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宁波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宁波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中国海洋文学发展史上,海赋的创作,以东汉初年班彪《览海赋》为发端.从东汉至魏晋六朝出现了海洋文学文化自觉的"海赋九子":班彪、王粲、曹丕、木华、潘岳、庾阐、孙绰、张融、萧纲.他们以海为主要意象的赋作,开创了海洋文学的一个新时代,使海洋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更为自觉更为解放的时期,以致出现了一个海赋的创作群体和高潮.以海入赋,拓展了赋体文学的创作领域,是汉魏六朝文人将欣赏表现海洋,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进而成为普遍的精神生活方式,乃至魏晋士人的精神家园.
  • 摘要:浙东渔故事首先是民间文学的重要构成,不论在人物塑造、价值指向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集中体现了浙东人共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选择.渔故事又是渔民俗的一部分,浙东渔故事所传递的物质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节令习俗、人生礼仪习俗、禁忌信仰习俗等信息,承载着浙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简单地说,浙东渔故事的审美性与民俗文化性不可偏废.因此,科学、合理地发掘渔故事的民俗文化特征,将渔故事的保护与开发需要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民俗表演、融入旅游文化等,是新语境下寻求传承的路径之一.
  • 摘要:据旧志记载,北界村乃宋代对嵊泗的一个古老称谓.这部名为《北界村背影》的书,立足点其实在它的副标题"民国嵊泗文献汇辑".民国的背影,尚未离远去.在嵊泗,还有许多民国过来的人,所以关于民国的记忆,即使在海风劲吹之下,还依旧保留着.而这种保留的方式,不是单一的.更多的记忆,可能保存在不易找见的黑屋、阁楼、铁柜、木架、箱底、杂物、旧书、过刊、档案……之中,这需要专门有人默默地去做发掘的工作.文献的蒐集,就好像矿工们在幽暗坑道里找寻宝石,一件又一件地带出地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不断为也为自己带来惊喜.这部书,就是他们在时间坑道中劳作的成果. 有关嵊泗的文献发掘之所以给人们带来惊喜,这只是因为嵊泗本身便是一个惊喜的存在。当天台山和四明山从浙江内陆绵延至与杭州湾与长江人海口比邻的东海时,散落的一连串岛屿自然地成为海上明珠,惊喜也就因自然而产生了。但嵊泗的意义,不纯是自然赋予的,还取决于你看她的角度。倘站在舟山角度看,她就是舟山北部的一个列岛;倘站在中国角度看,她是中国大陆海岸线黄金中段的一个列岛;倘站在世界角度看,她是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列岛……所以当美国加利福尼亚人、哈佛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要选择将舟山群岛的嵊泗作为其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中心考察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你就知道角度位移与变化中的嵊泗,使她作为世界级渔场的意义不仅是资源,而且是与资源相关但又超越资源的一个更丰富、更具内涵的嵊泗。穆盛博的“近代”概念,作为学术上的近代,其实是包含了民国的。而事实上,他研究的嵊泗也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这个年代,是民国海洋渔业不断开发的年代,也是中国旧式渔业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年代,所有这些发生在海洋上的话题,都绕不开嗓。因为这个缘故,民国嵊泗逝去的背影终究没有逝去,她还保留在大量的民国文献里。
  • 摘要:普陀山是一座"文化大山".一方面,它是中国著名观音崇信道场,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观音信仰中心;另一方面,它位于东海核心区域,是海洋社会重要聚居区之一;再者,历朝列代的文人骚客又以各种诗文把普陀山打造成为一个人文胜地,使得它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博大.对于普陀山文化的研究,已经多有成果,但是还没有从文化史角度进行研究的.本文从普陀山文化史研究的基础和立场、普陀山文化的性质衡定、普陀山宗教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普陀山文化从文化史维度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普陀山文化”的性质或基本核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佛教文化,也不是建筑、自然和人文名胜等其他文化,而是“社会文化”。所谓“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区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
  • 摘要:康熙解除海禁后,清朝海上贸易日益发展起来,客观上也使海难事故不断增长,漂到朝鲜的清船逐渐增多.朝鲜基于道义原则以及与清朝彼此海难互助的内涵,积极救助漂流船只,又出于抚恤考虑收购残存货物,同时还将这种救助活动视为对清朝表达事大唯谨政治态度的重要载体.据此而言,朝鲜救助漂流船亦可视为其经营对清朝贡关系的一项政治举措.
