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
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

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9-22

主办单位: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科院

会议文集: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极其复杂的环节.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也是解决当前公立医院多头管理、运行效率低下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当前公立医院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探索设立医院专门管理机构,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医院理事会的决策职能、院长团队的执行职能、医院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建立群众监督委员会、卫生部门、其他政府部门等多方共同监督的外部治理框架。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法人治理绩效考评机制。
  •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规模人事考试作为人才选拔和人才评价的一种途径所具有的典型代表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包括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社会化人才评价等竞争上岗考试。在此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人事考试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建立健全人事考试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科学人才观的含义,在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以知识和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用在人才的选拔上,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进一步加快人事考试的民主化进程,加强对人事考试的监督,提高人本考试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随着人才学、考试学、管理学、心理测试学等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事考试理论基础更加丰富。人事考试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这些学科相关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日益发展的人事考试实践。
  • 摘要:对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370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社会对民间职业打假行为价值平均认同度的历史变迁态势,并将认同取向理由中所蕴含的信念之争归纳为四个方面:市场秩序维持机制的"公私"之争、民间职业打假行为的义利之争、民间职业打假人在司法层面是否具备消费者身份之争及其购买行为是否受到欺诈之争.研究还发现民间职业打假人所采取的"私下非法定索赔"、"主动舆论造势"和"换面诉讼"等"打假"方式将降低社会对其行为价值的认同度.
  •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分化,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但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社会管理部门难以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导致基层群体性事件多发.新媒体的发展为社会底层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利益博弈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手段.乌坎事件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的一起受到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的群体性事件,新媒体提高了民众的利益聚合与组织动员能力,提高了群体性事件的利益表达效果,但是也会放大社会阴暗面,催生群体性事件,助长极端情绪,加剧群体性事件的烈度,因此建议在新媒体时代应对群体性事件,提高舆情监测技术,建立预警机制,培养领导现场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政府应积极对待、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存在。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坚持在法治框架下解决群体性事件,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本之道,不在于治民,而在于治官。
  •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家庭式流动比重越来越高,对流动人口的城市接纳、社会包容与社会服务管理也日益重要,尤其是流动家庭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H镇为调查点,以该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情况为调查内容,结合该地的教育资源及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策,重点考察了城市接纳流动人口子女的制度衔接,认为解决好随迁子女或城市出生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对于维持流动家庭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其融入城市、服务城市并尽早实现人的现代化等方面都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因此提倡一种在政府职能转型、“以人为本”下的观念转型,也即在社会管理服务上,从“管理下的服务”到“服务式的管理”(也即为了服务的管理/面向服务的管理/本着服务的管理/服务主导的管理)这样一种根本意识的转变。
  • 摘要:本文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农村住户数据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收入不平等.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较严重,且村庄间不平等程度远高于村庄内部;地理禀赋和民族经济惯性是影响村庄间差异的重要因素,而非农收入是村庄内部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固定资产、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和收入来源等因素影响显著,特别是土地和草原等拥有情况.本文认为,推动和发展土地草原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少数民族农牧区减缓收入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 摘要:历史上,北京人工河道、自然河道纵横交错,提供了可观的雨水含蓄及疏导能力.随着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硬覆盖加剧,不同地段排水能力千差万别,人口资源高度集中,洪涝灾害及次生灾害交合碰撞,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给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带来巨大影响.亡羊补牢.必须恢复城市土地的海绵功能,建设环境美化与蓄存雨水兼善的公园,大规模植树造林,走"蓄存与排水并重,抗洪涝与雨水再利用并举,抗洪救灾与美化家园兼顾"的新型治水之路.
  • 摘要:社会冲突伴随着矿区社会变迁的始终,矿区社会政策是我国很多资源型地区,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地区解决社会矛盾所急需采取的行动.目前我国矿区普遍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就业问题严重、矿农矛盾突出、矿区阶层异化和社区建设滞后等系列问题.在基于冲突理论视角下的矿区社会政策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矿区社会公平是矿区社会政策构建的基本理念,矿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矿区社会是矿区社会政策构建的最终目标,矿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矿区社会政策建构的核心和具体形式。建立矿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基础,调动矿区群众的积极性,争取和联合各方力量,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由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受益方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受损方进行补偿,并建立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调处在资源开发补偿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实现资源开发成果共享,矿村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目标。
  • 摘要:改革前的政治运动在改革后的"变身"是一种治理导向的治理运动.在剖析政治运动和治理运动的内部结构和异同之处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从政治运动向治理运动的演变机理,这包括体制之变导致的政治运动的退场,社会之变形成的治理压力的堆积,以及政府之变造成的科层式治理的不足.治理运动作为一种企图将政府力量发挥到极致的机制性安排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对于处于社会转型的中国,治理运动虽然并不完美,但是似乎也不可或缺.
