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10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会议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国民党派系纠葛的公开化,始于孙中山去世后的领导权之争。随着国民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和“以党治国”体制的确立,无论谁夺取党内最高权力,都意味着获得国家政治权力。而国民党的派系政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欲同蒋介石竞争、追求最高“党权’’的派系;另一类则是以蒋介石为核心而分立竞争的派系。前一类派系主要活动于抗战爆发前;后一类派系更多地表现为抗战爆发后,随着蒋介石统治地位的不断巩固而相互争宠。
  • 摘要:@@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民国时期杰出的科学、文化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科学工作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最闪光的部分。与其他一流科学家不同的是,他对政治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其政治活动在其一生的事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不对之加以深入研究,就无法全面了解丁文江。
  • 摘要:@@关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的规模,193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刘育仁在题为“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学士学位论文中作了估计,他依据各种期刊和报纸的目录索引,统计1927一1935年间的社会调查数量为9027次。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李章鹏在其博士论文中对统计的对象与依据的资料皆有所扩充,加上对各种未经报道和发表的调查的估计,他认为,1937年前中国的社会调查已经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说它活跃,不仅仅是因为其数量众多,而且是因为其不同的形式相继兴起并分别获得很大程度的发展”,“保守地估计,整个民国时期社会调查应当有几万种”。
  • 摘要:@@国民外交,又称人民外交、民间外交等,简而言之,是指相对政府外交而言的民间人士或团体的外交参与行为。它是近代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国民外交仍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营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鉴于此,学术界已有多位前辈先贤就晚清以来的国民外交问题,发表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侧重于国民外交实践本身的探讨,虽谈到了国民外交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但对“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的多层次形态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即使已经涉猎的问题,似也还有讨论余地。
  • 摘要:@@清末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起步阶段。其间,东邻日本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美国学者任达(Douglas R.Reynolds)先生甚至认为,日本是晚清中国新政改革的“关键”因素。任达先生是就整个清末新政所受日本影响而言,这个估价是见仁见智的,此处姑不赘论。rn 本文主要关注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关于清末预备立宪为何师法日本模式、模仿内容如何及其效果怎样等问题,罗华庆先生曾发表系列论文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 摘要:@@年青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也就是说历史的研究,既要研究历史本身的进程,同时也要反省研究者对于历史本身的认识,这两个过程统一于历史研究之中。随着研究者自身对历史认识的深化,对于历史自身就会有许多重新的认识。举例来说,以往我们总是称传统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是专制政体,并以此来认识中国历史,最终成为解释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核心观念。这一方面由于前人对于中国社会历史本身的研究不足所致,同时亦是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历史进程需要这样的理论来为当时的社会改革与政治革命服务。
  • 摘要:@@洋务运动以“采西学,制洋器”求富强,其性质为官方主导的西学输入运动。但洋务运动办理无成,并未求得富强。其原因甚多,时人以及后来学者多有论述。戊戌时期,康有为即说,洋务办理无成,盖因“国是未变,议论未变,人才未变”。此论可谓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张之洞《劝学篇》亦指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洋务之败在只变器而未变习、变法。②在他们之前,传教士花之安亦说,“盖西法之能行,则有二大端。首贵在上之人,知中国时势之危,西国强盛之美;更须在下之人共明义理,知中西之强弱,同心奋发有为。”他们几位都讲了同一个道理,即西学在中国被接受和认识的程度,学习西方的步伐,受到朝野两个方面的制约。在朝廷,需要当局对于世界局势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楚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中西之间的差距,并积极地全面地向西方学习。而这一国是又需得国人之理解与响应。
