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880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6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371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第二届东方山药师信仰高峰论坛等;赵孟頫的相关文献由73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晓俊、王连起、刘竞飞等。

赵孟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6 占比:99.5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45%

总计:880篇

赵孟頫—发文趋势图

赵孟頫

-研究学者

  • 许晓俊
  • 王连起
  • 刘竞飞
  • 杨昇
  • 邓淑兰
  • 吕友者
  • 程渤
  • 肖燕翼
  • 薛永年
  • 赵孟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贾胜岳
    • 摘要: 《印史·序》是现存最能体现赵孟頫印学思想的著作。笔者以《印史·序》为核心进行了梳理,其中的复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古雅质朴的秦汉印章,确立了印以汉为宗的审美观;二是选择以小篆文字入印,从而逐渐形成圆朱文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这两个方面的印学主张,对扭转元代初期唐宋影响下的九叠篆印风,改变衰微的印坛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赵孟頫“复古”印学观的提出,也确立了元代文人印的整体风格走向,特别是其所创圆朱文印对明清两代圆朱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苏姝元
    • 摘要: 我们熟知的"楷书四大家"中有三位生于繁荣的唐代,最后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是元代书家赵孟頫,他的楷书不同于其他三位唐代楷书大家,其楷书中带有一定的行书意味,庄重中又显得灵动飘逸。今天我们的集字练习就来自于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三门记》,其中有一句是"与天下为公,初无侧颇,无充塞然"。
    • 白秋文
    •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对书法是非常重视的,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名家不胜枚举。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教育部把学校开设书法课郑重提上了议事日程,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课程中要开展书法教学,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 包洪鹏
    • 摘要: 自唐宋以来,游览崂山的文人络绎不绝,在民间传说、崂山诗歌和崂山石刻中均有赵孟頫游览崂山的记载。通过对历代《松雪斋集》、崂山石刻和《崂山志》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分析,对赵孟頫来崂山时间、《咏崂顶》诗歌、《道德经》石刻等方面进行考证,得知赵孟頫未曾到达崂山。尽管如此,赵孟頫在民间传说中却是崂山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 郭钱
    • 摘要: “以人论书”一直被视为历代书法品评的标准,遂而产生“人品”即“书品”的观念。然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书艺的提高,这一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书法艺术的审美观照。傅山(1607—1684)作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其书学思想被众多学者加以研究,然终逃不开“人品”二字,并将青主批评赵氏(1254—1322)书法全赖于其“贰臣”身份,学习颜真卿(709—784)书法也仅仅是因为其忠孝传家的人品,本文对此提出疑义,并进行相关内容阐述。
    • 赵娉婷
    • 摘要: 为了探索赵孟頫小行书书风的演变,简要回顾了赵孟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成长过程,并通过重点分析和欣赏赵孟頫小行书代表作《兰亭十三跋》的书法艺术特点,同时综合比较赵孟頫早期的小行书作品,在对比中总结演变的特点。赵孟頫小行书作品演变的过程中,用笔的方与圆、中锋与侧锋的使用、藏锋与露锋的处理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结体由古朴宽博变得更加舒展颀长,章法也更加流动自然。赵孟頫的小行书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书法史上有着独树一帜的风采,是人们学习赵孟頫书风可取法的范本。
    • 唐如月
    • 摘要: 元代是中国山水绘画流变的关键时期,一些史学家认为这是绘画新阶段的开始,文章从史学家的中国绘画史分期的观点出发,研究作为这个时期肇始的元代的绘画。赵孟頫作宋末元初一位长于诗书画印的“全才”,优越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奠定其领袖的地位为后来绘画领域发展理清了方向。文章通过探讨赵孟頫的实践同高居翰的理论之间的合理性来指明赵氏的复古山水画创作的积极意义。
    • 王海轩
    • 摘要: 颜真卿的名字,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符号。"颜体"楷书,其字体端庄,饱满大气,在当代被选入大中小学学生习字字帖。颜真卿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殊不知体现颜真卿书法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却是他50岁时所书的一篇文稿,这篇《祭侄文稿》的初稿被美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 段莹
    • 摘要: 在清初“四王”临古、仿古的创作中,对赵孟頫画作的临仿是一个重要内容。“四王”对赵孟頫的接受,体现在创作实践和艺术理念两个层面,他们在汲取赵孟頫绘画艺术的基础上,以仿意、参合等方式兼取其他名家特色,并将自身风格融入创作之中。同时,“四王”在接受董其昌“三赵”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矫正了董其昌持论的偏颇,重新肯定了赵孟頫的成就。
    • 王坤鹏
    • 摘要: 究竟是谁,在时隔近千年之后的元朝,竟然成为了王羲之的铁杆粉丝和《兰亭序》的爱好者?他就是号称"松雪道人"的赵孟頫。这位元朝的艺术大家,从实践到理论,都以复古为宗旨。所谓的"古"指的就是魏晋书风,他对王義之的书法格外推重,原因是赵孟頫认为王義之的书法能够"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