  • 摘要:在社会变迁、家庭结构转型、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老弱者留守村庄的空巢化情况下,面对"未富先老""贫困老龄化",仍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养老的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基于此,通过对赣村老人的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调研,对收集到的资料做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传统与现代制度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三三制"多要素(农技教育、优生优育教育、社会养老意识教育、土地流转经营方式创新、商业大病保险与意外保险等)相结合逐步社会养老的国家责任型的制度性养老新模式.“三三制”农村养老新模式,第一个“三”指该模式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3种制度为主要内容。这是新模式的内容主体,即内容要从低保、新农合、新农保3个层次出发,建立起农村老年人保障的支撑点。第二个“三”指该模式集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于一体。这是新模式的形式主体,即在目前形势下,根据我国农村实际和国情实力,通过家庭、土地、社会3种形式来实现。
  •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化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性任务,社会管理创新受到社会各界日益广泛的重视.社会管理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虚拟社会管理以及现实社会的创新管理都提出了客观要求.本文仅从当前越来越受关注的互联网舆情入手,在总结中国互联网舆情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带给社会管理的挑战,进而建议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设计和安排。技术是手段,理念创新是关键。要继续解放思想,让社会管理变应急处理为前馈控制。微博问政是虚拟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微博问政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水平尚待提升。积极让互联网成为官民互动的议政厅,民主政治的试验场。让广大的网民真正围绕“民生”献计献策,让特殊利益集团代言人的观点曝光,让各方精英的观点争鸣,让草根的需求有自下而上的表达渠道,让政府的工作绩效得到动态监测。
  • 摘要:合理配置城乡生态资源是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城乡生态资源配置低效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单向输出、农村自身环境问题突出、城乡对农村自然资源的侵蚀、城市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缺.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失灵是其深层症结,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化制度取向原则,深化生态资源价值观的市场认识、建立生态资源配置信息网络平台、健全城乡生态补偿机制及发挥政府其他方面主导功能,促进城乡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
  • 摘要:全球化语境中的"社会风险"是后工业社会到来的一个附属物,而当代中国的社会风险有其自身特点,表现为传统社会风险与现代社会风险交织,内生性风险与外源性风险并存,经济、政治、文化、公共风险聚集,区域风险特征差异显著以及风险状况的动态化.于是应当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如社会发展"全面指数"、利益矛盾"冲突指数"、社会保障"漏洞指数"的定期评估与预报.
  • 摘要:本文以宗教信仰的社会性为前提,以宗教信仰中的"关系-实践"为理论框架,对分类体系下的、外部权力影响下的宗教团体秩序的结构及其建构进行了阐述.研究者尝试从非体制教会信仰者的心理层面与群体信仰的制度两个方面阐述他们信仰实践.综合两个层面的论述,研究者认为非体制教会的信仰制度和团体秩序与现存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充满张力,但是并不构成一种彻底的制度和秩序变革的力量.
  • 摘要:近年来,我国爆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科技的"造真"——利用抗生素、激素、食品添加剂甚至违禁药物让食品增产、好看、好吃,造成潜在的、普遍的食品安全风险.政府应该重视这种新型的"造真型"食品安全风险,严厉禁止已经证明有负作用的科技,降低科技在食品业的应用,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发挥,以检测手段防范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防范“造真型”食品安全风险。依法严厉打击造真型食品安全风险的制造者,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这种"造真型"食品安全风险.
