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23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3篇、会议论文19篇、相关期刊1216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第二十二届全国井矿盐学术研讨会、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厪学术思想研讨会、"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等;封建社会的相关文献由2223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冯天瑜、李国文等。
封建社会
-研究学者
- 佚名
- 冯天瑜
- 李国文
- 高彦宾
- 梁衡
- 米咏梅
- 张娟
- 杨婕
- 杨红林
- 沈栖
- 牟丕志
- 王伟
- 王国华
- 王秀玲
- 习骅
- 于敬华
- 众达
- 刘伟
- 刘惠敏
- 吕维新
- 张兆科
- 张劲辉
- 张绪山
- 彭建祥
- 惠焕章
- 戴永夏
- 杨萍
- 游进
- 王充闾
- 王涛
- 肖振京
- 肖祥云
- 舒展
- 赵延安
- 赵红超
- 陈勇
- Adaiven
- 丛彩娥
- 任剑锋
- 任平
- 任放
- 伊莎
- 佐人
- 何俊
- 何捷
- 何进
- 余平
- 关玉生
- 冯馨郴
- 刘丹
-
-
钱金飞
- 《思想战线》
| 2020年
-
摘要:
尽管中西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少的差异性,但在7 ~14世纪,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却体现出了许多的相似性:都经历了从以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向以封建地主制经济为主的转变,在政治上都朝着君主专制的方向发展,商品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都出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在发展趋势和本质上是相同的,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是一种本质相同的“大同小异”,而不是本质相异的“大异小同”.
-
-
许亮
- 《学术探索》
| 2020年
-
摘要:
关于中国与西欧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是否具有同质性,学界存有争论.本文对二者做了比较:从下往上看,中西封建社会具有相同的经济基础;从上往下看,中西封建社会具有不同的政治上层建筑.这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原理.相同的经济基础说明中西封建社会是同一社会形态,不同的政治上层建筑体现了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
-
黄任远
- 《文学教育》
| 2020年
-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中一对典型的针锋相对的妻妾——王夫人和赵姨娘为主要对象,从她们的日常生活处着眼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她们各自的人物特点和生存境况,探究了造成此种扭曲状况的原因,揭开了封建社会中看似花团锦簇的外表下,实则一片狼藉的悲剧婚姻生活。
-
-
-
张鸣
- 《廉政瞭望》
| 2020年
-
摘要:
做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样子,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做官却没有那么千奇百怪,无论远看近观,大体都差不多。对上,是一个嘴脸;对同僚,是一个嘴脸;对待下级,又是一个嘴脸。清代的昭槤是皇家后裔,他写的《啸亭杂录》,涉及道光初年以前清代政治、军事、经济、典章制度、社会习俗和人物遗闻轶事,并略涉前朝兴亡得失之故,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就提到过一个乾嘉时代的官员,名叫王懿修,此人堪称标准官样子。
-
-
冯辉梅
-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两千多年来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巨大历史价值,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孔子儒家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究竟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还具有怎样的价值?迄今为止,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种状况对于人们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当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
-
-
-
-
-
-
李建国
- 《2015第二十二届全国井矿盐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文章以纵向深入的笔法,穿越历史时空,分析比较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盐业专营与食盐专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古今盐业专营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性质不同、目的不同和质量不同。
-
-
陈勇
-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厪学术思想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吴于廑先生在青年时代撰写的两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和《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对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综合研究.其中一个鲜明的学术特点,就是十分关注两者历史演变中的法律因素.这在后一篇哈佛博士学位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里体现得尤为突出.细读两篇论文,读者都会在心目中对此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生发诸多关于推进中外历史研究的思考和想法.现就初步阅读谈两点粗浅体会。第一、法律问题在中西封建社会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吴于魔先生认为,“寻找两个非常同质的时期内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中的共同因素,以对比的手段,可能会对两个封建史中的某些问题有更好的理解,如王权的司法问题,远古法律问题,法律的主权观问题,还有统治者和法律的关系问题。”(《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5页。下简称“吴书”)。吴先生所说的两个封建史中“非常同质的时期”,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西周时期和西欧的中世纪时期,两者的“制度背景”大致相当,因而具有可比性。
-
-
王亚平
-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农村和城市是德意志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在经济和法律方面有着极大差异的两个元素.在封建领地制度中,农村社会延续日耳曼人的习俗以马尔克为基础,通过封地获得保护并对领主履行封建义务,因而受到人身依附关系的约束.同样在封建领地制度中的城市,因其经济活动获得国王特许权的保护,享有自由的法律身份,组成了不同与马尔克的社会群体.自治的城市通过市场与农村连接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城市同盟,在城市同盟的基础上构成了较大的区域性的经济圈,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延缓了德意志走向民族国家的进程.
-
-
-
-
洪钢
- 《中国财政史教学科研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社会的税收制度和状况,是征纳双方,以及各自内部博弈的结果.本文回首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欧,税收博弈的轨迹都清晰可见,不过是各有特点罢了.文章分析了西方和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税收博弈的概貌和特点,论述了封建王朝、纳税人的博弈手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