  • 摘要:@@异服异种的外国公使驻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劫、新开放天津等多个口岸以及合计达银1600万两的赔款,构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必须吞下的苦果。1600万两,对于当时已被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得焦头烂额的清政府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根本无力从原有税源中拨出这笔款项。而此期正在增长的中外贸易和上海税务司的设立,为这个棘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以关税之四成支付赔款。
  • 摘要:@@研究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但要弄清“条约”与“非条约”、“平等”与“不平等”等之间的区别,还有一个条约法上的概念需要澄清,即“准条约”问题。
  • 摘要:@@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包含着开放与封闭的双重内涵。所谓的“开放”是指,以文化上的文野之分辨夷夏,强调夷夏之间的互变,即“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流于夷狄则夷狄之”;所谓的“封闭”是指,以族类、地域乃至政治关系辨夷夏,强调夷夏之间的对立,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内诸夏而外夷狄”。长期以来,学界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开放的内涵,特别是在谈到晚清的“夷夏之辨”时,尤其如此。
  • 摘要:@@清朝的律例对户婚田土这类民间细故规定极少,然而因民间细故而起的纠纷却又纷繁复杂,那么基层社会法律秩序的维护何以可能呢?相关研究或从朝廷法典的制定,或从乡规民约、家法族规以及行规的形成进行探讨。构建法规则时真的那么公私分明吗?是否存在公私叠合的领域呢?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是会馆与官府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组,从此可以观察到官民互动是如何构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rn 本文将尝试利用北京、江苏和上海的会馆碑刻资料以及会馆志书等材料对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构建进行探讨。限于篇幅,此处仅对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比较集中的两个领域进行考察,主要讨论馆产备案和榜示规则。
  • 摘要:@@亚东图书馆能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和发行新书刊最为积极的出版社之一,很大程度上缘于它和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陈独秀等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陈独秀与汪孟邹多年相知,胡适是汪孟邹的绩溪同乡,陈、胡二人的相识就缘于汪孟邹的牵线联系,汪孟邹还长期担任着二人之间联络的角色。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在诸多文化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和革新,为新文化运动提供“实绩”,陈独秀则以他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气魄,为新文化运动提供“动力”,二人在这场运动中表现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在亚东,他们扮演的角色恰恰也是如此:胡适勤恳于编辑出版的实际工作,是亚东的“柱石”;陈独秀把握发展方向,是亚东的“灵魂”。通过这种合作关系,思想家和出版者联手推进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与亚东的关系已经有比较充分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充分利用史料,比较全面地整理和阐述胡适和亚东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 摘要:@@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女权运动的萌芽时期,维新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他们的女性解放思想,报刊是他们最普遍使用的宣传工具。当此之际,恰逢康爱德、石美玉毕业归国,这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归国女学生之一,各家报刊对她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在男权世界里,中国的女子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多的推崇,康爱德、石美玉因此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新女性的代表。维新报刊在康爱德、石美玉身上究竟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宣传代表了当时怎样的妇女观,本文将就此作些探讨。
