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5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5篇;相关期刊318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等;今文经学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开国、葛志毅、董治安等。

今文经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0 占比:87.9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75 占比:11.57%

总计:648篇

今文经学—发文趋势图

今文经学

-研究学者

  • 黄开国
  • 葛志毅
  • 董治安
  • 汤志钧
  • 章权才
  • 刘星
  • 史鉴
  • 李可亭
  • 李建国
  • 钟肇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来伟
    • 摘要: 李炳宪(1870-1940),是韩国末代儒士中与中国颇有渊源的一位,他最代表性的事迹是接受了康有为的孔教思想与今文经学主张,并将其传播到韩国。但实际上,李炳宪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远不止此。20世纪初,在强权的蹂躏下,韩国知识分子苦于救国无方,或奔走于世界各国,或沉浸于亡国哀痛,李炳宪则在救国忧患之中于1914年~1925年间5次游历中国。其首次游华不仅为探索救国方案,更是一次寻求文化归宿的治愈心灵之旅,而杭州西湖在这次旅行中是重要之地。
    • 金小方
    • 摘要: 皮锡瑞是清末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均有深入研究。其易学研究特点有三,一为立足于今文经学,二为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三为兼综古今、汉宋。分析皮锡瑞易学研究的特点,有利于理解皮氏经学的特色,判明清末今文经学的走向。
    • 边家珍
    • 摘要: 王充的家族向来有着任气好勇的传统,他本人亦不能容忍一切虚伪和矫饰,加之时代风尚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博通、理性为特色的学风.王充认为,明经本身不是治学的目的,治学的目的在于致用.王充继承并发扬了董仲舒的天道观,但他的气论又与董仲舒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王充在批评今文经学时,没能认识到今文经学的灾异谴告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起到的正面作用,而且由于王充所运用的方法还是阴阳五行与气论,因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其实并没有同今文经学家彻底划清界线,这是王充的历史局限性之所在.
    • 齐义虎
    • 摘要: 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者以《王制》为经典依据,推崇孔子,主张改制立法,是早期的经学;后者以《周礼》为经典依据,推崇周公,主张复古从周,是后世的史学.史学重在记录历史,保存国故,面向过去;经学则要指导现实,经世致用,面向未来.故周公之制已属于旧制度的陈迹,孔子之制则是正当其时之新法.本文通过文献断代的上推证明,《王制》在时代上更加靠近孔子,它很有可能是一部直接来自孔子的改制法典,而不仅仅是一部汉代儒生记录先王之事的历史文献.
    • 曹子男
    • 摘要: 常州今文经学创始人庄存与研治《尚书》自成一家.其治《尚书》特点表现为:援引他经治《尚书》,引经尤重《诗经》《孟子》,力推圣人盛德教化.其治《尚书》贡献主要体现在《尚书》学研究、《尚书》学传承和经学维护3个方面.在《尚书》学研究上,庄氏发前人之所未发,表现在:第一,复兴《公羊》,领一代风气之先;第二,史事新解,维护君臣纲常;第三,塑造典型,疏通致远之教.在《尚书》学传承上,庄氏以家学赓续《尚书》学传统,以学派彰显于晚清.在经学维护上,庄氏明知晋出孔传《尚书》为伪作,却因其教化之功而力排众议,终使晋出孔传留存学官不废.庄存与的治《尚书》思想与实践,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政治正统性、维系社会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景海峰
    • 摘要: 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儒家经学中的大问题,也是自两汉之后儒学发展史上时有起伏的一条主线.因为晚清经学革命的深刻影响,在现代学术话语中,今古文的分际已为人们所熟知,尤以对汉代和清中叶后的学术史叙述为显著.但今古文之别,不简单是文字方面的差异,也不完全是经籍出处和时代先后的问题,而是凝聚了经典形成及其解释过程之中的一系列话题,尤其关涉到对于经典的理解和解经学的方法论问题.如果说两汉经学因为秦火之后拾掇旧篇的缘故,又恰逢大一统政治格局确立之需,今古文的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辨析的范围,那么晚清经学的变化,今文一派之崛起,更是预示了社会大变革的到来.除了历史叙事的背景之外,今古文之争对于经典文本本身的理解和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 晁天义
    • 摘要: 自西汉直至晚清乃至当代,人们关于"大一统"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分别有两种虽有联系但内涵不同的所指。本义层面的"大一统"初见于儒家经典《公羊传》隐公元年(前722),被今文经学家认为是《春秋》"微言大义"的核心内容之一。用今天的话来讲,《公羊传》所谓"大一统"的本义是"推崇一个(以时间开端为标志的)统绪"。然而及至晚近以来,"大一统"本义逐渐被人们忽视,在很多场合下被理解为"大统一",即"大规模的统一"或"大范围的统一"。
    • 杨冬冬
    • 摘要: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为清代福建省最有成就与声望的汉学家。陈寿祺在京十年期间,在与钱大昕、程瑶田等汉学名家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汉学思想,其子陈乔枞继承遗志,传承家学。陈氏父子以"家法""师法"构筑汉代今文经学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框架,基本恢复了汉代今文《诗经》《尚书》的原貌,推动了汉代今文《诗经》《尚书》学的研究和发展,在《诗经》学和《尚书》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9. 论魏源"《诗》与《春秋》一义"说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王光辉
    • 摘要: 魏源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诗》与《春秋》一义".依魏源,《诗经》与《春秋》均经过孔子编排,其中都寓有孔子之微言大义.这些微言大义是孔子基于素王的身份作出的,既有对"夷狄盛而中国微"之现实的回应,又有对"变周之文用夏之忠"之理想的建构.魏源"《诗》与《春秋》一义"说的提出,与道光年间四夷窥伺日深、中国失道民散的现实相关.魏氏意在通过存三代以上之心,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事,扶中国大厦于将倾.
    • 杨念群
    • 摘要: 清朝入关后面临着如何重建“正统观”这个重要问题,清帝首先强调清朝对广大疆域占有远迈前代,以突出“正统观”因素中“大一统”的重要性,以“统一”中国的业绩消解和克服宋明“夷夏之辨”歧视北方异族的思想倾向.同时,清帝又通过改造理学“五伦”次序,把“君臣之义”列于“父子关系”之前,修正了宋明“正统观”的道德人伦秩序,建立起了君权至上的独特思想体系.清朝皇帝通过组织编纂《春秋》注释读本,参与阐释其微言大义,并亲自评鉴《资治通鉴》所记史事之成败得失,完全掌控了儒家经典论著的解释权,建立起了一套有别于士林思想的“帝王经学”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