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戴云山

戴云山

戴云山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中国文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人民政坛、政协天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戴云山的相关文献由19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福、何中声、洪伟等。

戴云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96.2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3.01%

总计:133篇

戴云山—发文趋势图

戴云山

-研究学者

  • 刘金福
  • 何中声
  • 洪伟
  • 郑世群
  • 黄志森
  • 徐道炜
  • 李文周
  • 吴则焰
  • 江蓝
  • 陈文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中声; 陈佳嘉; 朱静; 王紫薇; 谷新光; 江蓝; 陈博; 徐道炜; 吴则焰; 刘金福
    • 摘要: 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戴云山南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900—1500 m),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夏季与冬季),揭示驱动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夏季海拔1400 m区域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最强,微生物活性最高。冬季表现为海拔900 m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最强,活性最高。(2)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特征的研究表明,夏季与冬季中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是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且夏季碳源利用程度高于冬季。(3)冗余分析表明夏季和冬季戴云山南坡7个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受土壤环境因子驱动,解释量分别为72.63%和44.12%,均高于地形因子的解释量。(4)土壤温度和全钾含量等因子是驱动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钾、全磷、有效磷含量和坡向是驱动冬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海拔和季节变化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 卢灵
    • 摘要: “蓝蓝泉州湾,青青戴云山,海上丝路从这里铺向世界……”一首脍炙人口的《蓝蓝泉州湾》,缓缓铺开了一幅蓝色的历史画卷。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22个遗产点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见证着“刺桐”这座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风韵和魅力。
    • 张孙博文; 梁晶璇; 陈佑成; 马永强
    • 摘要: 生态博物馆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正在初步探索的一种环境教育形式,旨在以生态博物馆为平台实现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拉近学生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以知识转移路径模型为理论支撑,探索生态博物馆环境教育知识转移基本路径,以福建戴云山生态博物馆为研究案例,围绕其环境教育教学类型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注重知识深度开发、强化知识处理能力、探索实现知识应用途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更好地实现生态博物馆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递。
    • 何中声; 谷新光; 江蓝; 徐道炜; 刘金福; 李文周; 陈文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土壤细菌群落在戴云山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900~1500 m)分布特征,为理解海拔影响森林土壤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过程。【结果】(1)随海拔升高,土壤全磷含量总体呈逐渐递减;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单峰模式;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2)不同海拔中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10%)。(3)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如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CE指数沿海拔梯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1100 m处达到峰值,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4)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优势细菌群落具有明显模块化结构,关键类群包括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的部分属,其中变形菌门的细菌关键类群最多。【结论】海拔、坡度、pH值、土壤全氮、水解氮和土壤有效磷是驱动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 朱德煌; 刘金福
    • 摘要: 以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在1100~1800 m海拔设置31个黄山松群落样地,分析海拔梯度下黄山松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海拔越高黄山松群落的多样性越低;黄山松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全钾的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海拔是影响黄山松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且较高海拔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低于较低海拔地区.黄山松群落林下土壤全磷含量均低于0.5 g·kg^(-1),呈现磷限制.
    • 李梦佳; 何中声; 江蓝; 谷新光; 晋梦然; 陈博; 刘金福
    • 摘要: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海拔作为综合性因子驱动着植物群落的物种、系统发育与功能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以戴云山南坡900-1600 m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指数与环境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在群落构建与多样性维持中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森林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沿海拔均呈现中间高度膨胀格局.(2)物种多样性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物种多样性越高,系统发育多样性也越高.Shannon-Wiener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Pielou、Simpson指数)、系统发育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结构都存在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Shannon-Wiener指数可以代替其他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系统发育结构NRI(Net relatedness index)指数、NTI(Net nearest taxa index)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群落优势度、均匀度与系统发育结构相关性较强.(3)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Shannon-Wiener、Pielou、Simpson指数的最显著因子,海拔是影响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主要因素.海拔是影响系统发育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土壤因子是影响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验证了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高度相关,结果旨在揭示物种群落空间分布规律.
    • 曹轶群; 朱源
    • 摘要: 西倚武夷山,东靠戴云山,沙溪河自西向东奔流其间,昼夜不息。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满眼都是绿色。这座国家森林城市,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和南方集体林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76.8%,素有"绿色宝库""中国绿都"之称。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是三明市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
    • 陈再强
    • 摘要: 这是一个极富色彩感的村落,有着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紫山。紫山村是永泰县袱口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深藏于戴云山腹地,山高谷深,终年云雾缥渺,远望似有紫气升腾,故有“紫山”这一名号。但是,紫色并不是紫山的全光谱“绿”和“红”才是其真实的色彩。紫山的绿,绿得让人心醉,紫山的红,则让人血脉贲张、豪情千云。
    • 袁菲(文/图); 葛亮(文/图)
    • 摘要: 1.概况福建省古田县卓洋乡前洋村位于闽东北戴云山余脉,距古田县县城约48km。前洋村肇基于宋代,明朝以后相继有余氏、李氏、魏氏迁居于此,三姓聚族繁衍至今。
    • 师永辉; 毛学刚; 刘秀铭; 吕镔
    • 摘要: 土壤中磁性矿物的形成转化对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定量分析土壤磁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是目前该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相关研究及野外实地考察,采集福建南部亚热带地区戴云山垂直地带相同母质的土壤剖面进行环境磁学和漫反射光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剖面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主导其磁性变化,当海拔至1320 m以上,土壤中出现次生纤铁矿.当排除地形的影响后,相关磁学参数指示磁畴颗粒在低海拔区域以SP颗粒为主,而较高海拔区域土壤中以粗SD颗粒为主.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赤铁矿和针铁矿对气候梯度变化较为敏感,其中赤铁矿含量随海拔增加显示出降低趋势,并且至海拔1320m以上赤铁矿消失而主要以针铁矿和纤铁矿为主.对比加热前后针铁矿和赤铁矿特征峰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认为,当年均降水量超过1900mm且年均温低于13°C时达到赤铁矿形成的临界值,而针铁矿和纤铁矿则继续呈增加趋势.本研究论证了赤铁矿、针铁矿及纤铁矿对气候梯度具较强的敏感性,可作为研究低纬区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