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0年内共计17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2篇、会议论文31篇、相关期刊787种,包括政府法制、中国考试、教育与考试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2009年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研讨会等;科举考试的相关文献由1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建民、唐宝民、佚名等。
科举考试
-研究学者
- 冯建民
- 唐宝民
- 佚名
- 张鸣
- 张勇
- 晏建怀
- 李开周
- 刘海峰
- 吴洪成
- 汪亭
- 林仕谋
- 王吴军
- 蓝武
- 李晓巧
- 罗春香
- 胡平
- 魏羲之
- 张亚群
- 张大为
- 李志刚
- 杨雷
- 游宇明
- 王国华
- 王彬
- 程俊松
- 罗强
- 谢志东
- 金滢坤
- 鲁南
- 五岳散人
- 余三定
- 刘亮
- 刘绍义
- 刘黎平
- 周腊生
- 孙建勇
- 尹宗国
- 张建伟
- 张程
- 林岩1
- 王佳伟
- 翟国璋
- 菜丛
- 薛峰
- 赵柒斤
- 高明扬
- 黄小凡
- 一菲
- 任红星
- 何忠礼
-
-
李辰瑞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作为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李白以才气闻名天下,然而他并未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个中原因值得后世探究.本文结合多种史料,认为李白之所以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与其出身不无干系.
-
-
冯建民;
陈会玲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经学流派繁衍迭变,此消彼长.明清鼎革,“辟王尊朱”经学思潮形成,程朱理学重获意识形态正统地位,而阳明心学则被指为“叛经乱道”的罪魁祸首.此经学思潮不仅推动了清廷“崇儒重道”文教政策施行,加强了对士习文风的整顿,而且对作为“抡才大典”的科举考试影响深刻,三级考试的试题内容具有明显的“辟王尊朱”经学立场,使其具有鲜明的学术思潮转型印记.
-
-
王鹏娟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晚清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二人进入官场前的科考经历却鲜有人研究.对比曾、左两位同时代湖南士子的科考经历,发现存在以下特点:二人科考时间跨度相近,用时较短;中间波折略有不同;都曾向亲友借钱北上会试;最终做出了不同的科举选择.进一步分析认为除去个人努力外,曾、左的科考经历既与宏观上晚清湖南科举考试制度及教育发展有关,还受到各自从师风格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
-
孙鹏鹏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宾兴作为古代的助学助考活动,对其价值意蕴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过往对宾兴价值意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层面,概述宾兴对科考士子所产生的巨大帮扶作用,缺乏以直观的数据加以支撑.通过对徽州各府县宾兴出现前后应举、中举人数的变化加以研究,发现宾兴的出现促进了应举与中举人数的增加,宾兴资产规模庞大的属县,这一效果更为明显,也更能产生持续作用.
-
-
吴洪成;
周艳艳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唐代"崇儒兴学"文教政策和"以经取士"科举制度促使经学教育蔚然成风.经学教材作为经学教育的载体,在官、私学教育及科举考试中发挥显著作用.其中对儒学经典的收集整理、考订训诂及注疏编写活动如实反映了唐代儒学的思想变动及文化特点.通过对唐代经学教材的探讨,能清晰把握唐代经学教材"理乱""统一"和"创新"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唐代教育史及经学史的认识,并进而为当前学校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启迪.
-
-
邹殿伟;
杨倩(图)
- 《山海经》
| 2020年
-
摘要:
明朝有位鼎鼎有名的学者叫解缙,自幼聪明好学,被人们称为“神童”。他长大后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特别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解缙以内阁首辅的身份,主持编纂了著名的大型丛书《永乐大典》,为保存各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样一位大学者不仅通晓经史典籍,还曾用妙计惩治了大贪官呢!
-
-
-
-
毛鹏程
- 《教育与考试》
| 2020年
-
摘要:
郑观应对晚清科举制大加批判,视制艺为"习用相脱节,德行无所考"之无用空文,以为此法败坏人才,非富国强民之正途.在深入对比中西育才取士的方式后,郑观应认为须以祖宗成法为根本,兼习西方现代学校与考试之制以改旧制.他提出一套具体的科举取士与学校育士的改良措施,包括对文武科举实行分级列等考试、设立西学特科、增设分段办学体系与分科教学模式,希冀将习用相结合,培养与选拔不同类型却皆能实学实用之人才.郑观应育才取士思想对清季改废科举与兴办学堂等举措产生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仍具价值与教益.
-
-
刘伊念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律赋作为赋体之一,是唐宋时期重要的科举文体.流传至今的律赋作品数量众多,但研究热度远不及其他赋体.楼钥作为南宋时期为数不多的律赋大家,无论是立身为人,还是作品内容、风格都有相当大的代表性.律赋作为科场应试文体,本身就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程式和套路,称其为"戴着镣铐的舞蹈"并不为过.楼钥律赋现存十四篇,如其为人:"宽平乐易,并包兼容,渺无涯涘."其有相当深厚的小学功底,所设韵脚紧扣题意,有的甚至与题目重合,但无一依次用韵.
