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市舶司

市舶司

市舶司的相关文献在194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19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南洋问题研究、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海洋文化与海岸带经济发展研讨会等;市舶司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章深、廖大珂、陈尚胜等。

市舶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6.2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719 占比:93.71%

总计:5036篇

市舶司—发文趋势图

市舶司

-研究学者

  • 章深
  • 廖大珂
  • 陈尚胜
  • 傅宗文
  • 庄景辉
  • 李金明
  • 张燕
  • 方舟
  • 施存龙
  • 李玉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淑萍
    • 摘要: 宁波三江口的甬江东岸,矗立着一座精美的建筑——天后宫,又称庆安会馆。它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又作为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的重要遗产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点。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明州城继唐代之后又设市舶司,这是专门管理外贸兼外事的机构。明州与泉州、广州成为全国三大外贸口岸。今天宁波三江口江厦公园的水岸,宋代时是国内外贸易的码头区。江上帆樯如林,岸上货物拥挤。为了方便外贸,就在罗城的东渡门和灵桥门之间,开了一座市舶司专用的城门,直通城内的市舶司衙署,百姓称为“市舶门”。门外建来远亭,为市舶司稽查人员的现场办公点。从唐中晚期到北宋,波斯、阿拉伯商人、高丽来使、留学生云集明州,其中不少人长期居住城中。市舶司西边有波斯馆(今天那条街称为“波斯巷”)。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明州太守楼异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设置了“高丽司”,管理与高丽国往来的有关政务,并在月湖东岸的“菊花洲”上,创建了国家级迎宾馆——高丽使行馆。一时间,明州城处处可闻异国之音,时时可见外域风情。
    • 杜君立
    • 摘要: 商业的兴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是中国最早的贸易口岸之一,从唐宋时期,宁波商人便投身贸易,被称为“甬商”。“甬”为宁波之简称,因余姚江、奉化江在此汇成甬江而名。明朝时期,宁波是接待日本贡船的主要港口,前后有19次日本贡船到宁波。嘉靖二年(1523),宁波发生著名的争贡事件,日本商人大掠宁波,致使举国震惊,与该事件有关的宁波掮客宋素卿被处死,宁波市舶司被罢废。
    • 薛正昌
    • 摘要: 广州港开发较早。唐代广州港,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港口,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瓷器、香料等大宗商品贸易。随着中国造船术、航海技术的发展,广州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亚各国海上丝路商贸活动十分兴盛。市舶司的设置,建立了与海外更为广泛的联系,广州港口中外商船云集,彰显了唐代广州港商贸的繁荣程度。唐代后期,各国商人聚集广州,蕃坊成为外国商人的居住区。大食、波斯兵围攻广州城,黄巢协助政府平叛,这一事件间接表明广州已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折射的是广州港海路商贸的繁荣景象。
    • 日山崎觉士(著); 高雅云(译); 陈硕炫(校译)
    • 摘要: 9世纪以后,海上贸易的兴盛使中国政府重新面临沿海地区地方行政(暂称沿海行政)的问题,即市舶使、市舶司及沿海巡检、沿海制置使的设置。自宋代以来,作为沿海行政一环的市舶司是在沿海地区率先施行的,随着市舶司收取的贸易利润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市舶司行政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课题。聚焦于三种与两浙市舶司行政有关的文书,可以厘清宋代沿海行政的特征及其在政治上逐步重要化的变迁历程,以期重新审视两浙市舶司的历史地位。
    • 海交史研究编辑部
    • 摘要: 本刊2022年第2期刊登的山崎觉士著、高雅云译、陈硕炫校译的《宋代两浙地区的市舶司行政》一文,原载于日本《东洋史研究》第69卷第1号(2010年6月出版)。本刊因疏忽未标示原载刊物,特此补正并致歉。
    • 谢章辉; 王智汪
    • 摘要: 泉州市舶司的设置及其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了泉州地区海外贸易的正常开展.但明代盛行海禁,泉州虽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可限定只通琉球.同时出于现实需要,泉州市舶司由起初管理市舶贸易的独立经济机构转变成笼络海外诸国的政治手段.成化八年,随着市舶司衙门迁至福州,历时近400年的泉州市舶司时代宣告结束.探讨明代泉州市舶司的设置沿革、职能变化等情形,对深入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以及促进现代海关工作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刘瀛璐
    • 摘要: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22个遗产点中,泉州市舶司和南外宗正司两处遗址,显得尤为特别,虽均只存一方石碑伫立,却昭示了泉州昔日“经济特区”和“皇权副中心”的双重身份,加上天然良港的区位优势,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的泉州,在宋元之际终于得以升级成“东方第一大港”。
    • 郭晔旻
    • 摘要: “泉南佛国天下少,满城香气栴檀绕。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檣多海宝。”--释宗泐《清源洞图为洁上人作》泉州的崛起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港设立市舶司。以此为契机,泉州的海外贸易急骤增长。就像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所写的那样,“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
    • 摘要: 22处遗址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功能、空间、社会、文化上的紧密关联,呈现出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空间一经济一社会系统,其中有包括体现保障贸易运行官方与民间制度的建筑与场所,如市舶司遗址;有展现多元社群并存的公共建筑与宗教场所,如开元寺;有生产优质出口商品的手工业制造基地,如德化窑址;有连通域市、港口与产地的桥梁、码头与航标,如洛阳桥……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的制度保障、多元社群、域市结构、生产基地、运输网络、区域布局等盛景。
    • 施志军
    • 摘要: 7月25日,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落锤声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海相伴,向海而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五代时期,各国商船便开始纷纷驶入泉州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主管中外商船的出入境签证、货物检验、税收等。自此,泉州迎来鼎盛时期,逐渐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