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10-31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易道研究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学新思考中国学的内涵,其次阐述了古代主流思想儒学巩固皇权封建思想,限制中国哲学发展,为中华民族带来血淋淋的教训并提出了批评,然后作者从本、体、用三方面分析,阐述了自己对于国学发展的新思考,易经是属于本与根源的部分,而本中自有其体、其知、其用、其行,而道德经则属于在易本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自然之体,论语则属于在易本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文之体。人文之体与自然之体有阴阳、刚柔、动静的互补关系,而且也能引发新的思想体系,而为道家与儒家个别的文本所承载。至于黄帝内经与孙子兵法则显然为较后发展的基于易学之本与道儒之体的用与行体系,既能用以达到外在目的,又能行以达到内在生命的知性培养,有利于健康养生与智力发展。
  • 摘要:马王堆帛书《二三子》载孔子释《易》卦爻辞,言"理顺五行"、"必顺五行",具有古代"时令"思想背景.其"五行"之序,是木、火、土(或虚悬不用)、金、水."理顺五行","理"训为顺,"理顺"即"顺顺",为同义复词,表示强调."理顺五行"即顺从五行,其內涵谓圣人施政应顺从时令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序,即春行木政、夏行火政、夏秋之际行土政、秋行金政、冬行水政,就会带来祥瑞.反之如果违逆五行之序,春行夏政(或秋政、冬政),夏行春政(或秋政、冬政),秋行春政(或夏政、冬政),冬行春政(或夏政、秋政),就会带来灾异."必顺五行",其义与"理顺五行"同.
  • 摘要:杨万里的史学观重视对历史因果的解释,力求寻找到人类社会趋吉辟凶的合理方法。如果站在现代立场,以历史主义的眼光来审视之,杨万里的这种因果解释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群体意识的关于历史发展的一种信念,这种探索历史发展唯一合理性标准的企图,将有可能否定进一步探索的必要性。在宋代理学的话语权垄断下,话语本身也制造一种权力意志,这种权力意志塑造了人们的历史意识,这是杨万里必须生活于其中而难以逾越的历史命运。杨万里以史证经,试图发现历史的规律和意义,但他对于自己所形成其特殊历史观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的认识,则始终是不自知的。因此,杨万里的史学观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话语模式,从其语境生成的历史性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 摘要: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古来解释歧义颇多,东汉末荀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魏王弼"同于通理,异于职事"、南宋赵汝楳"同于为善,制行则殊"三说大体相近,可以简单化为"理同事异"说.北宋程颐"同于人理之常,异于世俗之失"之"和而不流"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宋元明清易学家多从其说.总体上看,程颐的诠释与大象德教修养的主旨最为接近,体现了孔子儒家《易》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与"和而不流"在意义上比较接近,"不流"更能体现出君子的人格修养.用"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来诠释"同而异"则于主旨有些疏离.全面来看,"理同事异"说也有其道理,"理事"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从此也可以看到宋明理学与魏晋玄学在思想脉络上的重要关联."同而异"不应理解为求同存异,这种现代理解没有古典依据.本于程传的精神,"君子以同而异"可以翻译为"君子因此要和而不流、特立独行".
  • 摘要:西汉中后期,也就是宣帝以后,灾异之学大兴,不但影响了政治,也影响了学术及思想.文章通过分析了灾异学说的思想基础——天人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易学的关系,阐述了易学为灾异之学的理论支撑,揭示了易为"六经之首"的形成原因.
  • 摘要:文章以和与同对举,实与施政管理有关,首先阐述了和与同的意义,其次阐述了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无源之水,必然上有所乘,而史伯和实生物的治道理论实际上和易经有关,然后进行了从观察大自然变化,取得灵感的阐述。
  • 摘要:本文先就《易经·乾凿度》求卦主岁术中所载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比较,还《乾凿度》历法概貌,证其为《三统历》与古《四分历》杂糅而成的历法,特适用于象数推步.后旁及帝尧生年、即位年、演纪作历年与文王受命年和各项积年、历元等之考定,承前贤研究的成果,继以演算辨证,去误存真,一拨《乾凿度》历数之迷雾,为《易经》历术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 摘要:杨简认为易本占筮之书,圣人借以发明人心.在工具的层面上,他对象数、史事、阴阳五行等均予以相当程度的重视.认为人心本善,因起意而昏乱,故主张以不起私意为修养的目的,以去习去蔽为修养的手段.杨简以心为本体,认为心体广大,无所不包,心即易即道即天,所以天人一本,万物一体.并以此为根据,对易经进行阐释,认为易传中多有错误而易经也只是圣人明道的工具.但明道必须去执,不仅象数事物,就是对易经本身,也不必执着.
