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
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

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1-10-19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浙江大学

会议文集: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对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联.20世纪最初10年中国的启蒙宣传是辛亥革命的先导,在开启民智、普及西学方面,改革后的科举考试起过重大的作用.由于科举具有非常强大的以考促学的功用,通过考试内容的变化引导,士人的学习中心迅速从传统的中学转移到中西并重,特别是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知识的引进和推广,发挥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废止科举动摇和颠覆了传统社会的制度支柱,导致知识分子从社会政治中心退居边缘,对政府的向心力大大降低,部分人走向行伍,直接间接地对辛亥革命的发生产生影响.
  • 摘要:所谓中间人物群体,是指清末期间一批学部的官员和热心地方教育的人士.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来自这样一群中间人物.这些中间人物为什么能够投身于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认同和参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路程?本文论证了民国初年的教育部通过一种教育新精神的展示,分析了这些中间人物为什么能够投身于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认同和参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路程.对这一类人来说,政治于他们而言并不是立身之本,教育救国倒是他们视为生命的追求目标。辛亥革命教育改革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宗旨和教育体制的更新上,更重要的是重新燃起了众多教育家的希望和信心,将这批教育家引导上了现代教育的轨道。
  • 摘要:社会教育源于解决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对策,民国教育部首设"社会教育司",通过发展社会教育促进社会改良,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深化研究的课题.社会教育具有对策性、灵活性、公益性等特点.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助于"化民成俗",有助于"得民心",有助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助于扩充学校教育的效能.辛亥革命后社会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办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储才"与社会教育"新民"并重,"民智"开启与"民心"养护共成.整理、规范与创新社会教育事业是社会管理视域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 摘要:马礼逊学堂是由马礼逊教育会创办的香港第一所西式学堂.马礼逊教育会的核心人物裨治文,认为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与中国汉字的特点有关,主张中国青年学习英文,以便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和基督精神.由于该会极为重视英文教育,因此,接受其资助的马礼逊学堂采取了中英双语教育,强调英文教育的根本性,并将英文贯穿到不同的学科之中.为了确保高水平的学习效果,马礼逊教育会亦十分注意对学员的考核,由此,马礼逊学堂的学生在英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摘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助推器.而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应运而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河南省最早的一所主要学习外国语言、为派送青年学生赴欧美留学深造而设的专门学校.它立足为地方培养人才;课程设置以外文为主,注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在严慈相济的首任校长林伯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它的成立和发展,是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教育救国"思想的真实写照.
  • 摘要:秋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同时也是近代护理教育的倡导者,她所翻译的《看护学教程》是中国第一部护理学教科书,对我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开展及护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秋瑾翻译该书的初衷源于为妇女求解放和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战地救护人才的目的.她在为该书撰写的《绪言》中,不仅精辟地论述了看护(护理)工作的性质、作用、意义,而且明确提出了看护者从业的素质要求,反映了她倡导女子教育、争取妇女独立与解放、女性要为国家、民族的革命事业作贡献的教育思想.
  • 摘要: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其宣传的民主共和思想对谋求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热血青年甚至普通民众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虽然早在19世纪中晚期已经起步并在20世纪初建立了近代学制,但辛亥革命对其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说辛亥革命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事件.辛亥革命胜利后,教育思想界针对如何改革不适合新时代需要的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教育体制,培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以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使三民主义和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一道成为民初教育改革的理论导向。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其渊博的学识和融合中外的气度一直为世人所景仰。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哪一位教育家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又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实现现代转化的重要界标。
  • 摘要:具有进士和博士双重身份的陈焕章,曾任北京孔教总会主任和孔教大学校长,在中国近代儒教发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其儒教观既受康有为思想和留美教育的影响,也是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产物.他以西学方法,系统阐释儒家经济学说与宗教思想,将儒学改造为"孔教";其思想内涵包括孔教的性质、地位、作用、传播方式与改良等问题.他"昌明孔教",并非复古守旧,而是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改良孔教.其儒教研究著作及办学活动,促进了国学人才培养和儒学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于中国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 摘要:本论文旨在从台湾教育学图像之发展中,探索新教育学存在之价值与特性之定位,以让新教育学更能获得珍赏重视及更焦点化其研究方向.就问题意识而言,为彰显"新教育学价值",将透过回答"新教育学为教育学发展史注入怎样的新成分"回答之;为界定"新教育学特性",将透过回答"新教育学在教育学发展脉络中彰显出怎样的特性"说明之.为厘清教育学发展脉络,基于在德语世界、英语世界及华文世界等各自都有其教育学发展的故事,因之教育学发展被描绘的历史面貌,在各个语文世界也是呈现变异性的.基本上将以华文世界中台湾教育学者之论著来建构其图像.经探讨结果,新教育学之价值,在其具有可让教育学展现独立自主学术地位之功能;新教育学之特性,在其彰显为以教育行动是新的教育研究取向.