  • 摘要:@@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留日运动虽非开始最早、历时最长,却是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与中日关系最为密切,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留学运动。日本政府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政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日本观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也间接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因此,近代日本政府对中国留日学生政策问题正逐渐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如孙颖介绍了庚款补给留日学生学费制度的基本情况,阿部洋重点研究了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中的留日学生问题,酒井顺一郎探讨了大正中后期日本国会内关于中国留日学生问题的讨论和昭和初年的特设预科教育问题。
  •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是一部日本蓄意挑衅的历史。其间,日本为了防范欧美各国的干涉,虽然在军事上求常占先机,外交上却取被动。其种种外交措施,常引起欧美各国认为日本实只被迫应战的错觉,以打击它们对清朝的援助。与此相反,清政府由于对日本的预谋未能见事于机先,为防止局势恶化,军事上虽然被动,外交上却一直积极主动。
  • 摘要:@@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十数年间,是中国人游学日本浪潮最为强劲的时期。不论是青年留学还是官民“东游”,从留下来的资料记录来看,日本对于中国的影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日本教育的移植和模仿,促成了中国新旧教育的新陈代谢。此一过程,一方面依靠教育制度体系的确立为保障,另一方面则依靠近代教科书的诞生而完成。
  • 摘要:@@对于当今学界来说,盛宣怀制造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一方面,与盛宣怀相关的研究资料可谓异常丰富。姑且不论上海图书馆珍藏的大批盛氏私家未刊档案,仅就业经刊行的大部头文献,即有民国年间编辑付刻的100卷《愚斋存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共8辑1 l册,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整理发行盛宣怀档案资料共6种1 8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相关研究成果却十分薄弱。自1949年以来,国内外以盛宣怀为主题的学术成果,仅有3部著作和70篇左右的论文。更糟糕的是,最近10余年来关于盛宣怀的研究还日趋寥落,海外学界更是几乎陷于停滞状态。
  • 摘要:@@在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缔结之前,清朝与日本之间并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通过中国商船到长崎进行的贸易,两国之间维持着通商关系,因此清朝将日本视为“互市诸国”之一。
  • 摘要:@@《农会法》原由国民党政权于1930年在大陆颁布,并分别于1936年、1943年和1948年做了三次修正。迁台之初,当决定整理台湾的农会组织之时,农会改进委员会曾有修改《农会法》的建议,但一方面由于台湾农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国民党显然认为,将来“光复”大陆后,对于农会组织需要做通盘考虑,所以这一建议未被采纳。此后20多年,台湾农会恒以“行政院”的一纸行政命令—一《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作为其指导法规。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一行政法规日渐不能适应台湾农会的现实,有关农会的立法问题就不断被提上台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政治、经济政策等的调整,当局终于决定根据台湾农会的现状,并配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对《农会法》进行修改;而在法令修改背后,正是台湾农会再一次的制度调整。
  • 摘要:@@台湾国民党统治历史上,从l949年5月宣布戒严以来,一直到1987年7月解除戒严,一共实行戒严统治长达38年之久。在此期间,曾经发生过许多政治案件,如“四六”事件、美丽岛事件等。然而由于这段历史距离现实较近,一些当事人都还在世,对这些事件心存忌讳,加之相关档案资料也未曾开放,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迷茫。rn 本文试图通过对1968年发生的崔小萍事件进行探讨,使人们对台湾戒严统治时期所发生的政治案件有一定的了解。
  • 摘要:@@近年来主要是民进党执政时期,在台湾的民主政治游戏中,司法不独立、操控性公投、行政不中立、选举不公等,往往为外界所熟知,而这种种政治乱象当中夹杂着深刻的族群冲突的特点也为外界所熟知。考察台湾族群政治由来,对于理解当前的台湾政治有着重要作用。
  • 摘要:@@1945年12月,苏、美、英三方外长在莫斯科会议上针对中国局势,提出:“必须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实现中国的团结与民主化,广泛地吸收民主分子到国民政府的一切机构中,并且必须停止内争。”为此,马歇尔( Marshall)使华,肩负调处国共争端使命。在初期取得些微进展后,调处遭遇严重困难。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和谈进入“边打边谈、以打为主”阶段。
  • 摘要:@@1940年代初期,大后方的戏剧事业相当的繁盛,《野玫瑰》就是西南联大教授陈铨于抗战中期创作的一个话剧,以间谍、美女等戏剧元素讲述发生在华北沦陷区的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肺腑,1941年由西南联大青年剧社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翌年,至重庆等地巡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其颁发了大奖,以为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野玫瑰》为时不久却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以为该剧将卖身投靠日本的汉奸美化成英雄豪杰,隐藏着“战国策”派的思想流毒,并在重庆遭到了演员们的罢演。重庆戏剧界甚至组织200多人上书教育部,要求撤销对《野玫瑰》的奖励,禁止演出,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那么这场风波是如何悄然发生的,又是谁在幕后操纵着风波初期的罢演大戏?本文就试图探讨《野玫瑰》由名噪一时转变为匆匆落幕的过程。
