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全国民族学人类学高端论坛
首届全国民族学人类学高端论坛

首届全国民族学人类学高端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内蒙古通辽
  • 出版时间: 2016-12-17

主办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复旦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全国民族学人类学高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独特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特殊话语.目前,人类学(主要是生态人类学)领域解释"生态文明"含义的主要论文有:《族群表述: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生态文明:一个人类学的解释》、《人类学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概念辨析》等.这充分体现了生态人类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科担当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社会需求"——生态文明建设,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探析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政治生态学的“地方一世界”研究视角正好有助于探究民族村落和社区中各个层面的行动主体如何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因此,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拓展—重视环境人类学的政治生态学研究视角,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之一。“学科应用”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集中趋向于关注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努力提升学科应用价值,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之一。生态人类学强大的“生态”力量可以有效地推动人类学这一门学科的“生态化”。推动人类学学科的“生态化”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之一。
  • 摘要:はじめに本稿では、中国少数民族地域における地下資源開発が地方行政にいかなる影響を与えたかを内モンゴル自治区通遼市のホ一リンゴル(霍林郭勒)炭鉱を事例に検討する.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建国直後から、内モンゴルなどの少数民族地域は、原材料の供給地として中国経済の発展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きた.
  • 摘要:17世纪上半叶,是满洲和蒙古两族政治关系的形成时期.从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来看,是典型的民族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北元(1368年-1635年)林丹汗政权(1604年-1634年)以及漠南蒙古诸部与后金(1616年-1636年,清朝前身)之间的政治关系.然而,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有对立又有合作,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在此,以民族政治学视角,把握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变动趋向,从深层次上探求其对蒙古族政治历史、满洲族政治和清朝统治,乃至对清朝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满蒙初期政治关系是在后金兴起、北元衰退的同一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满族因素和蒙古族因素的融汇。在此基础上,清朝不断加强了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管辖,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日后处理诸多民族政治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因此深刻了解满蒙初期政治关系,有利于对满蒙中期和后期政治关系的了解,也有助于深刻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这对当前中国建设多民族和谐社会具有借鉴的意义,同时有利于促进民族政治的发展。
  • 摘要:云南省剑川县为滇西北与内地、西藏的连接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的剑川是南诏大理国连接吐蕃的门户.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在剑川九河及巩北一带,与大理国军队进行了一场血流成河的战斗,由此打开了大理国的北大门.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为洱海地区古代部落原始宗教的遗迹,至今己有1200年的历史,剑川的诸多村落,其本主庙中的本主造像,大多为蒙古士兵石雕:戴毡帽,执长矛战刀,有的还骑战马。马子会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而独特。除了敬献三牲外,蒙古族喜欢的传统食品耙耙和其它一些面食糕点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马子会与蒙古人有关。更早的时候,不少的村子里还举行传统的比武活动,也是蒙古人尚武的遗脉。而在待客的席面上,马子会的传统规矩是有什么吃什么,有的人家菜肴可多达十多种,家境差一些的,就不必强求。你可以随意到一家作客,是他们尊贵的客人。这些习俗都体现了蒙古族随意而好客的特点。因此,这些村落的本主均是蒙军的“十八将领”无疑。以蒙军的“十八将领”作为自己村落的本主,体现了白族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蒙古族与白族长期相依相融的明证。
  • 摘要:据目前研究成果,"嫩科尔沁部"是指约17世纪前期,南越大兴安岭驻牧于嫩江流域的哈萨尔14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所率科尔沁部.为区别留驻于呼伦湖一带的科尔沁部,史称"嫩科尔沁部".后率所辖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归顺清朝.清朝对其实施了盟旗制度,将科尔沁分左右两翼,即科尔沁右翼前、中、后三旗.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又分别把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前、后二旗置左右两翼.这便是大家熟知的清代内札萨克六盟之一哲里木盟嫩十旗.清代嫩科尔沁十旗的旗下辖组织单位是”努图克”,它是蒙古游牧传统社会组织的延续。扎贵特部-扎费特旗、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部-郭尔罗斯前后二旗、科尔沁部-左右翼六旗,部转变为旗,十旗不定期会盟。旗下辖”努图克”。因此,原来的社会架构或许是“部-努图克-艾力”。清代嫩科尔沁十旗蒙古社会主架构是“旗-努图克”,在社会实际架构中“旗-努图克-苏木”模式非常模糊。在局部地区札萨克的“文书行政”层面上曾经寄附于”努图克”存在。因此,看清代嫩科尔沁地区的社会行政架构为并非文献中的单一的新的“盟旗制”社会,延用保留了科尔沁原有的社会组织。
  •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过程加速,跨国移民已成为当前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主题.2013年,中国移民已成为美国第三大外国群体,人数超过200万,占所有移民总数的5%(Hooper,2015).英国电讯报报道,"2013年,中国成为英国最大的人口输入国,大约有40000人进入英国.".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具有高学历的中国移民超过了手工劳动者.海外华裔群体已经成为他国少数族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移民到英国的中国移民儿童为例,围绕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本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民族志”的方法论,深入到他们在英国的日常生活中采集数据,尝试探究他们的双语发展与认同感形成之间的关系。民族志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西方殖民时期就被广泛采用。当代民族志研究主要关注当前社会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并通过可使用的文化资源来达到其社会目的。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文化元素和文化现实并存。他们彼此牵连、重合、甚至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文化。因此,对于多重情境的关注赋予了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独特的魅力。也正因为其特别地针对特定情境下的社会互动,民族志己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学领域和文化领域。
  • 摘要:本文基于对内蒙古库伦旗基础教育的现状调查,结合库伦旗基础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问题,分析基础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民族地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必须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人才科学文化素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从而为民族地区脱贫提供人才支持.