  •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自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到了唐宋时期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宋代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出发的远洋贸易船只跨越南海,能够到达东南亚沿海、印度洋沿岸,甚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海岸等地.宋代,室利佛逝的巨港作为东南亚及东西方海上贸易中转站,不仅在海上丝路南海航线中占据着枢纽地位,同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贸易中转营运模式,推动了东南亚及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发展.
  • 摘要:宁波是中国唯一运河与港口相衔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海洋文化内涵.因为天然的地缘关系,在东亚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15年,宁波当选为东亚文化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将成为宁波未来几年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成为宁波当下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 摘要:渔村渔俗文化是我国沿海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汁原味的古渔村,因年代久远而风雨剥蚀,常常被历史尘封而深藏不露.寻访研究古渔村文化,是发现和品味美的过程.本文从村落渔俗文化的起源入手,并通过玉环渔村文化的调查,探讨保护和促进渔村文化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好古村落文化要与建设乡村“文化礼堂”相结合,保护好古村落要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保护好古村落要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保护好古村落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保护古村落,已经迫在眉睫。古村落的不可再生性、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进程,迫切要求对玉环古村落的保护迅速从议程讨论转人到实际行动中来。
  • 摘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本文首先回顾了浙江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渊源,然后详细阐述了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区域条件与海洋经济基础.最后,深入分析了浙江响应国家战略,积极发展"海丝"旅游的资源优势和构想.
  • 摘要:集"海天佛国","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沙雕故乡"等多重旅游形象于一身,舟山群岛充分地利用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招徕大量的长江三角洲客源,佛教文化和海鲜美食文化成为舟山群岛旅游业发展的招牌,在这一大背景下,由潮汛和鱼汛发展形成的渔事节庆文化遗产濒临消失.以"赶海节","浴海节","开洋节"和"谢洋节"等为代表的渔事节庆活动,缺乏显著的利益增值功能,它的继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渔事节庆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建议重新定位客源市场,加大市场宣传力度,合理统筹节庆活动的举办时间,完善节庆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从重视传承人培养,重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静态保护两种途径进行保护,并主张借助中国海洋文化节,央视,人民日报等传播途径提高舟山群岛渔事节庆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利用普陀山佛教文化,沈家门海鲜美食文化的游客招徕能力拓展客源市场,对舟山群岛渔事节庆文化遗产实行活态化保护。
  • 摘要:受海洋渔业资源枯竭、渔民后代外迁、渔村经济衰落等影响,中国沿海地区渔业、渔民、渔村的转型逐渐受到各方关注,但是"海洋三渔转型"的研究主线、内容体系及方法尚未系统化、科学化.系统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1)海洋渔业转型早期受海洋渔业资源枯竭驱动较为显著,随后受制度和跨界渔业等风险影响较大;(2)海洋渔民被动转型是因渔业资源枯竭、主动转型是因渔业收益低与转产机会多;(3)海洋渔村转型成因与策略因其距离大陆远近而有所差别,近陆因渔业资源枯竭早和陆域经济就业机会等吸引力、远陆渔村因其从业者减员等而转型.(4)"海洋三渔转型"研究应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渔民生活质量提高,拓宽研究视角—领域—应用,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基于海域承载力的视角,运用响应面法构建海洋渔业空间布局优化模型,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产出密度以及劳动力集聚度四个方面来选取影响海洋渔业空间布局的相关因素,对浙江省海洋渔业空间布局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经济规模因素调整为500.01亿元,产业结构因素调整为20.65,产出密度因素分别调整为12吨/公顷和6吨/公顷,劳动力集聚度因素调整为2.53时,浙江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达到最优状态.在海洋渔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演变路径下,海洋渔业可实现经济利益与海洋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从制规划、控增速、调结构等多方面来提出优化浙江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中国开放型经济自主创新的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刺激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全面变革,也通过不公平的秩序妨碍着各国发展,比如东南亚各国在此战略影响下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助推或障碍.文章根据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东南亚三国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东南亚三国造成的影响,进而分析"一带一路"的优势与弊端,从而总结出各国在此战略下应秉承的态度.在中国对外战略对策方面建议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吸引外资促进技术进步,在“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影响对策方面建议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寻求利益契合,尊重利益差别,共建和平环境,同谋发展新路。