  • 摘要:国家发动军事网络战潜力巨大,各国制造了大量先进的网络攻击武器,但它们还没有在实战中充分施展手脚.网络空间中的各类意识形态对抗、黑客战和社会网络战有突出表现,这彰显了非国家行为体在网络战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深远影响也尚未充分显现.在国际法和国际规范层面,大国有关网络战规则的磋商和国际协调正在缓慢推进,而联合国"规约"网络战的功能有提升之势.鉴于网络战的现实与潜在影响,中国学界亟需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学界应加强探索网络空间中的国家政治安全、主权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理论,探究中国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并进行比较分析和对策分析;学界应从比较与规范视角深入研究国际法、国内法和道德规范与各层面网络战的关系;考虑到互联网的多方属性以及网络战的复合特性,学界应加强研究美、俄、英等主要大国是如何建立国家-社会-市场合作机制来发动网络战和应对网络战的;与此同时,学界应深入考察中国是否以及如何在国家主导与引领下,通过国家-社会-市场的合作来建立多层次、分领域的网络危机预防和应急反应体系;探索不同类型网络战的外交与战略意涵,应深入研究网络战的国际合作与国际治理,特别是考察它们与现有国际格局中的结盟体系和冲突治理系统的关系。
  • 摘要: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形成的过程中,城市社会的和谐有效管理,需要充分反映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形成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治理结构。因此,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现实选择。建议政府要实行分权和放权,政府内部的分权,即上一级向下一级的分权和基层政府向派出机构的分权;政府与社会的分权,将由社会解决的问题归还社会,鼓励民众、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公共管理事务,主动承担许多政府做不了的而企业又不愿管的事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同时提高公众参与层次,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的途径。
  • 摘要:本文通过对今年8月发生在沈阳的"卷帘门"事件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个历史事件放在当下的时空中进行事件—过程分析,探索事件背后的社会"隐秘".城市不仅仅是城市化指标的体现,城市是一个现代化的群体,城市是一个社会。社会按照列宁的说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对城市社会的管理则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在法治框架下寻求新的管理模式.在网络时代,社会治理和公共危机的应对都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停止运动式执法,加强政府部门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调整商业业态的结构性,由政府为主转向以“公民社会”为主,城市社会管理需要注入社会的因素,由资源整合转向理念文化整合,城市需要精神,需要文化,要去掉城市发展中的“麦当劳化”因素,城市社会管理力量由单一转向多元,重视奥斯特罗姆提出的政府、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由经济发展转向民生,关注城市居民的利益需求,关注他们的福利和人权的保障,由运动式管理转向法治和文明,注重人性化、常态化、制度化管理,由封闭转向开放式管理,由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公平。
  • 摘要:建立在配置性资源基础之上的"等级式权力"强调权力的压迫性与经济性,凭其运作的解放政治在晚期现代性阶段遭遇"应该如何生活"的难题."能动式权力"强调"生成"的行动者与"生成"的日常生活世界,凭其运作的生活政治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生活转向提供建设性的路径.两者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通过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重视能动式权力,扩大政治的主要议题,政治不能单单以经济为导向,转换政府职能,使公民成为主要的政治行动者,以当下中国问题的深度研究为本,以基于中国立场和视角反思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建构起中国自己的“政治理想图景”。
  • 摘要:制度建设作为预防与惩治腐败的基础和途径,是各个国家在反腐败斗争中总结形成的共同经验.芬兰与新加坡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但历史上却同样经历过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他们同样成为了在政治上最廉洁的几个国家之一.周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有效的制度监督以及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的塑造,是他们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创新制度建设,如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制度同样也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的中国,历来重视反腐的制度建设,对芬兰与新加坡两国的反腐制度建设进行比较研究,建议我国要坚定反腐的信心和决心。完善廉政法规,从严执法。完善公务员的录用、培训制度。全面监督,以防保廉。
  • 摘要:杭州湖滨街道民主促民生的载体"湖滨晴雨工作室"与德外街道"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对各地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意义,基于此建议必须立足民生,完善心态信息收集、疏导的系统性。必须整合现有资源,坚持平台统一性。必须借助权威组织,打造平台权威性。必须依托网程化,坚持平台全覆盖性与充分代表性。组织实施必须严肃性,避免形式化,坚持平台实效性。信息反馈必须及时,监督有力,坚持平台可持续性。
  • 摘要:中国社区福利的建构主要是基于"补缺型公共服务"传统理论、"普惠型公共服务"发展理论和"适度普惠型新公共管理"理论三个主要基础.在建构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如社区福利观念功利化、责任主体模糊化、福利来源过度单一化、福利获得复杂化、福利服务诉求全面化、福利差距扩大化和福利矛盾尖锐化等实践问题,在充分强化政府的道义责任过程中诸如对"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念再做必要的检讨和反思、注重解决社区福利发展中的商业与福利理念的对立问题、着重探究社区福利改进中的福利均衡实现路径、警惕社区福利依赖性文化的再生和防止歧视性福利对社会距离拉大的冲击等是我国进一步完善社区福利机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摘要: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改革开放为界,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而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下的组织,它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订虽然与全国大体一致,具有很多共性之处,但是由于它的特殊性,也会表现出许多不同,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和实践过程中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兵团建立之初,就是一个国营农场,它是以农业为主的国有企业。本文通过对兵团计划和市场经济时期两个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认为对于兵团职工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制度,使他们享受到了国家的全面保障,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几乎是无所不包。他们吃的是“皇粮”,享受着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工资收入上,都是具有优越性的。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兵团实行了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兵团职工要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个人要承担一定缴费责任,并且缴费高低,将决定享受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要想改变这些,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兵团人的感受,改革要循序渐进,并进行一定的思想疏导,使他们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认可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 摘要:基本药物制度自实施以来,各地出现了农民看病就医逆向流动现象,其根源在于农村基本药物存在可获得性和可及性制度障碍.由于基本药物可及性内在包含可获得性,故研究视角聚焦于前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基本药物可及性的理论框架,提高我国农村基本药物可及性,需要在基本药物的目录遴选、基本药物定价机制、基本药物供应体系以及基本药物目录与新农合报销目录有效衔接四个方面进行合理地制度构建,以期真正实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下沉"的目标,有效缓解农民的看病贵、看病难.