  •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是青年教师中的一部分,承担着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在党和国家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培养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重视.只有重视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才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阵地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真正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任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摘要:“工程”作为推动我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在近年来蒙古学研究、“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文化资源普查等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在资料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出版传播、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科学筛选,突出重点,兼顾门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抢救、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遗产,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新资料,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完整性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进学术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造就,使我区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焕发生机,使新兴薄弱学科尽快发展壮大,进而推动内蒙古文化软实力跨入同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新阶段。
  • 摘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而学科是大学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民族学一级学科应该是民族院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民族学学科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学科团队建设,而学科团队建设最重要的是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和青年教师的定向培养。内蒙古民族大学必定抓住当前民族学学科发展机遇,快速推进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科竞争力和优势,使民族学学科发展成为区内外有影响的一流学科。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的系列讲话,特别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论和政策、制度和法律、工作和实践等重大问题,澄清和批判了一些模糊性、干扰性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理论、新政策、新办法、新措施,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当前,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应切实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万众一心,不懈奋斗,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时候,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观点,需要说明和澄清。文化认同:只是指中华文化认同还是又包括本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既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又是新中国的国家精神,民族基本国情:既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实际依据,又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国特色的创新源泉。
  • 摘要: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维持基层传统社会秩序的是一个延续着民族传统和文化特性的内部运行体系,少数民族基层传统社会自治体系独具特色,这个自治体系具有可分析的治理结构性因素:(一)传统基层社会组织因素;(二)民族习惯法或乡规民约;(三)家族族长、村落长老、宗教领袖等基层社会权威人士;(四)多元文化因素;(五)宗教信仰.对现代民族地方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 摘要:与经典人类学时代相比,人类学日益失去提供有冲击力的知识和思考的能力.这一危机远不是争取学科地位所能触及和解决.经典人类学固然有其本身的重大局限,但其实在论的立场和对人的核心关怀使得其视角始终能与人及其现实的人文、自然状态紧密结合,从而也使得其讨论有的放矢.作为在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阐释学、反理性主义等思想下被训练出来的这一代学者,深知那种还原主义的理性主义,或实证主义的问题和局限,但这种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建构性、历史性、偶然性、语境性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实在的相对化,怀疑实在的可知性,甚至进一步消解掉了实在的"实在性".因此,有必要带着批判意识重返经典人类学的关怀,研究文化之差异和多样性,力图探求人之为人的一些共性的机制和性质.毕竟,声称最为地方的(local)人类学,同时也在本质上是世界主义的(cosmopolitan).
  •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其实质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于一些人类共同体的划分、确认、分类及其识别,就这件工作本身而言,就是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术界相关专家和学者系统地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与提炼各个人群共同体的特点,从而得出其所属与归属的结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知识生成"与"知识建构"的知识生产过程,其最终产品便是那些被分类、识别了的自在的民族共同体.中国的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本身就是一场将国外民族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本土化实践的社会运动,通过系列的社会调查与本土化实践活动,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理论体系.
  •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边疆的跨国族群将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1点.本文以来自中缅边境上跨国村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这一地区的跨国族群在认同各自所属国家的同时,又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建构起了一个可超越国家、族群、社会与意识形态的跨国共生社区,并试图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动态景象.跨国族群在全球化时代的重叠认同、个体自觉与共同体建设构成了跨国共生社区的方法论基础,因此跨国共生社区也是"一带一路"构想下中国与世界互相开放的前沿与中心,尽管它只是"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处于国家联结区域的数个微观图景,但微观可以映射宏观的中国与世界,这对于如何在"后国家时代"去重构人类文明同样具有观照价值.