  • 摘要:马宝善先生2014年出版的《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就是他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如果说马先生前几年出版的《易道太极说》和《易道象数逻辑》提出了他对易道哲学的一些独创性的看法外,那么《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先生易道哲学体系的正式确立,并且这个体系是自成一家的,它具有逻辑严密、多有创见、关切人文生命,阐发象数人道观念的特点。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民间“太极图”及其画法,其次介绍了道教宫观的图样标志,再次介绍了八卦太极图历史资料上的图形变迁,然后介绍了“太极”与<太极图>以及跟<太极图>形成有关的图像,最后阐述了<太极八卦图>的画法,以使更正确认识<八卦太极图>。
  • 摘要:认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是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周易》关于人在世界上位置的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首先介绍了《周易》中的“财成”“辅相”说,不仅人的正常生活,还有自然界生物的正常发育,都需要由人加以干预,才能正常进行。其次介绍了《尚书·皋陶漠》“天工人代”思想,不论理解为君主和贤臣代替上天治理民众,还是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及其变化经过曲折过程完成技术发明,在天与人的关系上,或者剔除神学因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不是征服者,也不仅仅是听命者,和“财成”、“辅相”的意思,是一样的。然后介绍了《中庸》“人与天地参”和荀子论生产领域的“人与天地参”。总体来说,正确认识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摘要:文章首先是从中国哲学视域下介绍了《周易》中的哲学,《周易》最基本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周易》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思维能反映存在问题,它就是阴阳之道,讲的就是矛盾与发展的哲学,《周易》具有自发辩证思想。然后介绍了中国哲学视域下《周易》的方法论,通过修身养德,合理想象,得意忘形,天人合一几个主要步骤,即研究人道的对立统一中的阴阳矛盾,达到发展的路径。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发王夫之《周易内传》中对《既济》卦诠释中所蕴含的时代关切.从此卦阴的势用太重,贬抑其所象征的善恶杂糅,乡愿媚世,借以批评晚明的恶劣士风.从此卦阴阳排列整齐的特点,引申出一阴一阳之道自然天成、不加安排的性质,借以阐明人为与自然,机械与权变的关系.从此卦的阴阳分明,批评明末清浊流之争对国政的削弱从而导致明代灭亡,倡导不同派别应顾全大局,和衷共济.从中表现出他对明亡的深刻反省与重建文化理想的愿景.
  • 摘要:文章对《国学新思维》做了简要的介绍,首先阐述了国学新思维的基本内涵,其次阐述了近百年来,当代中国哲学或曰中国思想史的理论创新工作一直都与其对当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所面临的生存境遇、重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正确理解中国“和平崛起论”等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反思紧密相关,因此国学思维的创新就需要正确理解“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关系,“思想史”需要“学术史”的积累与训练,必要的“学术史”的积累和训练可以促进“思想史”的研究回归本身。
  • 摘要: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总源头,中国精神之总开关.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宇宙观、世界观归根到底是时空观,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可见,宇宙就是空间和时间,世界就是时间和空间.世界狭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宇宙广义指广大永恒自然.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就是时空.宇宙观世界观就是时空观.世界观就是观世界,方法论就是论方法.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曰易道,也称客观逻辑.认识易道的思维方法曰思路,也称主观逻辑.易道是客观规律,思路是思维规律.表现形式二分,本质合一.总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是一个东西(三而一).
  • 摘要:生成性思维既是马克思以来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源于《周易》的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我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则既体现出马克思以来现代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精神,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具有强烈的哲学方法论意识.这一研究对于实现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融通,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的体系化,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党理论思维的创新、对于永保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摘要:《周易》中的"谦"卦,历来受到注家与学者的关注与推崇.究其原由,可能有两点:其一,"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六爻断辞皆为"吉"、"无不利"的唯一卦,十分难得;其二,作为一组文献,"谦"卦卦爻辞及其传文,在六十四卦中道德阐释的意味最为明显,其所倡导的谦德,在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居于核心与基础的地位.《系辞下》称"谦,德之柄也",以谦德为道德修养的入门处与着力点.历来论易者,多从普遍意义上探讨"谦"卦所揭示的伦理内涵,本文不揣浅陋,以为此卦所陈之谦德,更多的是对统治者的规诫与指引,是治国理政的理念.