  •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时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已成为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重要战略.因此,海洋生态经济研究已引起学界和政府管理者的普遍重视.构建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对海洋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基点基础上,从海洋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学科属性与学科关联、学科体系构架与主要分支学科等方面探讨了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问题,指出海洋生态经济学研究中学科体系研究的范围和侧重方向,从理论与应用方面划分海洋生态经济学的二、三级学科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围绕原油、矿产、煤炭、金属、铁矿石等大宗产品能源,从"投入拉动一效率拉动"催生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浙江海洋资源具有良好发展基础,新常态下海洋经济转型与战略性产业培育研究,从"投入拉动→效率拉动"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是浙江新常态下海洋经济转型与战略性产业培育接轨国际的必然途径.本文从浙江大宗商品贸易"问题提出、贸易发展经验、域内外模式对浙江启示及发展对策",对我省大宗商品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要发挥市场服务现货基础功能,促进大宗商品资源优化配置,为期货交易培育品种、市场和投资者,实现大宗商品流通环节高效管理,提升大宗商品市场物流组织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原生品与衍生品”有机结合,提升大宗商品贸易保障体系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剧,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在冷战结束后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非传统安全不仅是经济危机、恐怖主义、外来生物、疾病及思想的入侵.在非传统安全视野下,研究中国海洋水下文物的安全形势及策略,涉及中国文化安全的问题与国家形象,而这一问题也涉及我国的海洋权益与相关海域问题.本文从非安全研究的价值维度出发,对中国海洋水下文物保护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简述,对水下文物的安全问题进行概括,并且提出建设水下遗址的数据库,注意巡逻与保护,积极学习西方海洋考古技术,培养理论与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构建东亚与东南亚水下文物安全共同体。
  • 摘要: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来分析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情况,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引入海岸带开发决策,对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估算了1990-2010年间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由于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林地以及耕地面积减少;(2)期间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不断减少,从352.78亿元降至299.64亿元,降幅达15.06%;(3)研究期,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不断由高价值区域向低价值区域转变;(4)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的CS均<1,价值总量对价值系数弹性不大,所设置的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原始值较为合适;(5)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且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
  • 摘要:基于宁波杭州湾新区2005、201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技术研究围填海影响下区域生态系统类型覆盖面积变化并运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构建了围填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初步估算了宁波杭州湾新区2005-2015年间生态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的损益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围填海工程改变了研究区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方向与速度,使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覆盖变化呈现出滩涂大面积向其他生态系统转变,裸地面积急剧扩张的特点;(2)2005-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年总价值不断下降,由2005年的1183.630×106元减少至2015年的1063.007×106元,年均减损失率1.019%;(3)2005-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部偏低的分布格局,大致为南侧>北侧>中部,且生态服务价值高值区不断萎缩,并向生态服务价值低值区转变.
  • 摘要:近年来我国近海海砂矿被盗采的现象十分猖獗,国有资源流失严重.开采的流动性强,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导致政府监管非常困难.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各海域海砂矿开采的现状和影响,提出了政府监管对策和惩戒建议.本文在此基础之上,以海砂矿资源的流失规律为切入点,采用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控制资源流失的机制,提出了最优的监管执法成本方案,为提高政府政策的效果提供了定量依据和建议参考.
  • 摘要: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研究对更加理性化利用海岸带土地资源,提高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实现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年、2000年、2010年3个时期的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和RS技术,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计算各地类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对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20年间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建设用地增量最大,可达1175.86km2,增幅为23.92%,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移而来.土地利用类型总体上从开发利用程度较弱的地类转化为较强的地类.(2)浙江省海岸带土地面积随着岸线的剧烈变化而快速增加.(3)2000-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大于1990-2000年,其中综合动态度是1990-2000年的2.33倍.(4)在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分布,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在东西向均表现除沿海向陆地呈现带状分布的现象;在从北向南方向上都表现强—弱—强—弱—强—弱—强—弱的整体趋势.(5)2000-2010年是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大于1990-2000年.其开发利用受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驱动明显.