  • 摘要:蒙古族《格斯尔》文化是"格斯尔文化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文化的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的《伊力亚特》《格斯(萨)尔》,是一部在多民族、跨国境流传的大型活态史诗,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蒙古族《格斯尔》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探索,是从21世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逐步走向了成熟.蒙古族《格斯尔》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草原民族的节日——"那达慕"文化,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骑马、摔跤、射箭为核心内容的"男儿三艺"是蒙古族民族节日的象征符号.蒙古族的"那达慕"文化,早已被世人所瞩目,它不仅成为国内外蒙古学学者争相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又与今天的蒙古族节日文化的重构息息相关.草原民族的那达慕从远古走来,至今还有活形态的存在,当今天去考察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但是田野考察仍旧十分重要,因为"历史为呈现了一套新文化、实践和政治结构,人类学家应该借此机会使自己的学科焕发生机"."文化在探询如何去理解它时会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从未想象过的形式呈现出来".“那达慕”节日与仪式的变迁是本质特征而不是反常现象,节日与仪式不仅是属于传统的,而且属于现代的。“那达慕”节日与仪式的变迁经过了不断地建构过程,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权利对民间节日合理利用的过程,而蒙古族也由自然族群变成了国有的民族。在“那达慕”节日的变化过程中蒙古民族始终通过“那达慕”节日文化保存其“历史的记忆”,确证其民族身份。这是蒙古族历代创造和传承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 摘要:蒙古族人在现代人类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成吉思汗的崛起之后.尽管成吉思汗及其种群的社会文化影响已经在文献有充分的记载,但他们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印记对于其他人群的探索依然缺乏.以成吉思汗的父系遗传的第34代蒙古族男性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基因组从头整合,采用大规模平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产生总共130.8倍的基因组数据.鉴定了高置信度变异集,包括37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756,234个短插入和缺失(Indels).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预测显示,该个体具有肉碱缺乏的致病风险.通过Y单倍群分析来定位蒙古基因组的父系遗传至谱系D3a,并推断该个体与藏缅语族是共同父系祖先,并且可能是东亚最早定居者的后代.最终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蒙古人的遗传印记.发现蒙古人和居住在欧洲,南亚/中亚和印度次大陆的人群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基因交流.分析蒙古人的遗传影响可能是由于蒙古帝国的扩张造成的.蒙古人基因组将非常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现代人类进化和蒙古人特定疾病/性状的遗传因素.
  • 摘要:远古时期以来萨满教在很多北方草原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信仰.它的传播地域广阔、信奉的民族或族群众多、对百姓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刻.其中,蒙古这一民族中传承的"博"教文化习俗的盛兴更为显明、广泛、特点独特,成为折射出民族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统一其诸多北方草原民族而创建大蒙古国,主要历史舞台与千百年来游牧民族活动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同,因而继承草原民族的经济形式、政治体制、文化习俗、社会结构,同时把游牧民族的萨满教信仰也继承了下来,对大蒙古国时期军事、政策、观念带来深刻地影响。还有,对日常生活习俗、巫术医疗、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传统也都传承其蒙古社会之中。但不久就开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的发展及其多种宗教的传播,萨满教进入衰退阶段,甚至逐渐使藏传佛教替代所有职能和地位,最终不得不从蒙古上层阶级社会退出。通过悠久的历史长河扎根在北方草原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萨满教,仍然保留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中,体现着牧民的古老价值体系。
  • 摘要:蒙古族与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也有图腾崇拜历史.将原始先民在认识世界、看待问题的思维认知过程中,以图腾崇拜的理念解释自然现象、自身和氏族的来源等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称之为图腾思维.古代蒙古族图腾思维只是图腾崇拜现象的遗留或有一定的图腾崇拜的痕迹.之所以称为遗留或痕迹,是因为图腾崇拜的诸多特征中,只有极少数的特征在古代蒙古族思维中得以体现.
  • 摘要:本文将用人类学知识来初步探索蒙古"道木"疗法,对"道木"疗法的实施效果、方法等内容进一步详细的阐述也进一步解释了它的作用机理.蒙古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当中在生活和医疗方面的具有很深刻的文化素养。有可能这些文化遗迹刚开始是一种习惯,但是拥有了这种相关后来慢慢变成了习俗,从而慢慢演变成为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而且成为整个民俗的文化内涵。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蒙医药现在被国家、地区所关注。而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借鉴用文化学以及医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完成。
  • 摘要:东北地区在现代人眼中是汉化情况最好的边疆,然而东北正真被汉化仅仅是在近150多年间发生的事情.在此之前,东北以满洲的称谓显示出满通古斯族系文化根基.尽管目前东北经济下滑有可能同主体性缺失关系甚紧,但在笔者记录牡丹江宁安市的萨满祭祀活动中发现东北主体性就像一颗种子深埋于东北这片沃土,正待破土而出,重新展现活力.东北地区文化主体性缺失使东北地区的发展陷入到一片茫然之中,文化上的弱势使东北地区如何发展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和实施方法。然而地理位置、天气气候、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东北地区迥异于中原,因此并不能简简单单的将中原发展模式照搬到东北地区。这样的做法己经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东北地区在大量汉人涌入之前,己经经过了几千年的知识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这套文化形成了一套生态伦理,东北的世居民族通过这套生态伦理来看待自己周边的事物,比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对打猎的猎物具有一些禁忌,不能对山开枪,快要生小兽的母兽不能打,秋天捕获了游集就要在春天放回野外,等等禁忌。这在生态学角度看来,相当具有可持续的科学理念。这就对整个东北地区生态系统起到了保护和维持的作用。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持了东北地区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同时养活了从东北地区走出去的优秀民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