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法音、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等;玄奘法师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木、赵朴初、丁和等。
玄奘法师
-研究学者
- 张建木
- 赵朴初
- 丁和
- 桑吉扎西
- Geng honghui
- Ven.Da En
- 丁英彤
- 亚伯
- 何延海
- 何晓东
- 何艳珊12
- 佛乐之路
- 冯其庸
- 刘石磊
- 刘钊1
- 刘锴
- 劉富國
- 勤思
- 区佩仪1
- 南方朔
- 吕启祥
- 吴亨根
- 周立军
- 士心
- 天风
- 姚培生
- 宋道发
- 宏度
- 寂肇
- 岳帅
- 岳钰
- 巫白慧
- 张敏
- 张斌
- 张新玲
- 张润斌
- 张瀚允
- 张跃生
- 张迎春
- 徐仁河
- 成雨桐1
- 敖萌
- 文裁缝
- 方德佺
- 无1
- 易厚宏
- 曾立平
- 朱逸宁
- 李亮飞
- 李华山
-
-
李建伟
-
-
摘要:
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它描写的是唐僧带领徒弟孙悟空等三人,破除重重艰难险阻,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朝著名高僧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629),他远游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用了17年带回佛教经律论共657部。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求取佛经,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文章,并命人刻成碑文,此碑是弘福寺沙门怀仁历时20余年集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字而成的碑。
-
-
邢鹏
-
-
摘要:
众所周知,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朝的玄奘法师。然而,作者在撰写小说内容之前不仅对佛教《金刚经》《心经》等常见的重要佛典有所接触和了解,也对世俗化了的佛教超度仪轨、民间丧葬习俗、以及明代社会的现实都有所认知,并将其不露痕迹地融入作品之中。本文按小说中唐僧的生平故事为序,试述如下。一、金蝉子小说借五庄观镇元大仙之口说出唐僧的前世是"金蝉子",其身份乃是佛的"第二个徒弟"。
-
-
王立刚
-
-
摘要:
《西游记》中的唐僧有历史人物原型,一般称为玄奘(zàng)法师。玄奘法师曾徒步几万里到印度学习。玄奘法师生活在唐代初年,那时候,中国的佛教思想十分流行,不同的人都从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解释佛经的思想,不顾每个基本概念的定义,比如大家在讨论问题时,对于到底什么是善良的看法都不一样,却随意进行讨论,很多问题就会越讨论越乱。为了把佛教中各个概念的来源摸清楚,玄奘法师决定到遥远的佛教起源地去探寻。
-
-
王清晨;
邓洪波(指导)
-
-
摘要:
盛夏的窗外,蝉声一片。翻开《西游记》,又是一难。先是师徒误喝女儿国河水,被告知竟会产子,一时天昏地暗,不知所措;再是,唐玄奘受女儿国国王倾心,国王欲以王位相许,与其双宿双飞,盛情难却之下,玄奘法师内心些许荡漾,却也只是微风拂过,空留涟漪;后面还有琵琶精的奸诈令师徒四人精力疲顿。
-
-
-
-
摘要: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刻成碑文,唐咸亨3年(672)12月建。《金石萃编》载:"碑高9尺4寸6分,宽4尺2寸4分;文共30行",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现藏西安碑林。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
-
-
-
-
温楷
-
-
摘要:
北魏年间,宋云和惠生受当时掌政的胡太后所托,前往西域求取佛经。二人于天竺得大乘经文一百七十部,携回中土。比起著名的唐朝玄奘法师,他们取经归来要早了一百多年,然而,两人的名气却远不及玄奘。1宋云与惠生启程前往天竺求佛典是北魏神龟元年十一月冬的事,归来是正光三年二月,往返走了三年多的时间。
-
-
陈霞飞
-
-
摘要:
有芒果的季节,日子总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剥去一层薄薄的果皮,那芳香漫溢、细嫩多汁、酸甜绝佳的橙黄色果肉滑入口之时,芒果控的幸福指数瞬间爆棚据记载,芒果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由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引入我国,让“庵波罗果,见珍于世”。
-
-
张敏
-
-
摘要:
本文在玄奘法师与唐朝皇室关系的基础上,对佛教中国化展开深入探究。佛教领袖一般在佛教徒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在社会上普遍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佛教领袖在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一定的桥梁、纽带作用。
-
-
Geng honghui;
耿宏慧
- 《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佛教从印度传入汉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文化思维模式及其风俗的影响,汉文化特点语句短小,文字精炼,一句乃至一字当中所包含的意蕴相当丰富,文字及所指向常常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导致确切义的模糊.而梵文和巴厘文原典,其逻辑思维慎密,其文义确定而非模糊,与汉地思维习惯有较大差异.很多人不习惯于玄奘法师所翻译经典,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两种思维模式跟语言结构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自唐以后由玄奘法师传入汉地的唯识学,比较客观地保存了古印度瑜伽行派体系的特色.本文通过对玄奘法师所译《摄大乘论·所知依分》当中的十个段落,对"阿赖耶识与种子的关系;关于熏习的理解;关于等无间缘;关于因果同时、灭不待因;关于灭尽定;关于结生相续中意识所缘不可得;关于名言;关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等八个问题及其概念,试图从一种更接近经典原义的角度进行辨析与探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