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宋学

宋学

宋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等;宋学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汉民、夏長樸、王记录等。

宋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 占比:98.8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1.14%

总计:350篇

宋学—发文趋势图

宋学

-研究学者

  • 朱汉民
  • 夏長樸
  • 王记录
  • 赵倡文
  • 张兆勇
  • 吕永强
  • 杨天保
  • 孙运君
  • 李成杰
  • 牛润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蒋国保
    • 摘要: 狭义蜀学,即《宋元学案》所谓“苏氏蜀学”。苏氏(三苏)蜀学就哲学论,在路数上大别于由《大学》回归孔孟的程(颐)朱(熹)哲学(理学),却接近由《中庸》回归孔孟的程颢哲学,只是他们不像程颢那样以“心”为宇宙“本体”,却以“道”为宇宙“本体”,可谓之“道本论”。按照牟宗三的说法,程颢心学是正统宋学中的大宗,则接近程颢路数的三苏“道学”,即便难以纳入正统宋学,也不应该被归为宋学之异端或别调。客观地评价狭义蜀学,应将三苏“道学”视为并立于“气学”“心学”“理学”之宋学的一个分支,它对丰富北宋道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理论价值。
    • 向世陵
    • 摘要: 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典内部进行的经学变革。宋儒治经的重心,既在"依经立义",又坚持"以理义去推索",以便进达"圣贤藩墙",凸显了道统论意义的经学主旨。宋明诸儒虽多自出"新义",但实际也吸收了汉学的成果,是"尊经"而重道,为完善经典体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了所在时代的经学发展水平。
    • 李庚香
    • 摘要: 宋学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第五次思想重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是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富矿”。中原学要把自己的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宋学、洛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宋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再定位,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宋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 刘跃进
    • 摘要: 文章以《戴震年谱长编》(简称《长编》)为研讨对象,评述了该书在戴震生平、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编》恪守文献为本的原则,尽力搜罗与戴震生平、交游、著述相关的文献,巨细不遗,辨伪存真。第二《,长编》体例编排很有特点。正编之外,特设附编,始于戴震逝世的次年(1778),迄于戴震弟子段玉裁逝世之年(1815),进一步反映了戴震学术的传承和影响。第三《,长编》充分论述了戴震在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作者特别指出,戴震的朴学成就固然举世公认,同样,戴震的哲学思想也影响深远。在戴震心目中,并无所谓汉学、宋学的严格畛域。戴震虽批驳宋明理学,但其治学方向更加宽广,实为建立一种新的义理之学。这是戴震学术高于侪辈之处。
    • 夏長樸
    • 摘要: 將中國經學的發展,定調爲漢學、宋學兩個系統的對立與競争,最早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叙》提出,並大量使用“漢宋對峙”(“漢宋之争”)此一觀念,用以解釋並觀察宋以下經學的發展與變化。這個提法普遍爲學界接受,乾嘉以下,論述經學的著作深受此説啓發,也莫不從“漢宋對峙”的觀點探討經學内涵與發展,影響既深且久,成爲經學研究的主流論述,只要談經學,必然觸及漢、宋學問題,至今依然如此。本文之作,並不在於全面論述《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學觀點,主要在窮源溯本,探討《四庫全書總目》“漢宋對峙”觀點的淵源所自,以及此一觀點如何形成。
    • 连凡
    • 摘要: 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程朱理学(17世纪末期以来)到道学或宋明理学(20世纪初期以来)再到宋学(20世纪后期以来)的意义演变。最早在1926年由冯友兰翻译的中文“新儒家(学)”概念与“Neo-Confucian(ism)”概念在意义上一脉相承。由此,相应地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研究立场和路径。首先,以理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基于宗教、观念(而非哲学史)的立场,强调理学对儒家信仰(新儒教)与观念体系(新儒学)的重建及其现代意义。在这一立场下,虽然程朱理学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儒学”,但陆王心学也被收摄到理学的发展脉络中,因此“新儒学”展现的是整个宋明新儒学。其次,以道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关注宋明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哲学诠释。在这一立场下,“新儒学”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最后,以宋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关注社会思想史上的主流与支流、正统与异端、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在这一立场下,“新儒学”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事功学派等在内的整个宋学,并且注意历史背景与学派之间的交涉关系。这三种研究路径在实际中不可能截然分开,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必然是逻辑与历史、哲学观念与思想文化的统一。
    • 朱汉民
    • 摘要: 宋代士大夫引领的师道复兴,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和学术重建,导致了宋学的兴起。钱穆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创通经义、书院教育三个方面确实表达出崛起的“宋学精神”,而且这三个方面能够鲜明体现出师道的主导作用。
    • 李壮壮
    • 摘要: 瓷釉开片是由于釉面开裂而形成的碎纹裂痕,独具匠心的宋人加以利用改造成为宋瓷追求的一种纹饰美.它不仅蕴涵了"质朴自然"的老庄美学思想,还有文人士大夫独特的"气韵隽雅"的审美趣味,通过浅析宋代的政治社会背景和宋学思想来解读宋瓷开片艺术之美,探寻中华民族审美境界的一个高峰.
    • 陈义初
    • 摘要: 宋朝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经济科技高度发达,学术文化也高度繁荣,有重要研究价值.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研究宋学,要坚持尊重史实、解放思想.要繁荣文化,我们不能单单把模仿西方当作文化现代化的门径.要借鉴宋学"更生之变"的理念,在积极汲取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的定向和重建的传统整合到新文明类型的构造过程之中,为人类做出伟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贡献.
    • 黄睿; 秦跃宇
    • 摘要: 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以唐前文献为主要依据,对宋元明著述观照较少.此外,该书所引宋人书目欠缺代表性,且多与《诗经》无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焦循有意架空理学与主张废《序》的宋儒《诗》说.焦循之所以推崇《诗序》,一方面是因为《诗序》乃阐明孔子之意与"风人之旨"的门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诗序》具有感人通情而施于礼乐教化的作用.尽管该书并未体现出明显的汉宋门户之见,但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焦循融汇众说、兼容包并的学术主张.焦循反对据守汉学之努力,也在此书架空宋代《诗》学文献的举动中有所消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