-
-
陈支平
- 《第五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自宋代以来,福建地区的文化教育与科举考试,已经步入全国的先进行列.就明代而言,全国历次殿试共产生了90名左右的状元,福建有11名之多,约占全国状元总数的12%.科举考试的成功,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更是地方乡族、家族夸耀门楣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明清时期福建科举考试与民间乡族、家族的相互关系,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到科举制度与民间社会的重要联系.
-
-
曹家齊;
陳安迪
-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本欲置苏轼之文为第一,却因避嫌而最终置之第二.以往的苏轼研究虽时常征引此一记载,却对此及相关材料的解读失于粗疏,使得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较好名次成为民间乃至学界一定程度上的主流认识.然而,对相关史料细加考察并结合制度详加分析后可以发现,欧阳修只是在省试中论的单科考试中将苏轼置于第二,而苏轼的省试最终名次其实并不靠前.殿试结果苏轼初列丙科,而后升为乙科,应是从第五甲升至第四甲,赐进士出身.宋代科举中习称的甲科,在五甲制下一般是指第一甲,乙科则是指第二甲至第四甲.但乙科与丙科之间却界限模糊.
-
-
冯建民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明末清初,社会剧变,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举起"经世致用"的大旗,对程朱理学的空疏无用和"王学"末流的空谈心性进行猛烈抨击,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实学"思潮的兴起,不仅激发了知识界、思想界对于科举取士和八股文所造成的空疏学风的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而且还对科考录取政策和考试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
-
-
刘亮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举子的科举考试心理主要涉及科考牵引下的举子心理动机、科考影响下的举子心理过程和科考塑造出的举子心理个性三个方面.对举子的科考心理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了解古代考生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与现在的考生心理进行比较以探寻考试影响下的考生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而服务于当前的考试实践.目前,部分学者对应考举子心态和心理活动的一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为该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对举子的科考心理进行研究不仅是意义重要的,还是可能的,应该在科举研究日渐兴盛和当代考试心理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推进。作为古代的考生,举子们考试活动的场域是考场,科举考试制度和科举场域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他们对科举的认知和态度、对科举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参加科举考试的心理动机以及科举性格的形塑方面有着特定的影响。对这些心理活动和现象进行详细地探究之后,再与今天的高考考生的考试心理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探寻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影响下的考生心理活动规律。这也就使该研究具有了历史的、现实的乃至理论的意义。
-
-
郭鹏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会试借"闱"开封,导致开封在短短二十个月里,要先后举行两次顺天乡试、两次河南乡试、两次全国会试.同时,开封府府试、祥符县县试也在开封贡院举行.当时的开封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一时间外来人口剧增,前后约有六万人次前来消费,他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给开封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开封的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百业顿时兴旺."考试经济"也应运而生.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商品旅店餐饮业供不应求,带动了开封的书法文化,提升了开封的文化品位.
-
-
郭鹏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会试借"闱"开封,导致开封在短短二十个月里,要先后举行两次顺天乡试、两次河南乡试、两次全国会试.同时,开封府府试、祥符县县试也在开封贡院举行.当时的开封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一时间外来人口剧增,前后约有六万人次前来消费,他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给开封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开封的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百业顿时兴旺."考试经济"也应运而生.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商品旅店餐饮业供不应求,带动了开封的书法文化,提升了开封的文化品位.
-
-
郭鹏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会试借"闱"开封,导致开封在短短二十个月里,要先后举行两次顺天乡试、两次河南乡试、两次全国会试.同时,开封府府试、祥符县县试也在开封贡院举行.当时的开封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一时间外来人口剧增,前后约有六万人次前来消费,他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给开封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开封的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百业顿时兴旺."考试经济"也应运而生.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商品旅店餐饮业供不应求,带动了开封的书法文化,提升了开封的文化品位.
-
-
郭鹏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会试借"闱"开封,导致开封在短短二十个月里,要先后举行两次顺天乡试、两次河南乡试、两次全国会试.同时,开封府府试、祥符县县试也在开封贡院举行.当时的开封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一时间外来人口剧增,前后约有六万人次前来消费,他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给开封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开封的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百业顿时兴旺."考试经济"也应运而生.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商品旅店餐饮业供不应求,带动了开封的书法文化,提升了开封的文化品位.
-
-
李林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特殊考试诗体,试帖诗在命题、用韵、择字、用典、起承、结句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举子须在限时、限韵、限题、限体的条件下完成,颇不易作.科场文体旨在考验士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引经据典的能力,试帖诗的八联结构及起承转合,与八股文破题、承题、起比、中比、后比、束比、大结的结构,多有互通之处.本文以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试帖诗为例,先略述其程序要求,再以该科士子应试所作为例,稍作分析,以见一斑.
-
-
李林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作为特殊考试诗体,试帖诗在命题、用韵、择字、用典、起承、结句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举子须在限时、限韵、限题、限体的条件下完成,颇不易作.科场文体旨在考验士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引经据典的能力,试帖诗的八联结构及起承转合,与八股文破题、承题、起比、中比、后比、束比、大结的结构,多有互通之处.本文以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试帖诗为例,先略述其程序要求,再以该科士子应试所作为例,稍作分析,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