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
受难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台声等;
受难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丽娜、于劼、以勒等。
受难
-研究学者
- 丁丽娜
- 于劼
- 以勒
- 刘兮颖
- 刘少明
- 周沭林
- 唐惠华
- 姚红岭
- 孙珍
- 孟艳玲
- 崔鹤同
- 张抗抗
- 张昭
- 李萍
- 查一路
- 王伟
- 王婷
- 罗妍
- 苗青
- 许志才
- 谢劲松
- 阮恩荣
- 隋慧
- 高筱
- 魏芸洁
- 鲍昌宝
- 丁佳(编译)
- 乐冰
- 乔乔
- 于瑶
- 于蔚泉
- 仲利民
- 任怡
- 何向东
- 何山石
- 余程程
- 佚名
- 冷雪辉
- 凡夫
- 刘俊柱
- 刘俊柱1
- 刘军
- 刘冰
- 刘宝宏
- 刘恩波
- 刘星
- 刘燕
- 刘玉
- 刘虎
- 刘雪枫
-
-
杨茹茹
-
-
摘要:
“创伤”作为艾青诗歌的重要主题,作为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经典命题的作品,它回应变幻无穷的社会所提出的个人与国家生存之道的问题,对于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命运、国家命运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展示,同时对未来中国前途和命运进行了前瞻性的预示,并对身处其中的人物在这段充满辛酸而又满含希望岁月中所遭受的创伤给予了人性的关照,反映了人民艰难的生存条件,时代的变数,家国的同质异构,民族的觉醒与反抗,这一切造成人物的心理创伤,叩问个体的“命运”出路,从个人到国家、观照创伤的外部构成和内部类型,以此实现心理治愈和创伤抚慰。
-
-
叶奕杉;
李永东
-
-
摘要:
牺牲是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的核心话题。中外作家叙述牺牲的方式,折射出各自国家的思想统制和生死观念的演化,包含建构式牺牲、效死型牺牲、圣母型牺牲等情形。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侧重对民族认同和战胜信念的强化,构成对牺牲亡国论的回击。在外籍作家的视阈中,中华民族对劫难的携手承担,往往被拆解贬抑成军民对峙、性别对立的内部冲突,继而服务于日军的美化和外侨荣光的撒播。立足跨国、跨文化的视野,深入分析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牺牲观念,能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价值引导,为铭记历史和塑造记忆提供中正的精神指向。
-
-
张文骄
-
-
摘要:
20世纪,美国历史造成的多元文化碰撞导致了音乐领域的融合。奥斯瓦尔多·格里霍夫作为一个成长于阿根廷裔犹太家庭的作曲家,拉美文化与传统、现代的西方文明就交织在他的创作中。因此,本文旨在将当代美国的拉美语境作曲家格里霍夫及其作品介绍到我国学界,并以他的代表作品《圣马可受难曲》的第32乐章受难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地探究该乐章呈现出的“世界主义”特点。
-
-
最爱君
-
-
摘要:
一个伟大的人物,身体I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受难,或者两个都在受难。陆游就属于后者,苦到什么程度呢?比如科举考试,陆游考了很多次都不行,不是朝廷突然改变考试范围,就是他父亲在“不恰当”的时候去世,使他备考了四五年却无法应试。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他考了个头名。
-
-
王博
-
-
摘要:
当代美国作家多以"苦难"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本文从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遇入手,运用新历史主义对马拉默德的《头七年》的主人公索贝尔进行分析。通过这个典型的受难者形象,阐释了这部作品中的受难主题的根源,展示了犹太民族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
-
-
詹湛
-
-
摘要:
一买入约瑟夫·弗兰克所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刘佳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一书时有一些选择的思量。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论题,人们经常会从他的心理或疾病角度切入。参考过去我们读到的那些关于陀氏的零星文本,更像通过对文本字面的断章截句来做一番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
-
-
-
莫里西奥·托罗戈雅智利(文/摄影)1
-
-
摘要:
14张玻璃干板照片以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为主角,告诉了人们发生在萨尔瓦多·阿连德政府支持者身上的事件。此二人都被安置到一个充满了智利和拉美历史文化的杂居地。一个十字架隐喻着耶稣受难的故事和死亡大篷车镇压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死亡大篷车被认为是首次由奥古斯特·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下令的大规模的清洗和杀害事件。为了执行这此任务,他的代理军官塞吉奥·阿雷拉诺·斯塔克(Sergio Arellano Stark)将军和军队行进了多个城市,以催促对政治犯的审判,以及确保他们能得到“恰当”的辩护。这项命令让96个人被处决或者被消失。
-
-
蔡菁1
-
-
摘要:
人的生活是不能忍受的。但只有不幸才会使人感到这一点。——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作为2019年悉尼艺术节参演剧目,芬兰作曲家凯雅·萨莉亚赫(KaijaSaariaho)的室内歌剧《西蒙娜受难曲》(La Passionde Simone)首次在澳大利亚公演。三场演出的门票全部售罄,不知是因为这部歌剧本身的魅力还是该剧主人公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1909~1943,法国思想家)的影响力。就像演出前,邻座的爱尔兰老者派迪问我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你是为哲学家还是为歌剧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