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18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4篇、会议论文36篇、相关期刊1033种,包括青春岁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黑龙江史志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等;科举制度的相关文献由16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齐福、黄明光、周铁钧等。
科举制度
-研究学者
- 杨齐福
- 黄明光
- 周铁钧
- 徐梓
- 李志刚
- 潘洪钢
- 高福顺
- 何长平
- 佚名
- 刘海峰
- 吴洪成
- 张希清
- 张思齐
- 李兵
- 王日根
- 王珂
- 萧源锦
- 詹昌平
- 许圣义
- 龚延明
- 侯会
- 冯家红
- 冯海清
- 刘丹丹
- 刘佰合
- 刘锴
- 孙邦华
- 安小稳
- 宋俊丽
- 彭靖
- 徐红
- 朱和双
- 李世愉
- 杨洪远
- 柯任达
- 王凯旋
- 王璐
- 王艳军
- 童岳敏
- 边际
- 钟坤杰
- 陈兴德
- 马未都
- 黄惠丽
- 丁宏
- 任继愈
- 何庄
- 何忠礼
- 何慧芳
- 余秋雨
-
-
黄寿成
- 《文史哲》
| 2020年
-
摘要: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选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定论,并以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正月、开皇七年正月、开皇十八年七月发布的选官诏书为依据.这些选官诏书的内容竞与北周实施察举的诏书大致相同,却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大相径庭,既无新的考试科目,也没有叙述考试内容.通过对这三道选官诏书发布时间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杨坚之所以反复发布内容相近的选官诏书,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至于杨坚为何继续沿用北周政权所实施的察举制度,又与当时中枢最高权力核心的人员组成、士族在该政权中的影响力以及关陇地区文化相对落后有关.杨隋政权在一段时间内选官制度仍然沿用北周政权的察举制度,并未实施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
-
李烁
- 《西部学刊》
| 2020年
-
摘要: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善于唐,作为我国古代官僚选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朋党政治作为一种官僚政治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历史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唐代中后期发生的牛李党争是朋党政治的具体体现,与由科举制度构建出的政治关系网有关.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结合,使朋党政治得以发展,朋党政治降低了科举取士的职能,使科举制度发生了蜕变.
-
-
张兴成
- 《美术观察》
| 2020年
-
摘要:
“卑唐”是《广艺舟双楫》的核心观点之一.康有为“卑唐”的直接原因在于唐楷成为科举干禄之工具,清尤甚.科举制度与晚清士人品格的形成乃至国家的衰败之间关系密切,楷法取士是问题之一,故康有为的卑唐论从书法之内在问题延及书法之体制弊端,更明确地体现了他借书学以言改制的政治意图与文教理想.康有为极力将干禄之实用需求与书法之艺术自由相结合,以北碑为干禄书之救弊良方,可见其在现实与理想、功利与审美、政治与教化之间的矛盾与妥协.辨析康有为的书学改制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艺术与权力的关系,理性地审视和反思晚清以降的书法史和当下的书法生态.
-
-
王丽
- 《名作欣赏:中旬》
| 2020年
-
摘要: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这一长篇小说因为讽刺艺术的存在才具有了更真实的生命力。本文在对《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和思想主题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写作手法上的对比描写、夸张描写和细节描写三个方面与题材内容上的科举制度、人物品格和文化折射三个角度,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
-
-
-
-
刘海峰
- 《大学教育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废止科举一百多年后,我们对废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反思.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研究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
-
-
尹姿懿;
王天宁;
杨条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古代封建统治者对选拔人才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其包括:选拔方式、考察内容增等,最终以科举制最为妥帖.但清代以来科举制积弊已久,对我国发展不利,最终科举制走向灭亡.我国的高考制度在此后开始步入历史舞台,不断发展完善,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但也存在局限性,需要辩证观之.