  • 摘要:@@减租减息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以往相关的研究多关注其性质、政策的制定过程及给抗日战争与根据地社会带来的影响,近年来虽有研究开始涉及减租减息运动的具体内容,但对其中的民众动员情况,尚缺乏专门研究。其实,群众路线作为中共的基本路线,同样被运用到减租减息运动中,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成果与民众动员的程度直接相关。本文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个案,从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过程着重考察中共动员农民的策略方针、方式、步骤及其中出现的问题等,分析民众动员的程度对各地贯彻减租减息政策成果的影响。这将有助于理解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为何能得到广大农民的配合与支持,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 摘要:@@陈衡哲是新文学早期著名女作家、西洋史学者,而常为人所忽略的一点是,20世纪20一40年代,她以改造社会心理为目标,广泛地关注妇女、青年、教育、文化等问题。1935年左右,当她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进入一个十分活跃的阶段时,她随出任四川大学校长的丈夫任鸿隽前往四川,不久因发表《川行琐记》,对当地社会意识多有批评,从而引发当地舆论的抨击,致使她离开四川,正在锐意革新校政的任鸿隽也随即挂冠而去。rn 本文试图以入川为线索展示陈衡哲人生中的几段经历,考察其中所蕴含的人物思想发展的轨迹,由她1930年代中期对于妇女、青年、教育问题的关注以及在更大的背景来探讨《川行琐记》事件发生之缘由,凸显其改造社会心理的思想与实践。
  • 摘要:@@关于南京国民政府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府裁局改科,学界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勾勒出了民国县制变革的大致轮廓,对于“裁局改科”的具体施行状况、施行过程和效果等并没有展开实证性研究。于建嵘、刘海燕、贾世建、王先明、李伟中、郑起东等在论述民国县制变迁、县政实验或县政改革时,对裁局改科均有所涉及,但没有作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 摘要:@@关于国家作为一个自由主,体亦应享有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自由权利,西方经典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没有专门系统的探讨。尽管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中稍有提及,但均过于简略。霍氏该书有专节讲地方自由、种族自由和民族自由,但很容易让人有“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寻找理论依据”的感觉。霍称“如果一个弱小的民族与一个较大或较强的民族合并后,能够用对联合双方都行得通的普通法律加以统治,并履行自由的所有一般性原则,那末,这种安排对双方来说就是最好的”。而实际上,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使得强国对弱国的合并多少都带有强迫的意味,因为强国在不是铁板一块的弱国总能找出代言人与收买更多不明真相的民众为其摇旗呐喊。所以,霍布豪斯最后也不得不表示:“直到白人充分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为止,他对黑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事也不要做。在这方面,更建设性的自由主义尚需假以时日。”
  • 摘要:@@1917年为中英《禁烟条件》所规定中国将鸦片全部禁绝,英国终止印度鸦片运华之期。1917—1918年,中国政府与英国鸦片商人相继签订《收购存烟合同》、《收购存烟第一次补充合同》与《收购存烟第二次补充合同》,最终收购上海与香港剩余印度鸦片1200多箱,并几经曲折,于1919年1月在上海公开销毁。中国政府收购存药并将其销毁在中国禁毒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国内外对这一事件都非常关注。学术界对于此事也已经有了深入研究,王宏斌在其所作《民国初年禁烟运动述论》(《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一文中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考察。但是中国政府收购存药并最终销毁只是存药问题的最后结局,其开端却要回溯到民国成立之初。此外中英为解决存药问题几经交涉,这一历史事实鲜为人知。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利用已出版的英国外交部有关鸦片贸易的档案对民国初年中英存药交涉作一考察。
  • 摘要:@@经典日趋丧失其权威地位而至于要被“扔下毛厕去”,经学日趋败落而至于“终结”,乃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之主旋律,也可以说是一部较之敦煌学史毫不逊其沉痛度的“伤心史”描述其过程,揭示其所以然之故,是一个关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巨大系统工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倾力于此。rn 本文拟以晚近学人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的接受与再诠释为视角,切入此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