  • 摘要:有学者认为"天南地北"的说法源于先天八卦(图),表示"天在南,地在北".也有学者认为"天南地北"的说法与八卦方位无关.本文从文献学、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等方面,从阴阳、空间、宇宙发生论、北斗崇拜等几个层次考证认为,"天南地北"的本意是指"天之南,地之北",古人只是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而并无"天在南,地在北"的空间观.
  • 摘要:《周易》和《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两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这两部文化典籍都包含着深刻、丰富的哲学思想,都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都对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周易》和《老子》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两书的哲学思想既有某些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很多差异.这里仅对《周易》和《老子》的认识论、辩证法及社会伦理观等试加比较,以见两书哲学思想之异同.
  •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朱熹解说易学本为或只为卜筮之书的说法引申出来解易的矛盾问题,不能不认识到观察宇宙与思考象数的本源问题.本文深入的探讨了数之为数的动作之数(counting)的重要性,由此建立在时空中象的发生与数的发生的同时存在的认识.因之观察天文说明事物的象数关系应是卜筮成为卜筮的基础.故卜筮并非易学的原始阶段,而是认识宇宙事物建立宇宙图像后的应用.
  • 摘要:文章以创新以此引出文章主要内容,首先阐述了国学新思维的产生依据,突破传统国学主尊儒学的思想桎梏,立足于国学经典结构的重新调整,打破传统学术的门户之见,把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道家和道教的经典—《老子》,儒家的经典《论语》,医家的经典—《黄帝内经》,兵家的经典—《孙子兵法》等五部著作有机组合在一起,力求建立一个新的国学经典的系统,然后阐述了国学新思维需要解决的思想史上的弊端以及现实中的理论问题,最后阐述了国学新思维这套经典体系,既重视知识,又重视价值,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面向,国学新思维以及基于国学新思维而建立的经典体系把传统视为一个整体,既要发展她的知识系统,又要弘扬她的价值系统,这一点一定会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 摘要:文章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为例,介绍了《周易》一书中第六十四卦之第十六卦豫卦中的第二爻位为阴性的六二爻下面的文辞解释。
  •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如今弘扬国学遇到的困惑,其次阐述了两千多年来作为主流的儒学一系列的大起大落,这表明儒学主要的思想理论是有优势和劣势的,这是导致现今国学弘扬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因此现如今弘扬国学不能再独尊儒术,犯历史犯过的错误,文章认为宇宙观、自然规律、生命学说、修身养性、运筹方法,是人类面临的求生存、促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易经》宇宙观→《道德经》自然观→《黄帝内经》生命观→《论语》伦理观→《孙子兵法》运筹观,这五门学问相互之间具有自然发展的必然性,从而是一个逻辑的有机结构。可以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杰出代表,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既能“守成”,更可“开拓”,并将成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指路明灯。
  • 摘要:巴蜀易学特色鲜明,在哲学上也有独到之见。巴蜀易学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论断,对中国哲学产生重要影响,但它更主要是在哲学方法上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最突出者,首先在融会《易》《老》,倡言玄学,又进而融会三教,在蜀中形成多玄学的传统。其次,始终坚持以象数明义理,从象数中探寻深微的哲学内涵,以为舍象数而无义理。最后,在易学研讨中,上下层互动,但以义理为归依,而轻视术数,试图借助术数以明义理教化。
  • 摘要:阴阳既为《易》义根本所寄,《易》与阴阳家的关系可说是极为密切.阴阳家思想起源颇早,实远绍自黄帝,阴阳家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最终演为阴阳家思想体系,而且对儒家发生影响,阴阳家《易》在西汉传授之有绪,由孟喜、焦延寿、京房所传阴阳家《易》对汉代学术影响极大,京房更把五行说系统引进《周易》之中。可以说,京房在《易》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对阴阳家《易》学的发扬光大,从而他使《周易》体系彻底五行化。
  • 摘要:佛学经常说"无常"又说"常".无常是指从相上来讲,常是从理上来说.理往往太抽象让人无法明白,相却又变化多端让人无法把握.科学强调实证性,一种新的理论(理)提出来,往往以数学(数)为手段和桥梁,在人们可以观测到的相上(相)作出一个定量预言,并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这个预言正确性.希格斯理论是关于这个世界从无到有(质量)的产生机制的一个理论。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是理,相,数结合以及实证科学的一次完美体验,也是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数十年辛勤耕耘的硕果。这中间有很多与易学研究相通之处。如果古老的易学如果能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那就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次更为完美的体验。
  • 摘要:包山简、葛陵简、天星观简中有很多的数字卦,用以占墓主的疾病.这些卦所对应的疾病、解决方法是根据什么原则得出来的,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指出,新近公布的清华简《筮法》篇,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筮法》的占筮原则可以用来说明包山简等的数字卦所代表的意义,说明他们的解卦原则和《筮法》属于同一系统.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尚不能完全解决,这表明《筮法》与包山简等用于解卦的文本有同有异,同大于异.
