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士人

士人

士人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775种,包括北方论丛、南都学坛、黑龙江史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对接京津——绿色发展与财政政策会、武汉大学2014年历史学博士论坛、河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士人的相关文献由11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东、王永平、胡大雷等。

士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1 占比:99.5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23%

总计:1287篇

士人—发文趋势图

士人

-研究学者

  • 刘晓东
  • 王永平
  • 胡大雷
  • 刘春玲
  • 张再林
  • 胡忠伟
  • 吕红梅
  • 展龙
  • 李竞艳
  • 李红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孙易君
    • 摘要: 简牍的大规模应用使文化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迅速扩散,在简牍媒介的推动之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传播打破了贵族阶级的垄断,开始向平民阶层扩散。在文化传承模式上,私学的兴盛使文化不再是某个家族的专利,新结成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在传播广度上还是在传播质量上都远较家族传承优越。简牍媒介的普及应用还推动了新的“士”观念的形成,并且在新士人群体内部形成一种鲜明的文化自觉。
    • 王妮
    • 摘要: 科举制度至南宋而逐渐稳定,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而博学宏词科是南宋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进阶捷径,因而词科在南宋格外引人注意。南宋士人对词科的复杂心态见诸文字者有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三洪为代表,以追攀与自得为主;中期较为复杂,批评者有之,以衣钵自许者有之,而大多数或为兼持两端者;后期词科虽近50年未录取一人,而积极备考者仍不绝,其感情表达最直接者以王氏父子为主,王氏父子以考中词科为誓愿。
    • 侯赛华; 张金铣
    • 摘要: 元初由于政治因素导致南北藏书交流受阻,在姚枢、赵复等士人努力下儒学逐渐北传,南北藏书逐步互通。此后,元代藏书事业不断恢复与发展,政府既以行政命令搜求士人藏书,士人也多主动进献藏书,尤其是当部分士人任职地方时,其兴文教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对地方藏书的补充。另外,国家政策导向与士人的藏书著书活动亦是士人与国家互动的重要考量因素。具体而言,在士人藏书来源中,士人得机抄录或阅得国家藏书、档案文献,为其藏书提供了便利。而元代帝王赐书、译书等活动,以国家层面助力于士人藏书。政府设局以国资刊印士人藏书,使得士人著书多得以留存。而元代士人藏书中不得不论及的就是科举、为政与士人藏书的互动,仁宗重开科考使得科举用书重新成为坊间刻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士人“由吏入仕”的需要、政府的禁书政策等也影响着士人藏书。
    • 景楠
    • 摘要: 士人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文会题材绘画的创制和发展,文会题材绘画的创制与士人的日常生活环境、休闲娱乐、社交往来等活动密切相关。从秦汉到明清,文会题材绘画也在一直被不断的创制,明代是文会题材绘画创作较为丰富的时期,到了明代中后期,无论是在图式创造和文化内涵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概述了明初和明中后期两个阶段文会题材绘画创制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了明中后期文会题材绘画较前代相比,出现了内容表达上的世俗化和对前代文会题材绘画在创制上的程式化特征;以及在明代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士人观念等因素转变下,明中后期士人多以文会图表现其理想化的精神追求。
    • 李金松
    • 摘要: 清代幕府制度采用的是延聘制,与此前幕府采用的辟署制、命官制大为不同,这使担任幕僚成为有清一代士人的职业选择。幕游不仅使清代士人开阔了视野,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而且幕游士人彼此之间以及与幕主之间等,可以交流文学经验。因此,游幕促成了他们文学风格的转变、创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学作品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幕游使士人对社会现实有极为深刻的认识,赋予了他们的作品深邃的思致、深切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显著的社会意义。因此,游幕无论是对士人还是整个清代文学生态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意义。
    • 左丹丹
    • 摘要: 吴澄为元代士人撰写的193篇赠送序不仅反映了元代儒士在铨改举废这一特殊境遇下的入世面向,而且揭示了吴澄本人对儒士命运的理论思考和人间关怀。他对“人爵”“天爵”的思考有利于引导儒士在积极进取时学会安身立命;他对儒士正业、别业的解读,在为儒士从事正业、别业进行辩护的同时,试图教导儒士调整知识结构以应对世变;他对儒进、吏进的分析,既为儒士入仕作了有力的辩护,也发现吏进更有利于选拔具有实学实能的人才。作为理学家,吴澄的这些思考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作为教育家,吴澄的这些思考具有浓烈的人间情怀。
    • 张再林
    • 摘要: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历史文化内蕴丰厚。北宋之前的咏金陵诗,主要内容集中在叹赏其得天独厚的山川形胜以及悲咏其沧桑巨变、盛衰无常两个方面。北宋立国之初,针对唐末五代以来武将擅权乱国以及思想文化混乱驳杂之弊,将“崇儒尚文”“优待文士”定为基本国策,这一方面使得广大士人的境遇大为改善,另一方面使得疑古思潮与理性主义精神盛行。在此背景下,宋初士人对金陵的咏叹即已开始流露出反思与借鉴的色彩。仁宗朝后期,由于承平日久,士人对金陵咏叹的重点开始转向对其所包含的历史意蕴进行理性分析,并发表对于历史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尤其是以范仲淹、王安石为代表的政治改革家,他们对金陵的咏叹体现出以天下为己任、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强烈责任感和高度自信心,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北宋前期士人围绕古都金陵而引发的历史重奏现象,显现出北宋前期文坛的一种特殊样态,具有相当的文学史意义。
    • 付兮垚
    • 摘要: 自1982年至2022年四十年间,关于明清士人对于西方科学技术认知问题的研究,大体可分以明末士人和清代士人这两个部分进行讨论。而纵观这一系列研究的主体对象,其基本上都是如徐光启、李之藻等杰出士人而缺少对明清普通士人的研究。从明清诗文、小说或笔记中挖掘相关的材料将可能会弥补这一研究的不足。
    • 吴鸣
    • 摘要: 随着唐末门阀士族的瓦解,整个社会逐渐进入文官治理的模式。文人,不管是士族的转化,还是寒门的上升,都通过科举出仕。社会的文人化,带来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使文人官僚集团社会治理制度化。回溯唐之前绘画,多以高门士族的审美为崇尚,以直接体现国家政教为目的。而唐之后文官集团成为主流。由此形成的社会审美意识往往以文人的志趣为旨归,文人的生活方式、文娱爱好、心胸意趣等纷纷得以展示,即使在笔墨技法方面也以文人的情趣为标准。王齐翰的《挑耳图》可以说代表了时代的趋势,将文人勘书的瞬间定格为永恒,同时将文人旨趣制度化,并作为社会风范的粉本流传。
    • 刘烁伟
    • 摘要: 士人命运是唐宋变革的重要着眼点,对中下层士人的研究更有助于深化这一议题。南宋士人曾丰,从入仕到改官,一直陷于人情与法度的双重困局,干谒求荐屡次碰壁,受荐磨勘变数频生,历程长达20年。曾丰个人之遭际,既是宋代广大中下层士人改官中命运的缩影,也反映出在改官制度的两重面向之下,宋朝“任人”与“任法”调和的失败。从历史角度分析,改官制度正是唐宋变革不成熟、不完全的产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