  • 摘要:市场承认个人禀赋及个人拥有生产要素的差别,经过市场的初次分配后必然形成收入差距.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构成了不稳定因素,不断挑战个人的心里底线.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必然因素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时也有偶然因素的作用,如个人禀赋、个人选择、机遇与运气及努力程度的差异.当前明确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因此可以考虑从公共政策的整体方面做出全局性制度创新,在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同个人能够共享的同时,通过公共支出政策改善起点公平,通过公共管理政策加强过程公平,通过公共收入政策形成结果公平.
  • 摘要:心理咨询和治疗等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利用不足问题在中国日益凸显,促进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心理健康学识,包括心理疾病病因观和专业心理求助相关污名信念,被认为是影响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研究分析多停留在个人层面,对社会文化层面的分析有所欠缺.本研究引入主体间共识视角,在个人和主体间两个层面上对三种心理健康学识的构成、相互关系及各自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中国13个地区的557名公众和天津市三所高校的55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和主体间心理健康学识既有相关又有显著差异,两种个人心理健康学识都能显著影响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和行为,两种主体间心理健康学识均可超越个人学识而独立影响求助意愿,但不会独立影响求助行为.这些结果有助于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理解心理健康学识的作用,为促进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指导。
  •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建国后由《共同纲领》以及四部正式宪法共同确认的基本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法律体系是对基本规范的结构化和体系化,政治惯例虽然可以遮蔽乃至削弱宪法法律体系的效力,却不能根据合法性原则废弃基本规范及其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法律体系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逻辑起点三阶段划分进一步解释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自建国以来的唯一性和连续性,表达了我国宪法法律体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规范性理由.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法律体系与后三十年法律体系之间连续大于断裂,联系它们的主线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规范,这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法律体系不得不重视的情况,而且只有从法律认识论的视角才能解释我国国家连续合法性命题.
  • 摘要:转型期乡村社会治理备受学界关注.学界分别从乡村选举、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村治理绩效等角度考察这一问题.然而这些考察忽略了一个重要维度:乡村治理主体变迁.笔者认为这一主题是研究乡村治理的关键点.通过研究X村村庄治理精英的嬗变以及林地变动等涉及村庄治理的个案,笔者考察了村庄治理主体的变迁过程,文章认为乡村治理经历一个从多元主体到"富人"主导治村的过程.而林地的变动既是影响乡村治理主体变迁的重要因素,也是村庄治理的重要基础.同时,林地的变动也是一个高度不稳定性的的变量,它既可能促成村庄利益的承包人,也可能导致村庄治理主体的分离.
  • 摘要:政府购买服务是在新时期我国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提出的,研究政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政府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角度考虑,详细分析了保险业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认为政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服务可能面临的障碍主要有理论准备不足、制度供给不足、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基于此,提出应创造政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服务的良好外部环境、强化商业健康保险机构自身专业化建设、加强准入和退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等完善政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我国现阶段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所导致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加剧了利益格局的失衡和部分群体对政治系统的抗拒,诱发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完善村民自治,搭建农民利益表达基础平台,丰富制度资源,规范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发展农民组织,培育农民利益表达的“代言人”,增强农民利益表达意识,提高农民利益表达能力,建立农民利益表达引导机制,促进利益表达渠道畅通,改进基层政府工作,支持农民群众利益表达。
  • 摘要:由于城市入学难、学籍管理政策以及产业转移等背景因素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由城返乡就学现象将持续、长期存在.根据对中部三省的抽样调查,返乡就学农民工子女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学业适应问题,尤其是对课程和教法的不适应.但返乡就学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它赋予不少农民工子女一种亲切感,并不再被标签化,从而增强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这又是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为此,一方面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课程衔接,开展差别化辅导;另一方面,注重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社会心理特征中的积极面.