  • 摘要:孔子的天命观取精用弘,深邃圆满,绝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宿命论,其核心理念即是:习以成性,而心性决定命运,因此,要想改善命运,则须努力修身积善,改变习气.孔子这种积极的天命观,是其易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启导了孟子的修身立命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命运观的主流思潮,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 摘要:古本《周易》,即西周初年的「文王周公之《易》」久已失传,传世的《易经》是召穆公虎之《易》,它著成于西周后期的共和时代,是一本以百科全书为「体」而以占筮为「用」的「扶危定倾」的治国宝典,曾助成「宣王中興」.对现代世界而言,其最具参照价值,最有警示和借鉴作用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有关防腐惩奸,拨乱反正,与时俱进,兴国利民的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针之中肯、精到的阐述.
  • 摘要:本文选择代表观赏祭祀活动的《观》卦,以对王弼《观》卦释义的讨论为中心,对比分析"观"卦注释历史上的儒道进路的异同,讨论王弼"观"概念在认知上的特点、在理想境界的达成及其作为思维方法的特殊运用.
  • 摘要:方以智在哲学思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家学和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哲学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自己思考、领悟后的创造.通过方以智的"均"、"∴说"、"三为约法"、"相反相因说",可以了解方以智独特的哲学思想,也可以窥探到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易学源流.
  •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周易》从卦象到爻辞都是象征性的表意之象。所以,“要建立一个原始文化的参照系来分析《易经》这个具体的巫文化孑遗,就必须承认并确立原始思维作为这一结构的基石。”意象是构成原始思维系统最某本的要素。原始思维的第一阶段是“意象—动作”运作阶段,第二阶段是“意象—意象”运作方式,第三阶段是“意象—概念”运作阶段。
  •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周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易》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未来性.科学地运用《周易》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服务于现代社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古老的易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 摘要:文章介绍了作者翻译马宝善先生的《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一书的经历,该书翻译的过程亦是一次东西方翻译理念的大碰撞和大融合,这是译者一开始并没有很深刻地意识到的。这个艰难的翻译过程也是一次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传播事件,更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马先生著作的体系艰深、视野宏阔和思想力度,无论是在易道研究、在中西哲学会通还是在比较文化领域,马宝善先生从易道生发的原创性思想,尤其是“心物一元”论和“对应统一”论等,都不愧是国学新思维的创发原点和重要起点。
  • 摘要:文章以全球化背景开篇,阐述了对国学新思维的思考,中国文化的“全维度”具有人类社会生态结构的完整性,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以儒学为主,但其他诸如道家等优秀的思想也一直存在,因此需要意识到这种包含多种文化思想的全维度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实相。以“时”为中,在历史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中思考新的文明构建,以当代“国学新思考”为契机,为开出中国哲学研究之新范式提供尝试性思路,在“多维——整体”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充分运用“中道”之哲学智慧,在不断发展中实现新的文明构建,为世界多元文明走向和谐共生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易经》作为先秦重要文化典籍,是中国思想智慧的源头之一.易道宏大,思想精微,蕴含着丰富的理性思维与智慧光芒.天人合一、有机整体性思维启示要系统地看问题,做到统筹兼顾;生命本位及人的主体性思维启示要刚健有为,和谐处之.变易、不易、简易的"三易"思维,启示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变中求变,持中以应变,同时注重治理方式的简约;易经思维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珠玑.
