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象数

象数

象数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3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医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0920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2008易学与建筑文化高层研讨会、第五届世界周易论坛暨安阳周易专修学院建院十五周年庆典大会等;象数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忠军、张其成、张克宾等。

象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 占比:1.7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0920 占比:98.29%

总计:21285篇

象数—发文趋势图

象数

-研究学者

  • 林忠军
  • 张其成
  • 张克宾
  • 张沛
  • 张涛
  • 倪南
  • 刘大钧
  • 文平
  • 李健民
  • 李文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宋琪; 刘彬
    • 摘要: 南宋林至作为朱熹晚年的弟子,在继承和反思朱熹易学思想的基础上,作《易裨传》,以纠正当时象数易学之偏颇。林至认为《易》不出象、数和变三部分,主张以太极为本,纠惑于两仪四象之偏,画五图表示太极之理一以贯之;以天地之数为本,从“数”的角度纠以“河洛”为本之偏;以阴阳均衡之理,纠揲蓍之法挂扐之偏,表明易道不出一阴一阳。
    • 金小方
    • 摘要: 皮锡瑞是清末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均有深入研究。其易学研究特点有三,一为立足于今文经学,二为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三为兼综古今、汉宋。分析皮锡瑞易学研究的特点,有利于理解皮氏经学的特色,判明清末今文经学的走向。
    • 李元骏
    • 摘要: 孟喜、京房之后的西汉象数易学,包括两种面向:一种重在建立宇宙图式——将卦爻符号与时空信息进行配比,另一种重在进行经文训释。这两种面向的学问相对独立,前者展开论述时基本不释经文,前者中常用的卦气、纳甲等说亦未见于后者之中。汉末的象数易注之学,一方面不再提倡脱离经文训解而建立宇宙图式的这种学问,另一方面又将卦气等象数易说引入经文训释之中。汉末象数易注之学立足经文训释而对西汉象数易家两种面向之学进行吸纳、调和,又恰带来了其“案文责卦”等弊病。
    • 马贝; 王锦峰; 宋思敏; 王东军; 王益民
    • 摘要: 运用河图“生”“成”数的数理逻辑,结合运气学说中的“太过”“不及”理论,对《素问·阴阳别论》“持真脏脉”中“十八日”“九日”“十二日”“七日”“四日”五脏脉悬绝日的数字由来,进行深入考究,探析数字背后的数理逻辑,阐发《黄帝内经》数理中所蕴含的天地阴阳消长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其背后蕴含的中医理论内涵,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 冯艳; 刘小力
    • 摘要: 构造"普遍语言"是莱布尼茨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一构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约瑟认为,莱布尼茨的普遍语言思想受到了汉字会意特征的启发.莱布尼茨从学生时代起,终其一生对汉字和八卦保持着强烈兴趣,自认为发现了伏羲的"秘密".伏羲的"秘密"在我国古代称为象数.从现代逻辑的角度比较莱布尼茨的普遍语言思想与《周易》的象数思想,可以发现,它们都使用数学计算与符号表意相结合的方法,包含原始的数理逻辑思想.
    • 卜章敏
    • 摘要: 京房纳甲体系主要包括"八宫卦序""卦纳十天干""爻纳十二地支",学界多基于伦理的视角对其纳甲依据探讨,实际上京房构建的纳甲体系蕴藏着深刻的象数依据.乾卦世爻具有经传中乾卦"用九"的功用,八宫卦序体现了阴阳消息之理,与之相配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同样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坤卦初爻纳"未",与京房所强调的"午为阴之始"在象数意义上是一致的.京房纳甲不仅有"土旺四季"的象数依据,也闪烁着"土旺季夏"的影子.
    • 夏远辉
    • 摘要: 结合其他史籍深入剖析《系辞》中的象、形、位概念,得知它们都与乾坤二卦中的象数思想密切相关,象数思想的发展促成了文字基本构造方式及演化方式的产生;益、噬嗑和夬卦记载了产生书契的原因、灵感及方法.结合《周礼》等文献记载,剖析文字在书契中的发展历程,可知文字首先应用于非连续性文本中,并以数字为核心和驱动,促使字符数量逐步增多,最终形成连续性文本和基本成熟的文字系统.
    • 董春
    • 摘要: 当前易学哲学研究方法呈现出主体化、多元化的特征,研究内容涉及义理、象数、诠释学多个方面,研究路向呈现出以西方哲学为主体转向回归传统的趋势.论其大体,约有如下四端:第一,引入西方哲学的范畴和方法梳理、整合易学的义理内涵;第二,通过对象数范式的重新解读,发掘《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背后的哲理内涵;第三,哲学视域下象数、义理合一的新探索;第四,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建构易学诠释学的思考.这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回顾和反思前人成果,有助于我们回到易学哲学本身,建构符合易学哲学实际的方法论.
    • 张克宾
    • 摘要: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是一部系统探析与评判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数术学的专门之作,其研究之高度与广度都远超局限于宋易或汉易的前贤与后学.后世对该书之认识与评价多局限于考据辨伪方面,既未能照见其所具之思想意义,又未能论及其总体之学术宗旨.该书前三卷论汉宋象数易说,黄宗羲以考论《河图》《洛书》与先天图为平生得意之笔.这些考论除了在考据上能发先儒所未发以外,在理论上则关涉到对理气关系的重新勘定.在认为汉宋象数易说多为“伪象”的同时,黄宗羲在该书中也试图建立他的易象学,其宗旨乃是将象数义理会归为一.后三卷论汉宋拟《易》援《易》之数术学,黄氏之首要目的是为了揭示此类数术学之真相,从而将之与《易》本身之象数区别开来,但其对数术学的肯认与研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与其气化宇宙论、经世观念和历史演变观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今日之视野观之,该书由于过分强调经典之“真”而将与之不合之象数易说定之为“伪”,没能看到汉宋象数易说在易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意义与价值,此为其局限性之所在.今日之易学象数学研究当承继前贤而再翻新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