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清朝

清朝

清朝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58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55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860种,包括文史知识、文史天地、兰台世界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第三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等;清朝的相关文献由4909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张鸣、王贤辉等。

清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55 占比:98.70%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1.27%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03%

总计:5831篇

清朝—发文趋势图

清朝

-研究学者

  • 佚名
  • 张鸣
  • 王贤辉
  • 李晓巧
  • 杨晨宇
  • 刘诚龙
  • 马亚辉
  • 黑龙
  • 李开周
  • 陈事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明富; 周颖
    • 摘要: 富察氏家族是清朝统一全国的重要支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在清朝对全国的初步统一过程中,富察氏家族成员的战斗足迹遍布黄河上下、长江两岸、濒海各省以及西南的崇山峻岭,富察氏家族在推动国家统一进程的同时,自身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得到了淬炼,他们的政治地位在清朝统治集团中获得了较大提升.
    • 李刚; 沈浩注
    • 摘要: 乾隆《环县志》是环县仅存的古代志书,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志中系统记载环县的历史沿革,翔实记录明清两朝环县社会经济和风土民情状况,内容比较全面,为后世留下许多珍贵的原始资料。文章对志书的编纂背景、版本、内容、编纂遗误、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考述,以期对志书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提出其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修志的借鉴意义。
    • 郑雄飞; 高依萌
    • 摘要: 土地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工具性制度设计。清朝的地权形态主要有庄田旗地制、地主所有制和自耕农所有制。明末清初,满清贵族通过“圈地”“拨补”“兑换”建立庄田旗地制且实行奴仆式生产。而后,通过“计丁授田”“更名田”“租佃制”让农民获得了部分耕种权,通过推动租佃制发展、废除主佃主雇之间的封建名分少量松动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通过“摊丁入亩”等田赋制度改革助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清朝中后期,由于地权高度集中和多重剥削压迫,农户纷纷破产,民生日益凋敝。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丈放”旗地以转嫁危机。从“夺民田为官田”到“价卖官田为民田”的双重掠夺,承载了庄田旗地制的兴衰,也折射了清朝土地制度与民生状况的互动过程。以史为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警惕资本侵蚀和权力掠夺是乡村治理中民生工作的基本准则;农地制度的工具性应当首先尊重农民的创造性,注重农民的生计改善。
    • 赵亚军
    • 摘要: 清前期的朝鲜“仁祖反正”辨诬,是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中的重要事件。明臣袁可立曾主导调查朝鲜政变一事,并在查明情况后为朝鲜助封,从而推动了朝鲜请封的进程,也对明末清初史书中关于“仁祖反正”的记载产生了很大影响。朝鲜君臣对仁祖请封过程中袁可立的重要助力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在辨诬时却对其进行重点抨击。在辨诬过程中,朝鲜为达到目的多次向清朝提及袁可立,进而影响到清代关于袁可立的历史书写。
    • 孔祥文
    • 摘要: 清初实行的外官朝觐之制是官员考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计之后内地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完成考核。国家对朝觐的官员范围、日期和过程都有规定,主要目的是考察人才和了解地方利弊。康熙二十六年(1687),为了简化和规范官员考绩制度,以及调整地方权力秩序,外官朝觐之制被废除。
    • 徐劲; 李文
    • 摘要: 清朝是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研究清代战争史,以时间为线索,揭示了清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过程,以空间为线索,挖掘了清代发生在不同地区的战争特色;突出战争本身,着重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作战双方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战争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全景式地再现清朝战争的历史场面。
    • 朱向东
    • 摘要: 在清朝历史上,麻勒吉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且富有争议的人物。他出生名门望族,才华横溢,老成持重,是满族第一位状元、顺治皇帝遗诏起草人,在任期间三起三落,生前可谓功过分明、忠奸难辨,毁誉参半。死后仍然"波涛汹涌",他在两江总督期间的业绩为百姓称颂,先是江宁民众为其立"功德碑",后被朝廷追贬为庶民,再后又被平反,入"江南名宦祠"。
    • 孔定芳
    • 摘要: 中国历史上,每当王朝鼎革、易姓改号,统治合法性的论证便成为新朝统治者首当其冲的理论要务。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在深浸“夷夏之防”观念的汉人社会,清廷自始即遭遇正统性危机,因此正统性建构遂为清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紧迫现实课题。大体而言,顺治朝以“治统”的建构为中心,在政治上自造“治统”,宣示其“得统之正”;康熙朝则以“道统”的建构为重点,在文化上形塑其儒家“道统传人”形象。以客观效果而言,清廷的正统性建构不仅为其赢得了统治合法性的认同,而且也促成了满汉文化的深层整合,为“中华认同”意识的培育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基础。
    • 赵闯; 张虹萍
    • 摘要: 满族源远流长,清朝满族生存智慧吸收地域与民族精华,融合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经济、文化、政治等众多领域。独具特色的混合型经济生活中形成渔猎兼习农耕的生产方式,创造了适应地域自然条件的交通方式,形成健康简朴的饮食习俗,喜食猪肉、野菜、鱼类,米面喜黏食,非常擅长储存副食。文化习俗兼容并包,既有敬畏自然的萨满教崇拜,亦有契合自然环境的舞蹈、体育文化,既有艺术观赏性,又体现尚武精神。政治文化博采众长,既曾保留传统军事民主决策遗俗,又创造高效成熟的中枢机构军机处。清朝满族生存智慧顺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兼具适应性与创造性,对于现代文化建设与生产生活应该有一定启示。
    • 张又天
    • 摘要: 金朝历史对明末后金(清)政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故而时常为清太祖、太宗二帝所提及。检视《满文原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满文部分)等较原始的史料,可发现清初二帝对金朝皇帝的称呼更多地是采用当时盛行的“年号称呼法”,而非《金史》中规范的“庙号称呼法”,这反映出清初二帝对金朝历史的了解方式可能并非亲自阅读元末修成的《金史》。正因如此,清初二帝口中的金朝历史,与《金史》所记历史往往相互抵牾。究其缘由,这是清太祖、太宗对金朝史实缺乏深入了解和他们刻意改造金朝历史以服务自身政权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