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义

经义

经义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政治与法律、船山学刊、贵州社会科学等; 经义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荣刚、许鸿飞、何诗海等。

经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 占比:99.54%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46%

总计:218篇

经义—发文趋势图

经义

-研究学者

  • 张荣刚
  • 许鸿飞
  • 何诗海
  • 余来明
  • 吴宗杰
  • 周腊生
  • 廖棁盦
  • 易家钰
  • 曹津源
  • 曾希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郭超颖
    • 摘要: 汉末以来,《仪礼》诠释与建构进入全新模式,礼学开始跳脱《春秋》学统摄,寻求自我体系建设的突破,最终实现了内容与功能的分化:一方面是仪典构建原则重新厘定,另一方面是治世经义理据重新建构。这种诠释手法建立在仪节诠释的基础上,包含了文、事、义的重新整合,意在建构一套全新的社会性仪礼规范。郑玄对《仪礼》所记延请仪节的界定,是其校订经文、厘定礼义的典型案例,郑玄此举为社会生活建构起了通贯今古的实践法则。这种对规范法则的精细化处理在汉唐经学转型中具有代表意义。郑玄《仪礼注》所做的这些工作,是汉末经学开始走向社会仪制整体建设的重要体现,此尤应引起注意。
    • 诸葛忆兵
    • 摘要: 宋神宗在位期间全面革新朝政,包括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神宗即位初期,就令朝臣对现行科举制度之利弊和变革发表意见。在朝臣中形成意见极其对立的两派。一派以王安石、司马光等为代表,要求办学选才、废罢诗赋、一定程度恢复乡举里选,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另一派只有苏轼、刘攽寥寥数位,要求坚持科举考试选才,反对废罢诗赋和乡举里选。科举变革大致遵从了多数派的意见,熙宁三年殿试制策,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宋代士人的读书、写作风习。兴办学校、发展教育、选拔人才、取代进士试等,一直是神宗朝君臣努力的方向,朝廷最终为此出台三舍法。此外,省试经义,废罢诸科和制科,允许宗室参试,都是神宗朝在科举制度方面的举措。
    • 朱汉民
    • 摘要: 宋代士大夫引领的师道复兴,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和学术重建,导致了宋学的兴起。钱穆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创通经义、书院教育三个方面确实表达出崛起的“宋学精神”,而且这三个方面能够鲜明体现出师道的主导作用。
    • 陈维昭
    • 摘要: 王夫之以乐教为本体,以诗学为津梁,以经义为发挥,这一为文的内在理路有助于儒学之建构,在明清制义史上独树一帜.但他批评的对象是明代制义,制义毕竟为科举而存在,它一方面以经学为指归,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遵循科场的内在规律.从命题方式到解题方法乃至制义文之审美境界,制义文都具有区别于经义文和一般文章的独特性.在王夫之的制义批评中,我们看到了明代制义的诸多弊端,但同时,由于他以经义范畴去批评制义范畴,其不合理之处也显而易见.在他之后,一些理学家、制义作家、选家立足于科举体制,承接晚明"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充分正视制义诸法在阐发经典义理和建构儒学美文上的作用,为清初的制义写作带来新的局面.
    • 许结
    • 摘要: 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性文类,汉赋具有毋庸置疑的经典性.司马相如作为汉赋创作的奠基人物,其作品被经典化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相如赋却经历了初成阶段的词章、思想与文本的纠葛,发展阶段经学对辞赋的介入而出现的向背与矛盾,特别是通贯赋史的由"辞宗"到"赋圣"称号的变迁以及内涵从修辞而体义的进程,其彰显的时代性与独创性皆值得探讨.而回归汉廷的文学思考,则是相如赋经典化的现代认知及其意义.
    • 龚宗杰
    • 摘要: 明中叶以来明人在集部视野下对经义的认识愈发深入."时文序"这种新兴文体的出现,文集、文评中经义论评的增多,在提升经义文体地位的同时,又促进其批评体系的开放.时文选本的大量刊行推动了制义文的经典化,进一步维系经义作为"文之一体"的文学质性.这些都为明代经义由考试工具转向文学性文本,进而被纳入诗赋、古文的文体序列创造了相应条件.明人对经义写作的研讨,既推动古代文章学的精细化发展,也对古典文学众体之间的沟通起到刺激作用,这为我们审视古代文体互渗现象提供了文法论和修辞学层面的思考.
    • 郑伟
    • 摘要: 《诗经》的文学阐释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它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意和经义的结合方式,涉及《诗经》的读法.根据"诗可以观"的读法,宋人在读者自我理解的层面上释放经义的潜能,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意空间,并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人情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的贞淫邪正并不妨碍观风知政或观己得失的经学功能,学者们也就不必过分纠结于诗意和人情的自然属性了."诗可以观"的文学阐释学功能即在于此.它将诗意嵌入了诗经学的意义结构之中,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来谈论《诗经》的文学阐释史.
    • 余来明; 杜黎炜
    • 摘要: 元代自灭金、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废科举不行,这对长期以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的知识阶层来说是沉重打击.而在长达数十年停废科举期间,知识阶层关于科举利弊、科目设置等问题曾有过种种讨论.在总结王朝更替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同时缘于理学思想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等因素,当时在元朝政制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分士人对宋、金时期以辞赋为主体的科举体系提出严厉批评,转而提出以经义考试作为取士的重要依据.相关讨论,为最终于皇庆年间恢复的科举考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李轶飞; 王智汪
    • 摘要: "泉府"是《周礼》地官中司徒之属官,作为九府之一,掌管市场上滞销物的收敛及赊贷等,在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和保障市民阶层的基本经济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及对《泉府》经义思想探究的不断深入,儒学者对泉府法的政治实践认识更为深刻.《泉府》经义思想中的国服之息等财政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