  • 摘要:文章以文化领域“国学热”现象为背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弘扬,引出《易》思维视角启发下的“国学新思维”,首先《易》思维视角启发领悟传统文化经典的真谛,其次《易》思维引导选择性地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再次《易》思维启发以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思考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然后用新思维重新认识国学经典体系。《国学新思维》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构建国学经典哲学理论体系,便是在这种《易》思维启发下的一种新的尝试。
  • 摘要:马宝善先生相较于国学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出新的“四书”和“五经”的思考架构,首先可以看出一个对国学主流思想的就所谓国学而传统文化的回顾分析,为使更好地回应发展的诚恳探索。其次,相较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其所作的思考于国学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是一个更加宽阔的视界。再则,其新的思考中《易》宇宙观→《道德经》自然观→《黄帝内经》生命观→《论语》伦理观→《孙子兵法》运筹观,从这些经典的思想构成并以哲学抽象为切入和统摄,凸显国学传统思想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即知识与价并存。
  • 摘要:《文言传》是《周易》中重要的一篇传文,其围绕《乾》、《坤》两卦、爻辞展开的哲理性议论,因为是依文言理,故叫《文言》.《文言》虽只限于《乾》、《坤》两卦,但铺陈广大、而又处处不离儒家政治哲学宗旨,有些言论本身就是儒家的修身治国的格言.《文言》分《乾》卦《文言》和《坤》卦《文言》,因为贵阳贱阴的缘故,重点在《乾》卦.
  • 摘要:运用刚柔思想解释《周易》是张载《横渠易说》的重要解经体例,这一思想是对《易传》以及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刚柔说解易的继承和发展.《横渠易说》解易赋予了刚柔说理学的特色,运用《易传》不同篇目的刚柔思想交互解易,比王弼、孔颖达更加重视用刚柔思想解易,提出"刚柔相求为吉".《横渠易说》的刚柔解易思想是张载气论哲学在易学领域的反映.
  • 摘要:《易传》主要思想内容是依据荀子学说对《周易》所作的解释,故《易传》为荀子弟子们所辑录、著作、编定,成书于战国末年.本文则通过对《易传》思想内容的分析,确定其思想来源于荀子学说。荀子对道家、阴阳家等的宇宙观作了总结,由此确立了完整的儒家宇宙观。荀子扬弃了道家天道无为思想,确立了天道无为、人道有为的天人观。《易传》中以“神”为哲学范畴是对荀子无神论的依取。“观象”求“道”的思维路径贯穿于《易传》中,是荀子反映论特质的体现。《易传》中的逻辑学内容充分体现“正名”思想。作为荀子思想特质之一的性恶论及其主旨“化性起伪”说贯穿于《易传》中。据此等可证,《易传》为荀子弟子们所述作。
  • 摘要:"观"的行为统摄耳目,贯通主客,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反应."观"不是普通的视觉,而是"谛视".要紧的勘察活动亦称之为"观".作为哲学概念的"观"不是纯粹的名词,而是"动名词". "观"的哲学,其內容包括"观"的依据,"观"的主体,"观"的对象,"观"的方法,"观"的结果,"观"的意义,"观"的等边界.《周易》之中的卦象,既是"观"的系统性的结果,又是"观"的系统性的工具,而《易传》的阐释,则集中体现了"观"的哲学,基于"观"的哲学(思维及行为),天地、鸟兽、自身、外物的特征、属性及相互关系,都可以通过归类象征的"伏羲思维方式"来把握.《易传》所言"大观",是"伏羲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对后世的政教文化影响深远.
  • 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历来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说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就《周易》中的国家治理能力的问题展开论述,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周易》中所提出的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提升的治理能力,都是十分珍贵的政治财富和历史遗产,值得认真加以发探、总结和传承,并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摘要:文章认为有关国学新思维的提出,应是当前“国学热”发展的必然结果,应是反思传统国学的必然结果,应是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这样由表及裹、由裹及根的探讨,是重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有益尝试。它突出了三个创新:思路创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易道说起;结构创新,探讨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运筹观;体系创新,确立所谓“五经四书”,包括《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论语》、《孙子兵法》和《孟子》、《荀子》、《大学》、《中庸》。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而只有文化自觉,才能文化自强,这是追求的终极目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