  • 摘要:本文分析"家庭策略"方法应用于教育史研究的可能性.以加拿大教育史学家进行的"家庭策略"研究实例,说明如何把"家庭策略"方法运用于教育史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家庭史和教育史相结合在方法上的互补优势;分析"家庭策略"方法的介入是如何拓展和深化了教育史研究的手段;最后,对"家庭策略"方法应用于教育史研究的不足作出了分析,提出避免将日常生活与重大事件截然分开的分析方法,尝试将具有转折意义的家庭决策还原回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以期给我国教育史研究一些借鉴意义.
  • 摘要:西式新教育引入中国,已逾百年,在澳港台大陆先后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与结果.过去虽有个别的教育史研究,但罕做海峡两岸的横向比较研究.本文倡议可做此方向的探索.主要理由有二:一、西方教育不再等于先进、正确及好的教育,需要找新方向.二、海峡两岸有共通的历史文化脉络,却有不同教育发展过程与反应模式值得比较.本文先鸟瞰两岸西式教育的发展过程,其次提出:一、制度主要来自移植与模仿;二、殖民政府的政策各不同;三、政府干预的程度不同;四、教育宗旨不同;五、教育制度分歧等五项特征.之后再列举出:一、应试教育挂帅,升学压力大;二、品德教育日趋式微,学生行为问题日趋严重;三、家长社会重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受轻视;四、高等教育扩张与市场化与失业四项共同问题.最后列举从事两岸教育史比较研究的三点困难,但仍值得继续研究.
  • 摘要:从清末起,近代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传播西方伦理道德思想以变革传统道德及其教育,但直到20世纪20-30年代,近代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才系统地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杜威、涂尔干和康德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相继传入,从而促进了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传播使传统的修身教育向着进步主义德育转变,而几乎同时传入的涂尔干道德教育学说和康德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德育观,不仅对此进行了修正,而且也使国内德育观念趋于多元化.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均为当前中国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摘要:民族主义是一个释义多元的概念.无论学者们的定义如何不同,民族主义及其与西方教育的发展以及与西方教育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试图借助民族主义的视角,从相关概念的简要综述入手,关注当代西方民族国家史学的转型,以及民族主义对西方教育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进而反思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史学历史发展的若干问题.
  • 摘要:本文旨在探求朱熹门人于福建是如何承继、实践并发扬朱熹明德新民教化理念,并进而影响福建教育文化的发展.据研究,门人于明德新民教化理念的实践上,可分兴学讲学、社会救济与推行礼教改善风俗等方面.在兴学讲学方面,门人承继朱熹办学传统,于福建各地兴办书院与官学;另门人于福建各地多有讲学事例,将朱子影响力由闽北推往福建各地.在社会救济方面,门人持续推广朱熹社仓法,于各地多予推行实践.在推行礼教改善风俗方面,门人仕宦所至,多于地方推广礼教.由于朱熹门人于福建的努力,不仅实践了朱熹明德新民的教化理念,更使朱子学成为福建文化的核心思想.
  • 摘要:民国时期,为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山西省提倡大力实施社会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写信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因此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直到30年代初山西社会教育机构数一直为全国第一,形成了以多种多样的施教主体、异彩纷呈的教育活动、施政启智并重的教育内容、动之以情的教化方法为特征的山西社会教育体系,从而确保了政令的推行和社会的稳定.
  • 摘要:以"班会"为核心,民国以来的小学道德领域教科书主要历经了五个发展时期,即,民主初肇与摸索奠基期、统一抗战与党义期、"复兴基地"与威权期、在地扎根与民主贯彻期以及九年一贯与道德统整期.通过这五个发展时期的各版本小学道德领域教科书的考察,得知:班会活动的教科书教学直到目前都没有间断,同时,民主权利的行使隐藏其中,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也在其中.可以说,开会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德性的潜在课程,反映出班会的功能和时代的需求.