  • 摘要: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的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杭州湾南岸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杭州湾南岸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从2005年到2015年,杭州湾南岸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其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化使得其他土地的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很大,从2005年到2015年杭州湾南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达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化影响占73%.(3)其中围垦滩地造成的损失最大,价值损失量达到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中对水体的占用.
  • 摘要:琉球(今冲绳地区)在历史上与福建的关系极为密切.福建人最早开辟了中琉航路,并在这条航线上不断进行着人员、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的互通往来.明朝洪武年间,明政府派遣大批闽人移居琉球,帮助琉球社会发展和进步.这些入琉的闽人在琉球社会定居后,逐渐融入琉球社会的大家庭中,带去了中国优秀的文化因子,成为中琉友好关系的先驱.时至今日,琉球闽人的后裔不断繁衍生息,一代一代传承不已.琉球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意保存和保护家族文化,留下了不少家谱文献资料.这些家谱资料成为今天闽人后裔前往福建寻根谒祖的文化纽带.同时,琉球闽人后裔还自发组织了多个宗亲会,联结桑梓、维系情谊,以宗亲会为载体前往福建进行家族文化交流活动,等等.这些都深刻表明琉球与福建紧密至深的文化亲缘关系,以及琉球民众朴素的、自觉的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持守的精神和情感.
  •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社会、自然世界是以作家的审美眼光进入文本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审美的表现和再现.海洋文学以海洋风光、航海历程和海滨风情为表现题材,竭力表现出海洋与人的关系,写出人类与海洋交往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特质、探险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大海气势恢宏,波澜壮阔,乃是因为不拒细流乃成其大.海洋文学无不表现大海的包容万有,汇聚万千.从古至今的海洋文学,都在立足于表现大海的这种吞吐万物的宏大气象.海洋文学侧重于强调大海的气势恢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尤其是在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视野还不太发达的古代社会,大海的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给文人们施展文学才情提供了宏阔的背景和舞台.大海的激情洋溢和波涛汹涌,象征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是人生的正能量,是催人奋进的自然力量.文人们笔下的大海,充满了力量和壮美,阳刚之气和万丈豪情.作为现实生活反映的海洋文学作品,也是从古至今没有中断的.在弘扬传统的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海洋精神的同时,更要凸显主体精神的现代意识,注重区域特色,倡导丰厚的生活积累,把握人类命运与海洋的深切联系,努力提升海洋文学的精神品位.海洋文学要用自己的审美精神、哲学理念和生态自觉去提升海洋文化内涵,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书写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激越诗章。
  • 摘要:本文以观音、妈祖、龙王三大信仰为例,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概述了舟山与日本渔民信仰习俗的融合与差异性,并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地域方位和心理诉求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由此引申到世界文化格局中去进行评判,说明中国民间海洋信仰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和美学价值.
  • 摘要:伴随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向纵深扩展,海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海洋生态及其认知、实践旋即成为破解海洋资源环境难题的新视角被多个学科关注.然而,目前学界对海洋生态文化的认知深度存在一定局限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海洋生态文化实践.为此,本文以"认知-实践"为研究主线重新认识海洋生态文化及其实践行为.研究认为:首先,海洋生态文化以科学落后时期的海洋自然文化与工业技术刺激下的隐性的海洋生态文化为发展源头,并依次经历了生态安全福祉认知、生态物质福祉认知以及生态文明福祉认知三个过程;内涵上主要由物质、行为、体制三层面构成.其次,不同空间尺度下对应的行动主体具有不同的实践行为模式.最后,本文又从多元行动主体视角简述了我国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并就海洋生态文化综合性研究的本体内容以及空间尺度性作出简要探讨.
