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38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齐鲁学刊、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古文经学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开国、瞿安全、葛志毅等。

古文经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0 占比:61.2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238 占比:38.39%

总计:620篇

古文经学—发文趋势图

古文经学

-研究学者

  • 黄开国
  • 瞿安全
  • 葛志毅
  • 董治安
  • 陈奇
  • 李可亭
  • 李建国
  • 王兴国
  • 章权才
  • 陆振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勇
    • 摘要: 基于历史逻辑和圣王信仰,古文经学家将《周礼》《左传》视作礼乐秩序、礼乐制度的构想与实证,如此,对诗、乐、舞所做的典章制度设计也就具有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典范性。其核心思想是,完美的政治必得依据礼乐治国的理念,通过人性和人情的力量,通过由礼统摄而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化,造就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为此,需要在国家官制体系中设置职官,通过乐教和诗教,实现礼乐生活的制度建构。
    • 金小方
    • 摘要: 皮锡瑞是清末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均有深入研究。其易学研究特点有三,一为立足于今文经学,二为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三为兼综古今、汉宋。分析皮锡瑞易学研究的特点,有利于理解皮氏经学的特色,判明清末今文经学的走向。
    • 齐义虎
    • 摘要: 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者以《王制》为经典依据,推崇孔子,主张改制立法,是早期的经学;后者以《周礼》为经典依据,推崇周公,主张复古从周,是后世的史学.史学重在记录历史,保存国故,面向过去;经学则要指导现实,经世致用,面向未来.故周公之制已属于旧制度的陈迹,孔子之制则是正当其时之新法.本文通过文献断代的上推证明,《王制》在时代上更加靠近孔子,它很有可能是一部直接来自孔子的改制法典,而不仅仅是一部汉代儒生记录先王之事的历史文献.
    • 黄桢
    • 摘要: 对官制的记叙、考释,是古代中国一项活跃的学术活动,其兴起的背景和过程亟待阐明.儒学的演进,尤其是古文经学的崛起,激发了东汉中后期学者对当代制度的关注.鉴于“汉典寝而不著”的状况,他们提出模仿《周礼》记述汉代官制的构想.受此启迪的胡广在识字教材《小学汉官篇》的基础上,就百官的起源、沿革、职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疏释,撰成首部官制研究专著——《汉官解诂》.因学术上的开创性以及胡广的政治地位,这部著作引起知识界的剧烈反响:同类作品集中出现,胡氏的视野、方法也被遵奉与拓展.在政治生活中,官制撰述充当着日常行政、制度建设的参考和指导,这一经世价值是官制之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朱汉民
    • 摘要: 毛泽东诠释的“实事求是”,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其背后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国思想传统基础。“实事求是”最早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是汉代古文经学一派的治学方法,意为学者应该从真实的历史文献探讨客观的历史事实,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从社会生活的“实事”探寻实理的哲学意义。
    • 邢鹏飞
    • 摘要: 一座青山起衡岳,蜿蜒北上。青山绿水间,巍巍然矗立着一座千年学府,它就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讲堂的檐前,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有"实事求是"四个苍劲大字。这几个字背后蕴含着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实事求是"是本土词汇"实事求是"一词是中国古代的本土词汇。这句古话脱胎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古文经学一派,是其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
    • 马明宗
    • 摘要: 东汉时期的碑刻文献中出现一些西汉已不行用的古文字形,在《汉书》和汉魏古文经学家的经典注疏中也保存有大量古文字形,碑刻文献与传世文献中的古文字形多能相互印证,这其实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古学复兴的时代潮流.古文经学兴盛之后,学术界好古风气的盛行和古文字学的发展,引起了时人对古文字的复兴和使用.此外,治学方法也有变革:从尊信家学师法到考证古代学术,从理论阐释到考证训诂.今学和古学的区别是两汉学术的分野,这场文字复古所造就的以古为正、好古考古的学术思维也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 吴根友; 黄燕强
    • 摘要: 经书与子书,经学与子学之间的关系,既是中国传统图书目录学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学问—知识谱系所要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图书目录学所遵循的图书分类逻辑,并非基于现代知识分类逻辑而展开,而是遵循"以治道为中心"的传统学问—知识的价值排序,如从价值的大小、高低的逻辑展开。因此,《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六艺略和诸子略的典籍分类,与所蕴含的经子关系思想,既是东汉初年古文经学开始兴盛时的一种典籍分类逻辑,也体现了该时代"尊经抑子"的"学问—知识"价值取向。这一"学问—知识"谱系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对于后来各代的图书分类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景海峰
    • 摘要: 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儒家经学中的大问题,也是自两汉之后儒学发展史上时有起伏的一条主线.因为晚清经学革命的深刻影响,在现代学术话语中,今古文的分际已为人们所熟知,尤以对汉代和清中叶后的学术史叙述为显著.但今古文之别,不简单是文字方面的差异,也不完全是经籍出处和时代先后的问题,而是凝聚了经典形成及其解释过程之中的一系列话题,尤其关涉到对于经典的理解和解经学的方法论问题.如果说两汉经学因为秦火之后拾掇旧篇的缘故,又恰逢大一统政治格局确立之需,今古文的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辨析的范围,那么晚清经学的变化,今文一派之崛起,更是预示了社会大变革的到来.除了历史叙事的背景之外,今古文之争对于经典文本本身的理解和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