  • 摘要:优质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ESCO)近年努力的重点,而好的教科书可为优质教育奠定基石,故教科书研究有其重要性.台湾近年出现大量与教科书相关的研究.本文探究台湾55年来(1956-2010)与教科书有关的博硕士研究,整理其研究概况与趋势.先介绍整体概况与社会背景,说明论文激增缘于:教科书之自由化政策、研究法之引介、学界新力量之加入.接着梳理55年来的研究趋势,分由学习领域、学制阶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面向说明.
  • 摘要: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雨历程,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比较清晰的发展阶段:即政治教育学阶段、经济教育学阶段、民生教育学阶段.政治教育学阶段主要对应毛泽东时代,显著特征是立足于政治目标来思考、定位教育问题,安排教育活动.经济教育学阶段主要对应邓小平时代和江泽民时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教育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立足于社会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来思考、定位教育,谋划教育.民生教育学阶段,主要表现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教育科学发展的一系列论述和举措.这一阶段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升华,并立足"民生"主题来思考、定位、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个发展阶段,三次思想飞跃,其过程漫长而艰难,但实现了与时俱进.
  • 摘要:甲午战后十几年间国内外的特殊经历,使蔡元培成为一名信仰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站在世界学术前沿、对新旧教育、中西文化有深刻体悟的教育家,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国的首任教育总长.在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民主共和制度第一次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社会大转型时期,蔡元培为适应政体转变、清除封建余毒、确立民国教育宗旨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而采取的种种举措,既考虑到民初社会的现实环境,又着眼于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大局在胸、高瞻远瞩,为民国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蔡元培"公忠体国"道德风范和"能者在职"用人原则的影响下,教育部吸纳了一大批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新、有学识、朝气蓬勃的热心教育人士,形成了民主、高效、廉洁的办事作风,这是民初教育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制度保障.
  • 摘要:辛亥革命前夕,正值清廷实行"新政"时期.辛亥志士和有识之士鼎力鼓吹女子教育,声言女子教育既有利于女子各项权利的获得,也有利于家庭生计,还有利于优生优育,善种强种,更有利于救亡图存.他们的奔走呼号,使社会人士终于逐渐觉醒,掀起了兴办女子学校的高潮,女子教育面貌出现前所未有的改观.女子接受了教育,产生了强烈的个人对于国家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意识,不仅积极宣传鼓动女子独立自主,结成团体争取自身权利,还积极参与社会革新,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各项活动,为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 摘要:辛亥革命前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绍兴学界中的爱国志士,大都经历了由爱国到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他们一方面通过创办学校,着书立说等方式,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制造舆论;另一方面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促使绍兴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基地和长江下游的革命中心.他们在参与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坚忍不拔、勇于献身的精神.这一群体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和先进思想引领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成为推动革命洪流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2009年中国学者所撰写的部分外国教育史教材和著作以及有关成果的解读,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出现的"早期唯物主义教育史观"、"唯心主义教育史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史观"、"现代化教育史观"等,分析教育史观近百年的变迁,进一步探讨当代教育史观的重构.教育史观的探索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恢复重建阶段;第二,多元探索阶段;第三,“史观断裂”阶段.
  • 摘要: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1911-1919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妇女的思想,唤醒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 摘要:民国初年,广东军政府教育司在教育观念、结构、体制、人事、经费等方面对广东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却遭到军政府内部、士绅、商人及普通大众各阶层的强烈抗争,形成教育冲突.教育冲突是占据不同地位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制约的,而不同个人和群体行为的逻辑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育冲突并非只由单一逻辑造成,其背后有着多重逻辑.民初广东的教育冲突典型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 摘要:在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民主共和制度初建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民初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重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更新教育宗旨和完善学制系统等重大问题急需解决.因此,蔡元培主持下的教育部于1912年7月10日-8月1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此次会议的多数提案形成教育政策,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影响深远.全国临时教育会议是民初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为民初教育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 摘要:《陶行知年谱长编》本着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陶行知为宗旨,通过对史料的考订甄别,归纳排比,将陶一生的著作、诗歌和书信"择要摘录,分年编入".《年谱长编》不仅可以让读者对陶行知一生的思想发展有一极为深刻的了解,还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触摸到一个"生活的"、全面真实的陶行知.