  • 摘要:海洋文化产业是一种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顺应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和文化世纪,海洋文化产业出现了新业态,具有了新特点,呈现出新趋势.滨海休闲业、滨海体验业、保健养生业、商务旅游业、现代节庆业、现代展会业、大型演艺业、数字动漫业是极具成长性的海洋文化产业新业态;要出台相关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引领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此,提出优化海洋文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海洋文化产业布局.建设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带,培育海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各类海洋文化市场,提升海洋文化创意产品能力,加强海洋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向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日本的贪欲及大国间关系分合使这些本属于中国、没有争议的岛礁变成有"问题"的岛礁.钓鱼岛问题凸显后,台湾当局同美日两国进行了交涉.台湾当局在同美日交涉上,重心是不同的.起初,台湾当局是把交涉重心放在美国上面,因为毕竟美国实际控制着钓鱼岛.但是随着《冲绳归还协定》的签订,日本的态度日趋强硬,台湾当局转而寻求美国向日本施压,以交涉钓鱼岛问题.但由于台湾当局尴尬的国际处境,不免使其在对美日交涉中的立场和态度大打折扣.
  • 摘要: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舟山成为英国进攻的第一个中国岛屿.英国随军医生爱德华·霍奇斯·克里用日记和画笔,详细记载了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的场景及其他在舟山的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包括舟山群岛的港口、建筑、风俗、农业,以及英军两次攻占定海并陷入困境的情况.在克里看来,舟山是英军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硝烟里的舟山依然美丽.克里画笔下的舟山,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第一次定海保卫战标志鸦片战争的爆发,第二次定海保卫战见证中英双方的大决战。它与克里的日记相互对应,成为鸦片战争在舟山的形象印证;它描绘了当时舟山的港口、建筑、风俗和农业等状况,成为西方人了解舟山历史文化的指引。
  • 摘要:项南同志关于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始终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认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所有制改革的推动,并从战略高度肯定乡镇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他高度肯定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示范意义.在离开福建领导岗位后,他继续探索中国特色对外开放事业的科学规律,提出"环南中国海沿岸经济圈"概念.他还十分重视内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协作.
  • 摘要:徐(訏)承载了浙东地域文化、西方文化、转型中的近代文化以及海派文化,是汇聚了丰富海洋文化资源的现代作家,即便在浙江近代文人中,徐(訏)的海洋文化精神如开创、冒险、包容等也非常突出.在海洋文化及其精神的作用下,徐(訏)在海洋文学、流浪小说的创作上颇有成就,在其他方面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局限.徐(訏)尽管不是现代超一流作家,但他展示了超绝的海洋文化精神,有非一般的创作业绩,在现代文学史上他显然有重要地位.
  • 摘要:以浙江25处海洋文化遗产为样本,尝试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神经网络数据的获取,利用前20处海洋文化遗产对模型进行学习训练,利用后5处遗产对模型进行检验,期望得到相对准确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对海洋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有利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 摘要: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石.西方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制定一系列国家政策和配套措施.我国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由此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新视角,而海洋保护区管理作为海洋环境的综合管理工具也正逐渐被接受.通过归纳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主要发展模式与路径,提出调整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实施综合管理,公众参与,以及完善配套政策。
  • 摘要:力求通过客观的陈述,系统梳理榕台贸易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中的重要港口进行分析,在两岸贸易环境及ECFA的背景下,结合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相关思路,归纳总结榕台贸易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以期拓展当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范畴.作为一条延续千年的古代航路,榕台贸易一直是两岸物资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两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均有着深刻的影响,福州、高雄两港的兴衰更是两岸沧桑历史的见证。近三十年来,榕台贸易已不仅是两岸平等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温馨符号。在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两岸应作为一个共同体来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而榕台贸易作为连接两者的重要纽带,其影响和作用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有力注脚。
  • 摘要:海洋作为人类的游憩和休闲的空间始于17世纪.经过4个世纪的持续发展,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海洋产业之一,滨海旅游研究亦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滨海旅游学术研究历经30余年,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滨海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与产品开发,滨海旅游的发展对经济、环境、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这些成果为我国滨海旅游实践提供了雄厚的理论指导.但与国外滨海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滨海旅游出现得较晚,相关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水平上与之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内滨海旅游研究亟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力量等几方面实现突破.