-
-
-
马自力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宋代翰林学士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像唐代中后期那样突出和强烈,而是更加日常化和规范化.作为国家高层政治机关不可或缺的一环,翰林学士经常作为宰辅的晋升之阶,其政治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宋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大背景来看,宋代文官集团的掌权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宋代官僚的文人化倾向.翰林学士作为天子词臣和文化精英,与文学又具有天然的关联性.翰林学士既是职宫中最注重文才的群体,又往往是文坛巨匠,甚至可以说文学才能是翰林学士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对宋代的文人也并不能单纯地从文学上来考察,文人的官僚化是社会常态,翰林学士亦是宋代文人最为倾羡的清贵之职,其社会角色的内在规定性和迁转变动,无不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
-
申万里
-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中国传统专制主义帝制时代,皇帝是整个政治体制的主宰(至少在名义上),除了皇室成员、皇宫中的一些特定职务以及少数中央高级官僚有与皇帝直接交流的机会,其他绝大部分官员和一般民众只能通过特定官僚机构向皇帝上书反映情况,他们几乎没有与皇帝直接交流的机会.中国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唐高宗、武则天曾亲自主持科举考试,称为殿试.宋、金、元、明、清时代,殿试成为制度.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在会试以后,参加在皇宫中举行的殿试.殿试考试的题型是对策,举人需要回答殿试对策,皇帝往往亲自阅览举人的对策,决定录取进士的名次.这样,皇帝与士人通过科举制度建立了间接对话或交流机制,皇帝与士人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
-
王日根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晚清科举改革经历了从渐废到立停的发展演变,对科举积弊的批评此前多有记载,但通过对科举的改革往往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晚清科举遭遇到的新形势在于重视"器物"文化的西学迅速进入中国,且器物之学能推动国家富强,免遭列强欺凌,因此,晚清的改革家们便聚集了更多的炮火于行之既久且多有积弊的科举制度,围绕重"器"还是重"道"的争锋便各有起伏,立停显然是重"器"论占据上风的表现,但是,将"道"与"器"作为二元对立的双方本身就是西学渐占上风的一个结果,中学论者在科举立停之后多指出其偏颇,但已无力挽回.科举由渐废到立停当是中学式微的一个直接产物,单单从科举本身寻求原因是不够的.
-
-
李润强
-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自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所崇尚的包容与开放,还遗留下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从隋唐以来形成的科举制度及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应加大对科举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系统地阐述科举的历史,剖析科举制度对古今社会多方面的多重影响,探讨科举制度的启迪和借鉴。以此为基础,开发科举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科举文化的内涵价值。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数字传媒等技术,开发“复活”科举文化遗产。建议在北京、南京等申遗的重点城市,依托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科举文化申遗专家顾问团,帮助解读申遗政策、制定工作规划、谋划构思申报材料,积极为科举申遗提供建言咨询和智力支撑。
-
-
李俊
- 《首届长江文化带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依两唐书等文献记载,唐代,从渝州直至峡州的三峡地域空间之中,计有68人被贬谪于此.三峡地区作为唐代派遣贬谪官员的主要目的地,缘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唐代官员流贬于三峡之中,也意味着大批外来文学家在此地域空间中的流动.唐代科举考试偏重于诗赋取士,是谪居三峡中的贬官们大多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重要原因.
-
-
李俊
- 《首届长江文化带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依两唐书等文献记载,唐代,从渝州直至峡州的三峡地域空间之中,计有68人被贬谪于此.三峡地区作为唐代派遣贬谪官员的主要目的地,缘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唐代官员流贬于三峡之中,也意味着大批外来文学家在此地域空间中的流动.唐代科举考试偏重于诗赋取士,是谪居三峡中的贬官们大多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重要原因.
-
-
李俊
- 《首届长江文化带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依两唐书等文献记载,唐代,从渝州直至峡州的三峡地域空间之中,计有68人被贬谪于此.三峡地区作为唐代派遣贬谪官员的主要目的地,缘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唐代官员流贬于三峡之中,也意味着大批外来文学家在此地域空间中的流动.唐代科举考试偏重于诗赋取士,是谪居三峡中的贬官们大多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重要原因.
-
-
李俊
- 《首届长江文化带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依两唐书等文献记载,唐代,从渝州直至峡州的三峡地域空间之中,计有68人被贬谪于此.三峡地区作为唐代派遣贬谪官员的主要目的地,缘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唐代官员流贬于三峡之中,也意味着大批外来文学家在此地域空间中的流动.唐代科举考试偏重于诗赋取士,是谪居三峡中的贬官们大多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重要原因.
-
-
李俊
- 《首届长江文化带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依两唐书等文献记载,唐代,从渝州直至峡州的三峡地域空间之中,计有68人被贬谪于此.三峡地区作为唐代派遣贬谪官员的主要目的地,缘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唐代官员流贬于三峡之中,也意味着大批外来文学家在此地域空间中的流动.唐代科举考试偏重于诗赋取士,是谪居三峡中的贬官们大多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重要原因.
-
-
李占伦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谕令科举考试停罢.作为善后措施,1906年政务处奏准照考优贡、拔贡及其入职考试,并保送举人、贡生依会试例会考.直隶省考试在天津举行,为津门史无前例之文化盛事.科举停罢,不过出于外力挟裹,绝非由是改弦更张,清延本愿是认为"学校所以培才,科举所以抡才","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故而"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停罢科举后的种种善后举措,无论于考试形式抑或考试内容都未曾改变这一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