”用法,不仅为中国诗体带来了从意合到形合、由混指到确指、由断续到连续等方面的重大改变,还牵涉出中国诗歌古今中外关系以及文野高下程度等诗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文体价值和文化价值。
    • 魏饴
    • 摘要: “朦胧诗”在“诗与非诗、含蓄与晦涩、传统与现代”等创作理念实践上为“后朦胧诗”时代的新诗创作奠定了较好基础。“后朦胧诗”依然面临着继承和创新两大任务。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创作需要有以下认识:新诗表达中的“大我”“小我”并不矛盾;新诗借助意象抒情给人以整体美感;新诗离不开奥理哲思;长句慢歌体是最自然的新诗表达形式;诗歌创新仍需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 杨碧薇
    • 摘要: 汉语新诗自诞生以来,便与叙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新诗而言,叙事既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观念,又是富有活力的表现手法。经过了百年发展,新诗里的叙事何以成为今天的样态,其目的和属性又如何?本文从对新诗中的“叙事”概念进行辨析入手,指出新诗叙事既来自于古典汉诗,又来自于20世纪90年代的叙事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析新诗中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并以抒情为参照系,指出新诗叙事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属性都是抒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