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628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数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3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453种,包括周易研究、北方论丛、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等;莱布尼茨的相关文献由54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新春、田朝晖、段德智等。

莱布尼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3 占比:99.2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80%

总计:628篇

莱布尼茨—发文趋势图

莱布尼茨

-研究学者

  • 朱新春
  • 田朝晖
  • 段德智
  • 孙小礼
  • 蛰泰
  • 冯晓虎
  • 刘啸霆
  • 史玉民
  • 姜奇平
  • 张西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太阳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着成长和茂盛的能源。然而,人类对太阳内部的了解十分有限。研究太阳的科研人员希望使用位于夏威夷的DKIST全新太阳望远镜改变这一现状。位于弗莱堡的KIS(原Kiepenheuer太阳物理研究所,现为莱布尼茨太阳物理研究所)为该望远镜研制了一款可见光可调滤光器。
    • 张涛
    • 摘要: “技术美学是什么”是技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国内对技术美学近四十年的研究,多是从符合论真理观的角度出发,将“技术美学”解读为一个亟待解答的包含着一个或诸多确定性答案的命题集合,这是一种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化的倾向。事实上,当我们在追问“技术是什么”的时候也在使用技术,显示出技术与人的不可分离性。始于亚里士多德并在莱布尼茨那里得到继承和发扬的技术存在论,将人视为技术的生成物,将技术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将人视为技术存在者。在这一视角下,回答“技术是什么”“技术美学是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提倡一种作为美学纲领的新技术美学。
    • 学报编辑部
    • 摘要: 张正龙,1984年10月生,2007-2013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013-2016年在德国莱布尼茨光子技术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016年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庄西真
    • 摘要: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她)属于什么样的阶层?这个问题是谈论教育的首要问题,这决定了他们能不能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任何社会都是由多种多样的个体的人构成的,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14.12亿,那中国社会就是由14.12亿各具特点的中国人构成的,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但是,不同的组织(比如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不同的学科为了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和改造社会,会按照特定标准把这些个体的人划分到一个群体里面,从群体的视角分析这些不同个体的相同特征。
    • 张菁如
    • 摘要: 追求知识统一的愿景和自然语言的表达困境使得莱布尼茨试图建立一种用以通达真理的理性主义语言,这是基于他对语言和知识关系的反思。理性语言建构的想法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从时间发展和逻辑思维两个维度展开,主张语言应以字母和数字的方式符号化,并通过组合,形成人类思想字母表,最终建立表达人类思维、展现概念世界结构的理性语言,从而无歧义地应用于推理论证。这是一种数学化的、统一知识的形式语言。受时代和想法的局限,这种伟大构想并未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自然语言到形式语言的变革过程中,莱布尼茨理性语言的建构对语言哲学转向起了奠基性的作用,也对数理逻辑的开创、乔姆斯基的内在生成语法、计算主义及人工智能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展望未来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莱布尼茨的理性语言背后隐藏的认知及思维的计算思想仍然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 张恒
    • 摘要: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中学西渐”进程中的重要人物。莱氏的理学研究集中体现在晚年对传教士龙华民的批驳中,这种批驳整体上隶属于当时天主教内部的“中国礼仪之争”,即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莱氏对“理”确有独到见解,但他将“理”视作与“上帝”一般的精神性实体,并进而将理学视为有神论,却是对理学的曲解,这种曲解建立在莱氏业已形成的宗教观、哲学观基础之上。莱布尼茨的理学研究实为“以中国为镜”,并从中照见自身、确证自身的范式,对此的揭示有助于对莱布尼茨哲学及“中学西渐”的深入理解。
    • 宋青和
    • 摘要: 文章通过探讨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的思想,以及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再现历史类纪录片《浩劫》(Shoah),从而研究朗兹曼用电影呈现历史的理论与方法。朗兹曼的思想与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呈现历史的重要性、其呈现方式的原创性,也在于其所面对的历史事件的不可再现性。文章在对其重要思想、创作方法进行讨论总结的同时,也将讨论朗氏的思想与创作对呈现同类型历史事件的有用性,在此作为对比讨论的事件是发生在贵州贵阳的三线建设历史,希望能为呈现贵阳三线建设及其它历史记忆的影像创作以新的启示。
    • 陈波
    • 摘要: 逻辑例外论的主要观点是:逻辑是其他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例外,因为逻辑命题对于这个世界无所说,因其所含逻辑常项的意义而为真或为假;逻辑真理是分析的、必然的和先验的,因而是不可修正的;逻辑规律对于如何正确思维具有规范性。逻辑例外论的代表性人物至少有莱布尼茨、休谟、康德、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艾耶尔,本文简要讨论了他们的观点及其论证,并指出了其潜在的理论困难。
    • 杨艳梅
    • 摘要: 众所周知,莱布尼茨(1646-1716)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与牛顿齐名的大科学家,还是一位哲学泰斗。莱布尼茨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值康熙年间,那时有一批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同时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带入中国,也陆续把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传入西方。莱布尼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始终关注和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贯穿他的一生。莱布尼茨没有来过中国,他主要通过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与欧洲到中国的传教士们直接交谈和通信来研究中国。
    • 胡重光; 许建刚
    • 摘要: 小学课本中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利用极限思想推导的,虽然没有出现极限的概念。另外,理解循环小数化分数也需要极限思想。因此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是不可回避的。极限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石。自从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以来,经过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微积分早已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体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微积分的思想已经被普遍理解了。实际上,虽然现在的高中生就能熟练进行极限运算,但在人们的头脑中,极限思想中近似与精确的矛盾并未真正解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