  • 摘要:随着社会建设问题被提上政策议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充斥在三大社会治理主体内部的关系约束及互动需求成为制约社会建设的制度要素.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可以窥见在中国社会建设中三大社会治理主体的社会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的建设存在着内隐与缺陷,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软肋.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需要通过治理主体彼此的关系构建以及信任产生来维持一种协同上进的社会建设状态,有效将组织周围及内部的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一种内外的合力,从而最大的限度的保障个体以及组织民生的实现,并将组织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生产力,从而极大的促进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议促进教科文体联合供给,扩展社会保障主体,提高群体参与意识,增加社会事业供给,提高总体功能效率,打造区域互补联盟,优化城乡社会结构,丰富多元社会服务,引导政府合理归位,推进社会组织发展,构建平衡三体模型。
  • 摘要:消费维权运动作为一般性的公民社会运动,近年来在中国城市中进行的非常活跃,消费公民权也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要素.本文以消费公民权为分析框架,通过对2009年以来轰动全球的"丰田召回事件"的剖析,探讨了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跨国公司侵犯的情形,以及国家与消费者组织在消费维权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遭遇的尴尬.文章认为,消费者自主性的提升和消费者力量的增强是一个有待重新检视的命题,消费者维权过分依赖于国家的出场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自主性中的"不自主".消费公民权的伸张困境需要审慎思考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扩张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崛起、现代国家的权力之间的关系.
  • 摘要:上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曾宣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业已从生产时代进入消费时代,并将这种社会状况的转变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变革.这种时代特征的转变以资本主义生产危机为契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发生的革命性转变为前提.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包括生产制度、组织原则、积累方式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转变.这一系列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首先便是促进了消费活动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促使大众消费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社会状态——消费社会得以产生.
  • 摘要:目前我国垄断国企的企业形态主要是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缺乏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因此在现有体制下构建一个可行的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至关重要.垄断国企的深化改革,需要开放市场、引入竞争,还须选择一个合理的产权结构,以及适合垄断国企的市场约束——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内部控制机制.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过热现象属于补偿性消费,然后分析补偿性消费将会经历的周期,最后论证了补偿性消费之后价值回归的必然性.当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和安全感得到增强后,人们便会把对物质的尽情追捧转移到精神追求上来,因此社会曾经存在并继续存在的拜金现象也是一个历史必经的过程,社会必然会经历这样的阵痛——迷茫——修复——健康的过程。社会才会稳步发展下去,这是理性社会的必然理性选择。即不抛弃否定社会主义物质发展的功绩,更不能盲目革除社会在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整合后深入骨髓地呈现在眼前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尊重理性,并能以温和宽容的人性逻辑来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价值观体系。
  • 摘要:应急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应急管理体系是属地化管理模式,当面临跨地域特大灾害事故时,则由中央政府统一指挥协调.本文针对目前灾害发生区域以及跨区域应急联动发展趋势,以重庆应急管理为视角,提出建立应急管理"大区制"构想,夯实建立应急管理“大区制”的物质基础,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应急物资调配管理,强化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加快建成“西三角”应急物资产业园,加快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构建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力图实现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
  • 摘要:国家无神论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宗教界公益参与优化,是个敏感而现实的宗教实践.发挥党的宗教统战职责,服务和协调宗教的公益参与,实现宗教统战目标的公益化转型,是创新统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议完善宗教统战体制的顶层制度设计,设立和完善宗教统战的协商平台,创新宗教统战的服务宣传方式,建立健全宗教统战的服务监督机制。
  • 摘要:与国内一些地方都市报相比,作为发行量最大的党报,《人民日报》在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的构建中,明显减少了以往的俯视或者歧视的二元态度,更多的开始体现一种可贵的人性关怀.但通过对其30年以来相关报道的完整分析,可以看到,《人民日报》对农民工的形象建构尚存在对其进行"标签化"、"配角化"、"他者化"的弊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体的农民工报道改进方向.建议增强社会责任,发挥媒体功能,建立日常报道机制,报道中应尽量做到以农民工为本,为农民工提供实用信息,深入农民工群体作报道,纠正农民工媒体形象偏差。
  • 摘要: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发展,但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使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面临挑战.本文尝试跳出收入-消费的理论框架,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通过壮大中产阶层来增强城市化对于消费的驱动作用,这样既能够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证分析发现,中产阶层购买力最强、消费欲望最强烈,是扩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边缘中产阶层,拥有一些经济或文化资源的群体,也显示了相当程度的消费欲望和需求,尤其体现在购房和休闲服务消费上,因此也是内需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建议政策设置应着眼增强中产阶层的支付能力和社会保障、增加边缘中产阶层的生活机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