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599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中国史、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9659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南洋问题研究、海洋世界、海交史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等;海上贸易的相关文献由582位作者贡献,包括林仁川、李金明、廖大珂等。
海上贸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659篇
占比:97.04%
总计:20258篇
海上贸易
-研究学者
- 林仁川
- 李金明
- 廖大珂
- 庄国土
- 桂光华
- 韩耀鑫
- 吴二持
- 杜平
- 林华玉
- 王日根
- 秦大树
- 聂德宁
- 辛光灿
- 郝鹭捷
- 陈希育
- 丁英顺
- 佚名
- 俞世峰
- 刘明罡
- 吕平
- 周中坚
- 周丽静
- 夏秀瑞
- 姜德辉
- 屈广燕
- 张廷茂
- 张思媛
- 张波
- 张燕
- 张琼艺
- 徐晓望
- 李潇
- 李远
- 杨静蕾
- 林南中
- 潘洵
- 白芳
- 穆朝娜
- 缪惟民
- 翁礼华
- 胥苗苗(编译)
- 袁冰凌
- 谢海涛
- 赖存理
- 郑克晟
- 陈支平
- 陈春声
- 陶红亮
- 黄挺
- 黄明
-
-
谢兰兰
-
-
摘要:
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世界贸易和海运量不稳定性以及碳中和目标会增加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为了保障中国供应链安全,需要重建海上贸易物流新格局,大力拓展海运物流新趋势,实现海运物流智能化,积极发展北极航线,增强中国海上贸易及物流话语权。
-
-
程少炜
-
-
摘要:
种下“航海梦”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生于热那亚共和国。那时,热那亚共和国是与威尼斯齐名的地中海强国,势力范围遍布地中海和黑海,繁荣的海上贸易更是使这个国家非常富有。但哥伦布的家境却比较一般,哥伦布的父母也只是在奥利维拉地区开了一个小的羊毛纺织作坊,他们从农民手里收购羊毛,然后进行加工、销售,同时他们还销售自酿的葡萄酒。
-
-
海克斯
-
-
摘要:
巴塞罗那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2300年前,巴塞罗那开始发展海上贸易,并一跃成为地中海沿岸的大港口。现在,巴塞罗那仍然是西班牙的重要港口城市。对于巴塞罗那的居民来说,航海活动已经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见证了西班牙航海历程的巴塞罗那航海博物馆更是成为当地的知名景点。
-
-
卢灵
-
-
摘要:
“蓝蓝泉州湾,青青戴云山,海上丝路从这里铺向世界……”一首脍炙人口的《蓝蓝泉州湾》,缓缓铺开了一幅蓝色的历史画卷。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22个遗产点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见证着“刺桐”这座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风韵和魅力。
-
-
秦大树;
李凯
-
-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尽管中国有一些航海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是出使联络域外国家,探寻和学习宗教知识(称为取经),基本不是以贸易为目的。海上贸易在唐代中期以前王朝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从考古材料看,在东南亚发现过一些8世纪以前的中国瓷器,但数量很少,以南方沿海地区的越窑瓷器为主。1这些瓷器主要是出使的使团和前往海外旅行、取经的人随身携带的礼品和日用品,而非用于贸易的商品。
-
-
以南
-
-
摘要:
海洋,澄澈而宽厚。它的温度、洋流、生物和化学变化,驱动着人类共同居住的地球生态系统。我们的天气、气候、食物甚至呼吸的空气,都与这偌大的海洋息息相关。纵观历史,世界因航海活动而逐渐被勾勒成完整的模样,人类因海上贸易和运输而逐渐联系、发展。
-
-
贾宾(文/图)
-
-
摘要:
西沙群岛考古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1974-1975年,广东,省文物管理部门专门组织业务人员对西沙群岛部分岛屿、沙洲进行了2次文物调查。在之后历年的西沙水下考古、岛屿陆地考古中,均出水(出士)大量的文物,以陶瓷器、铜钱为大宗。铜钱在西沙许多考古遗址中均有发现,特别是在北礁水下考古过程中打捞出水大批铜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过往西沙海域商船的众多及海上贸易的繁荣。
-
-
范霄鹏;
薛碧怡
-
-
摘要:
坐落于北回归线最东端的南澳岛,为东海与南海地理分界线的端点,也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扼守着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因而有着“粤东屏障,闽粤咽喉”的称谓。南澳岛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拥有众多遗存的“海上丝绸之路”人文景观;热带与温带交汇的气候条件,塑造了森林遍布海岛的自然景观。
-
-
梁二平(文/图)
-
-
摘要:
地球表面约70%是海洋,不论从海洋捕捞、海上运输、海上贸易,还是从海上政治、军事方面来讲,人类与海洋打交道的历史,都不比与陆地打交道晚多少。有意思的是,同样是面朝大海,西方和东方的认知与描绘,却各有不同。东西方谈海,完全不同的腔调西方研究历史,“言必称希腊”,谈到海,更是如此。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约翰·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宫殿废墟,发现了古希腊最早的文字——泥板线形文字A和B。
-
-
日山崎觉士(著);
高雅云(译);
陈硕炫(校译)
-
-
摘要:
9世纪以后,海上贸易的兴盛使中国政府重新面临沿海地区地方行政(暂称沿海行政)的问题,即市舶使、市舶司及沿海巡检、沿海制置使的设置。自宋代以来,作为沿海行政一环的市舶司是在沿海地区率先施行的,随着市舶司收取的贸易利润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市舶司行政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课题。聚焦于三种与两浙市舶司行政有关的文书,可以厘清宋代沿海行政的特征及其在政治上逐步重要化的变迁历程,以期重新审视两浙市舶司的历史地位。
-
-
-
屈广燕
- 《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将以《备边司誊录》为中心,结合《朝鲜实录》《同文汇考》等史料,将朝鲜视野下的清代海上贸易进行简要梳理,康熙解除海禁后,清朝海上贸易开始活跃起来.虽然朝鲜与清朝之间并不开展海上贸易往来,但天然的地域关联使得朝鲜明显感受到清朝开海带来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出海清船数量的增加,因海难漂流至朝鲜的船只也相应增多,《备边司誊录》"漂汉人问情别单"将许多清朝漂流船的详细情况记录在案,尤以商船为主,为深入地了解清代海上贸易提供了史料借鉴;另一方面,朝鲜亦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清朝海上贸易范畴,但主要以非法形式存在,其中"荒唐船"贸易最具典型性.
-
-
杨恩玉
- 《第四届海峡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有明一代,中朝两国之间政府使节的海上往来一般经过山东沿海.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更是从山东沿海出入.壬辰战争期间,中国对朝鲜战场输送军队和军用物资,主要从山东沿海出发,兵员和粮饷也主要来自山东.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海上通道,还是中朝之间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山东沿海地区是中朝海上交往最重要的基地,是由山东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
-
屈广燕
-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康熙解除海禁后,清朝海上贸易日益发展起来,客观上也使海难事故不断增长,漂到朝鲜的清船逐渐增多.朝鲜基于道义原则以及与清朝彼此海难互助的内涵,积极救助漂流船只,又出于抚恤考虑收购残存货物,同时还将这种救助活动视为对清朝表达事大唯谨政治态度的重要载体.据此而言,朝鲜救助漂流船亦可视为其经营对清朝贡关系的一项政治举措.
-
-
张思桐
-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自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到了唐宋时期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宋代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出发的远洋贸易船只跨越南海,能够到达东南亚沿海、印度洋沿岸,甚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海岸等地.宋代,室利佛逝的巨港作为东南亚及东西方海上贸易中转站,不仅在海上丝路南海航线中占据着枢纽地位,同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贸易中转营运模式,推动了东南亚及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