  • 摘要:在分析邮轮旅游业竞争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竞争力、邮轮港口竞争力、旅游服务竞争力等八个方面构建港口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沿海八个港口城市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八个城市划分为邮轮旅游核心城市、优势城市、潜力城市和边缘城市等四个层级.并提出未来中国邮轮旅游将形成以上海为邮轮母港,辅以宁波一舟山港的中国东部邮轮旅游圈;以深圳为邮轮母港,辅以厦门、海口的对台、东南亚的中国南部邮轮旅游圈;以及以天津为邮轮母港,辅以青岛、大连的对日、韩的中国北部邮轮旅游圈的整体空间格局.
  • 摘要:作为一个养殖生产系统,蓝色牧场既是一个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功能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各要素的质和量,而且取决于所有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总体作用效果.对蓝色牧场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生产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各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基于生产资源、技术经济条件手段和环境条件等多个维度选取影响因素来构建蓝色牧场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模型,对浙江省七大蓝色牧场空间布局合理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浙江不同区域的蓝色牧场在空间布局合理度方面存在差异.依据实证结果,结合浙江蓝色牧场建设实际,对浙江蓝色牧场空间布局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 摘要:人类社会正步入"海洋时代",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及其所衍生的"海洋生态破坏与海洋生态补偿、各相关利益主体在海洋生态补偿中的复杂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备受关注,引发各国及学界对海洋生态补偿问题的研究需求.国外海洋生态补偿运行主要围绕海洋溢油损害事故、填海造陆、沿海工业污染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展开,如美国的海洋溢油、日本的填海造陆及滨海工业污染教训及其在海洋生态补偿中的生态修复经验,都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为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夯实坚实基础.
  • 摘要:随着陆地油气资源供给日益紧张,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洋油气资源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针对近年来山东省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造成污染的多发性和强破坏性,海洋生态补偿成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深入分析山东省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统筹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针对性的从管理体制、财政支持、市场运作、法律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完善山东省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的工作,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海岸带或海岛的土地开发无序及盲目的区域产业或经济竞争的矛盾日趋显著,使得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发展海洋产业成为重要研究任务.研究以舟山定海区为例,采用核密度、双变量的空间自相关和LandUSEM模型,探究海洋产业与土地资源之间的集聚和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定海区海洋产业集聚的主次中心与建设用地的增长呈正比,其规模和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长;2)海洋企业数量与建设用地面积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格局,且为正相关关系;3)由于高程和坡度等自然条件约束导致山地丘陵地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非常适宜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较少且零散,基本以中等适宜程度为主.
  • 摘要:分析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港湾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对维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丰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海岸带典型案例.以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分析手段,探讨了1985-2015年象山港流域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0年来,象山港流域以农田和森林生态类型为主,裸地面积最小,但城市是影响流域生态类型分布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增加促使近海及浅海非海洋环境扩大,尤其使颜公河和松岱溪流域中下游区域生态类型改变明显.(2)研究期内,象山港流域生态类型面积结构演化趋势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变化(除湿地外)呈正相关性,并且各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速度在逐渐减缓.(3)总体来看,生态价值呈近海低内陆高的空间特征,说明生态价值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同时交通轴线、农耕等人类活动生态干扰因子诱导生态类型转变也会影响生态价值分布.(4)象山港流域ESV空间负相关性较高,ESV较高和较低区域分别出现空间集聚特征.就变化趋势而言,空间集聚随时间序列推移而不断增强,主要是因为研究区城镇化过程推进较快人类开发活动强度提升的联动效应引起.从整体来看,裘村溪、松岱溪流域地区持续成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高值集聚区,而低-低值集聚区则主要集中在象山港湾内底部.
  • 摘要:以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年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5年到2015年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30年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
  • 摘要:分析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从静、动态两方面实证分析1999-2015年间海洋经济对沿海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海洋经济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天津、上海、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海洋经济总量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省域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影响差异因素呈现省际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3)引起省域经济差异的海洋经济相关因素中,海洋第二产业、海洋进出口贸易额等均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且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4)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总体优于其他模型,空间误差杜宾模型除可以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海洋经济因素包括邻近地区经济本身,还包括周边省份相关解释变量.本研究可为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省域单元为对象,为我国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 摘要: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国家间的交往、合作,语言互通是基本前提.为满足"一带一路"战略的语言需求,外语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行重构.本文论证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弱势、优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外语人才的具体对策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