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米芾

米芾

米芾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7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80种,包括紫禁城、书画世界、中国书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等;米芾的相关文献由939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家禾、周兴禄、杨豪良等。

米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6 占比:99.9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9%

总计:1167篇

米芾—发文趋势图

米芾

-研究学者

  • 郑家禾
  • 周兴禄
  • 杨豪良
  • 王青笠
  • 郑凛
  • 骆恒光
  • 马军
  • 曹宝麟
  • 吴勇
  • 杨春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朱音哲
    • 摘要: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它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形式不断演变与完善,如今已经以一种成熟、健全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北宋时期,大量书法艺术家涌现,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米芾便是北宋优秀书法家的代表,他与黄庭坚、苏轼、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由此可以看出米芾在书法领域的地位。米芾的书法作品流露着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同时也体现着其对于“趣”、天然等美学思想的追求。因此以此为核心展开研究,介绍米芾的生平及其书法创作背景,探讨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影响。
    • 潘金召
    • 摘要: 米芾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虽然其论书题跋未能如苏、黄一般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在《海岳名言》中足可窥探米芾的真知灼见。他颇具情性,刁钻、古怪的性格使得他金句频出。“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作为他的经典名言,宣扬了宋人“意在笔先”的主张。通过近期对《海岳名言》的学习,我对米芾的学书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 饶蔚姝; 何士扬
    • 摘要: 该文以米芾的装潢理念为切入点,通过了解他对材料、格式的选择和推陈出新的实践手法,结合其诗文、书画的艺术表达,分析米芾作为张彦远理想中的全能型鉴藏家,在参与装潢时的审美主张。
    • 雷文宇
    • 摘要: 《苕溪诗帖》是墨迹本,米芾丰富多样的用笔在此帖中一览无余,因而此帖适合同学们初学行书时作为范本.在临摹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落笔与行笔方向的巧妙变化,以及收笔的多样形态,充分体会米芾用笔"八面出锋"的特点.我们就以《茗溪诗帖》中的擦画为例,选取范字进行分析,在临摹中感受米字书法的姿态之美。
    • 胡焰智
    • 摘要: “颍上本”是明代发现的一种《兰亭序》石刻本,清人极为推重。该帖主要细节特征同于《游相兰亭》“甲之五本”,后者为米芾藏“杜氏刻本”南宋御府翻刻,“颍上本”也应为“杜氏刻本”的衍生本。比较“颍上本”与“甲之五本”字迹间距位置调整情况、残损字迹、书写特征,可以推定“颍上本”应为米芾父子以“杜氏刻本”为底本摹刻的“三米本”的翻刻本。
    • 李志丹
    • 摘要: 苏轼与米芾的交往是北宋士人之间文化交往的一个缩影。《紫金研帖》是米芾存世的行书代表作品之一,内容涉及苏轼晚年与米芾的一段交往。通过对《紫金研贴》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考证,推导出米芾失而复得紫金砚的过程。对米芾《苏东坡挽诗五首》的诠释,呈现了苏、米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对苏、米交往历史的梳理,反映了苏轼在诗文翰墨方面对米芾的重要影响。
    • 杨豪良
    • 摘要: 米芾书法在襄阳城市景观中能够凝聚和展示独特的文化魅力,将米芾行书作为襄阳城市书法景观的取材首选,是因为米芾书法中行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深远,且符合城市书法景观制作之需。米芾书法不仅能够丰富和体现襄阳城市书法景观文化含量,还能满足襄阳城市文化特色之需。米芾书法在襄阳城市景观中运用的基本思路有四方面:凡有景观处,当见孟米书;修葺米公祠并免费开放;修建孟米文化公园;做好宣传推广。
    • 王海轩
    • 摘要: 《蜀素帖》是米芾在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书成的绢本行书墨迹,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71行658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其镇馆之宝之一。米芾(1051一1107年),字元章,初名黻,号襄阳漫士、海岳山人等,为我国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礼部郎官旧称南宫舍人,遂称“米南宫”,为书法“宋四家”之一。
    • 赵盛基
    • 摘要: 米芾在私塾里学了三年书法也不见长进。一天,这里来了个进京赶考的秀才,米芾听说他书法写得很好,就拿着自己的习作跑去请教。秀才看了米芾的字,想了想说:“你可以跟我学习书法,但必须用我提供的纸写。我的纸很贵,5两银子一张。”米芾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首饰当了5两银子,买了一张秀才的纸。秀才对米芾说:“三天之后我来检查作业。”
    • 沈南欣
    • 摘要: 自有米芾,后辈学习行书者便难以绕过这座高山。近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习书者无不希冀通过对米芾传世书迹的临习和研究探求米书奥秘,把握其书写规律,从而尽快接近米书的艺术高度。因此,米书特点和临习方法几乎已经被前人挖掘殆尽。但米芾终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巍巍丰碑,他那随机迸发出的艺术智慧光照千古,永无止境。笔者在数年的研习中偶得米书几点未见前人著述的特别之处,在此不揣谫陋斗胆称之“幽赜新探”,奉请各位方家批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