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义理

义理

义理的相关文献在1938年到2022年内共计9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93篇;相关期刊43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法音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等;义理的相关文献由134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志刚、俞凯、朱苏等。

义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0 占比:68.7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293 占比:31.01%

总计:945篇

义理—发文趋势图

义理

-研究学者

  • 陈志刚
  • 俞凯
  • 朱苏
  • 胡国平
  • 刘权
  • 王智国
  • 常娜
  • 胡加学
  • 赵克
  • 赵子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万雷
    • 摘要: 陈法于清乾隆年间主持贵州省贵山书院十余年,积极将其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地方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影响着贵州文教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与民间的推崇。陈法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明义理”的教育目标设定、以“圣贤之书”为核心的教育内容,重视立志高远、不断省察、学以致用、重视读书等教育方法的运用。深入探究陈法的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贵州教育发展历程的认识,也可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 金小方
    • 摘要: 皮锡瑞是清末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均有深入研究。其易学研究特点有三,一为立足于今文经学,二为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三为兼综古今、汉宋。分析皮锡瑞易学研究的特点,有利于理解皮氏经学的特色,判明清末今文经学的走向。
    • 郝振宁
    • 摘要: 一、引言隋唐以来,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社会也愈发稳定。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一方面,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逐渐显现,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遭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另一方面,社会重文之风大盛。重文而轻质的风气盛行,导致文人们过于注重文章辞藻的华丽,从而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义理与内涵,使得文章多流于表面而失其核心义理
    • 张亚东
    • 摘要: 历代《左传》学者借《左传》所诠释之义理,不同于《左传》自身之原初义理,因此有必要回溯到对《左传》原初义理之探究。这一工作应从三方面着力:其一,明确《左传》是以传事的方式传义,传事与传义不可分割;其二,彻底破除门户之见和学派之争,与《公羊传》《穀梁传》进行客观比较研究,以呈现《左传》独有的哲学思考与诠释方式;其三,对历代《左传》学之层累阐释过程进行解剖,尤其应在《左传》原初义、杜预义、孔颖达义之间做出区分。
    • 刘周霏
    • 摘要: 朝鲜王朝后期,朱子学僵化,代表儒教崭新学风的实学出现,至丁若镛得以集大成。丁若镛的实学思想在解经中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得以体现,一则对经典原文本身的求证,二则对于经典注解的求证。不同于纯粹的字词考辨之学,丁若镛重视字词训诂的最终要旨仍归于义理,即阐发孔子的孝弟忠恕之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丁若镛的经学折中于汉宋,肯定朱熹以训诂通达义理的释经观念,同时,他也借着对朱熹理学观念的驳斥,建立起自己的实学义理主张。
    • 次珠拉姆
    • 摘要: 以《正理滴论》为代表的译自藏文的西夏文因明文献对梳理藏传因明传播史与义理进程研究意义重大。四件西夏文《正理滴论》残卷相对应的内容有不及藏文原文甚至错误之处,也因使用精简化与标准化术语而超越原文,从而使《正理滴论》的不可得因11分法、因三相定义中添加“唯”字、确立二支论式等理论建树发生了微妙变化,其中,西夏文“实有法”的外延最具代表性。
    • 沈旭
    • 摘要: 学界对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校字部分的研究尚不充分,然刘氏之校始从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后自成一家且产生较大影响,是勾连《文心雕龙》校勘史发展脉络的重要角色之一。从宏观上看,其校在个人文化理想的指引下,形成了独特的校勘样式:摒弃传统考据的理路,径自走向心灵的体悟和义理的彰明。这既是对传统校雠范式的突破,也为后来《文心》译注的新变拉开序幕,在“龙学”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节点。就微观而言,刘氏在前后相应、内外相参的整体视野下,将传统校勘理念内嵌于其大胆的推论中,形成一种义理的自洽,进而为校字之“真”提供保障。通过研究,我们既能看到刘校之优缺点,亦可见其以古典文学理论阐释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爱国情怀。
    • 陈海波
    • 摘要: 乾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总纲,而《乾·九三》爻为乾卦之关键。但是,乾卦九三爻辞之断句和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堪称易学之一大难点和热点。文章从文字、音韵、训诂、词汇、修辞和义理等方面探赜索隐,把《周易·乾·九三》断句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为“君子日夜虔敬,像磨砺一般(勤勉恳切),则无灾咎。”乾、惕为心理动词,有平行的语义语法分布,表虔、敬义;厉为磨砺、勤勉恳切义。爻辞使用了互文、省略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周易·乾·九三》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了乾卦、《周易》、早期金文文献,以及以诚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就印证了“九三爻为乾卦之关键,乾卦为《易经》之总纲,《易经》为中华之元典”的观点,解释了中华民族“温良勇毅、庄敬自强”民族精神的文化原因,凸显了乾卦九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
    • 欧阳一锋
    • 摘要: 方玉润是晚清颇有成就的诗人与学者,其《诗经原始》一书,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解读,但又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诗教观,与其《星烈日记汇要》合观,可见方氏诗学思想。方氏认为诗情充塞天地之间,义理根源于外物对作者之感发,也离不开作者内心之情志,主张“诗言志”,论诗重义理、重气节,但能辩证看待诗品与人品之关系,在众多诗歌风格中,又从义理的角度出发,推崇雄健诗风,欲以昂扬之气矫性灵之流弊。
    • 宋德刚
    • 摘要: 目前学界对《老子》的“自然”研究得非常细致和丰富,但是有一些基本问题仍需要辨析。首先,有学者将“自然”之“自”解释为“始”,“自然”是“始然”。而在先秦时期很难说“自”有“始”义。“自然”之“自”不应理解为“始”,而应理解为“自己”。其次,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自然”解释为“自己如此”。更严谨地说,“自然”应指具有正面价值性的“自己如此”,而非一切存在状态。但是这种正面价值性不应从“然”之“许”义入手,而应返回文本、语境之中。最后,针对五例“自然”的指向对象,有学者认为其指向万物、百姓,有学者则认为指向对象是多元的。“自然”应当指向万物、百姓、天地、圣人、道、德,并可进行一定的分类。其中,“万物—百姓之自然”与“天地—圣人之自然”共同表征现象世界中的存在者之“自然”,“道—德之自然”表征形上世界与现象世界的本质性关联,“人与世界之自然”表征世界的整体性存在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安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