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行书

行书

行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1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0篇、专利文献71篇;相关期刊416种,包括老年教育(书画艺术)、收藏.拍卖、收藏等; 行书的相关文献由905位作者贡献,包括沈维进、何晓东、胡耀超等。

行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0 占比:93.83%

专利文献>

论文:71 占比:6.17%

总计:1151篇

行书—发文趋势图

行书

-研究学者

  • 沈维进
  • 何晓东
  • 胡耀超
  • 郑家禾
  • 方爱龙
  • 沈红叶
  • 申玲
  • 杜萌若
  • 秦海军
  • 胡西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海轩
    • 摘要: 苏轼不仅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同样是中华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艺术家。在书法上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各名书家之长,并将名家的技法、艺术风格融会贯通,最终自成一家。
    • 苏姝元
    • 摘要: 我们熟知的"楷书四大家"中有三位生于繁荣的唐代,最后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是元代书家赵孟頫,他的楷书不同于其他三位唐代楷书大家,其楷书中带有一定的行书意味,庄重中又显得灵动飘逸。今天我们的集字练习就来自于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三门记》,其中有一句是"与天下为公,初无侧颇,无充塞然"。
    • 张伯驹
    • 摘要: 中国书法是一方面向实用发展,一方面向艺术发展的。例如秦代为施于徒隶而由篆变隶,汉代为通于奏章而由隶变草,这都是在实用上的发展,而在书法的技巧方面也同时向艺术发展。到了晋代,在艺术上草书已脱离了由隶变草的桥梁时代,并且在实用上发展到行书.
    • 邢剑良
    • 摘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篆书舒展遒劲,理性克制;隶书化繁为简,古拙质朴;楷书方正平直,规矩严谨;草书纵任奔逸,洒脱无拘;行书中和草楷,稳健活泼。写字如做人,笔墨运转之间,折射出个人的气质秉性与精神追求;人生似书法,有人专注一体,有人数体兼擅,有人先后有变。如此种种,闪耀着中国人的智慧光芒,蕴含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 王海轩
    • 摘要: 颜真卿的名字,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符号。"颜体"楷书,其字体端庄,饱满大气,在当代被选入大中小学学生习字字帖。颜真卿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殊不知体现颜真卿书法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却是他50岁时所书的一篇文稿,这篇《祭侄文稿》的初稿被美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 温碧琳
    • 摘要: 展坤,酷好翰墨多年,擅长楷书、行书、隶书。现为中国石油集团书法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自学书以来,展坤以帖为师、与古为徒,体悟颇深:学书贵勤、学书擅思、学贵得法。他从点画用笔中找寻古今一脉相承之规律,日积月累做到行笔自然、气息连贯、笔势通畅,势成方圆而下笔合乎自然。
    • 王强
    • 摘要: 本文就启功“行书宜当楷书写”之论,分析其字体学的学理依据,论述这一理论在书法教育层面的学术价值。字体学意义上的行书,即隶体之正、草两途合成的所谓“新隶体”,亦即早期楷书。后来的行书是楷书之快写的形态,是书法或书写意义上的行书,与字体学意义上的早期行书有相通之处。行书——以及上推到早期行书——都是对应正书来说的,只不过后来的行书与早期行书的“对应”性质不同。早期行书的“对应”是靠近正书而有新变,目标是蜕变成一种新的正书(楷书)。后来的行书之“对应”是简化正书而动起来。无论是“前行书”还是“后行书”,都是以正书为坐标的,只是早期行书的标尺是以隶为正,后来的行书是以楷为正。所谓“正”是基本的架构,是共性的,是一切正式书写的规定,也是可以灵活、简便、快速书写的外在与内在之依据。启功“行书宜当楷书写”之论,既关乎行书和楷书在字体学层面的问题,也关乎写字(书法)和教书法、学书法的原则问题。
    • 积雪草
    • 摘要: 过春节贴“福”字的习俗,是从南宋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年根底下,去集市上闲逛,到处都是红彤彤的“福”字和对联,把眼睛都晃得花了。那些大红的“福”,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圆的、方的、镂空的、描金的,应有尽有。从行书、草书,到隶书、楷书,再到小篆,各种字体大显神通。这些“福”字,表达了芸芸众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 王宙辰
    • 摘要: 东汉光和(178-184)年间的一天,一个儒生提起了笔,作为儒者的责任感提醒他,该写点什么东西,一扫那群宦官外戚所带来的乌烟瘴气。自己的批判必须要有的放矢,于是他把目标具象化为--草书。这篇文章,名叫《非草书》;而写就它的人,乃是东汉末期被称为“陇上三大家”之一的赵壹。
    • 宋民
    • 摘要: 八大山人行书的笔画简约、古厚、圆畅、遒韧,结字奇荡、峻扬、疏阔、纵展,章法参差、欹侧、腾越、多重,表现出散率、幽远、拙朴、浑浩、闲适、空明、高旷、超拔等意味、情趣、气度,既彰显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又具备了行书书体的艺术典范性,充分体现了行书的笔画技法、结字规律、偏旁形式和章法特性,艺术意蕴丰厚,审美格调高超。八大山人行书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艺术地位,在当代书法教学和审美教育中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