  • 摘要:1949年至1976年间的中国教育史学实践,在政治主导一切的时代境遇中,由于对马克思实践学说的"革命"而非"历史"的理解,形成一种以革命史标准为标准、以革命史分期为分期、以领袖人物的结论为结论的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的历史解释模式,是指革命史现成为指导教育史学实践的根本史观,它以是否支持革命为立场、以革命的实践为内容、以阶级分析法为方法评判教育思想与实践.它不在生活与实践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教育历史,而机械地以革命立场去寻找历史分析的原因,仅停留在教育历史解释者为政治服务的动机中,唯物史观由此被庸俗化应用于教育史学实践.
  •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论述大学核心理念的来龙去脉.本文认为:大学核心理念包括: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兼顾、大学国际化等.上述理念实际上已成为大学普适的价值和精神.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能否实现,除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外,以上大学理念能否真正付诸实施至关重要.
  • 摘要:本文对何谓教育活动史、教育活动史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的关系、教育活动史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育活动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研究教育活动史,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释.提出当前应加强教育活动史研究,以适应社会、教育与学术发展的多重需要.
  • 摘要:伴随着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由实体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向,教育史研究需要反思以往的研究实践,重视教育史学理论的建构.教育史既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反思以往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教育史实的再现所追求的是一种结构性的本质性的存在,这种存在造成了重实体轻关系的研究惯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开发;分析视角、方法的创新,研究结果的新意、影响力,直接影响到教育史研究的活力乃至生命力.由实体转向关系既是研究对象、教育历史本身的繁复性、矛盾性所规定,也是不断走向深入、多元的教育史研究的必然.这是近些年来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努力方向.走向关系即是走向理解、复杂、中观.走向关系也便拓宽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活化了教育史研究的思维,彰显了教育史研究的活力与生命力.
  • 摘要:本文主要阐明严复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开创了教育救国的道路,最早制定了德、智、体全面育人的方针,在文化上他突破"中体西用"的模式,主张从体用一致上全面学习西方的长处,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严复是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在艰难条件下为维护北大生存和开创学科改革有过重大贡献.严复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品格,对我国当代教育也有诸多启发之处.
  • 摘要:本研究采用教育诠释学的方法,探讨边纳尔改革教育学的思想渊源、主要内涵、优劣得失和重要启示.边纳尔的改革教育学注重改革教育学与常规教育学的关系、改革教育学历史撰写的形式、现代教育学在德国的发展等问题的探究,具有扩大改革教育学的探讨范围、转变改革教育学的撰写方式、澄清改革教育学的核心关系、充实改革教育学的实质内涵和指出教育改革运动的优劣得失等优点.尽管边纳尔的改革教育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其改革教育学的观点仍然可以作为建构教育改革理论和进行教育改革活动的参考,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务上值得加以重视.
  • 摘要:英格兰民众教育是随着英格兰教堂的产生而萌芽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作为教会事业的阶段,作为慈善事业的阶段和走向国家事业的阶段.历经近1200年的实践,英格兰人认识到"教育和培养"是国家的一件大事,英格兰民众教育最终走向国家事业,具体表现在颁布工厂法以及建立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等五个方面.英格兰民众教育的发展对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也孕育了19世纪英格兰民众教育思想.
  • 摘要:从教育的角度考察清代苏南女性,是一个具有新意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清代苏南女性学养的教育特点及其辐射性影响,指出这些特点的意义远不止于家族文化的层面,而是制约着家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还结合较多的实例,就苏南女性在家族子弟教育中所起的勖勉志气、督促就塾、塾余温补和直接授学等突出作用作了具体阐述,并就清代苏南家族间的"文教联姻"及其对女性教育作用的保障机制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清代苏南女性之所以在家族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具有文化、社会、历史和家族特色等多重背景及内涵的.
  • 摘要:论文以1914-1959年期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为对象,考察了56篇留美博士论文的地域分布、指导教授,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分别从内容和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两个维度,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论文内容大多与中国有关,中国教育是留学生关心的主题;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留学生也非常关注社会教育;同时发现,依据目前所搜集到的论文,J.Dewey并未直接指导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留学生任何一篇博士论文.
  • 摘要:学业考试作为高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一环,不仅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同时对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必要的监督.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教学和管理压力,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学业考试出现了形式化、舞弊问题突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等新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实行的高校学业竞试,结合对当今我国普通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实证调查,分析民国学业竞试制度对当今高校学业制度改革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完善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