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篆书

篆书

篆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961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0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376种,包括老年教育(书画艺术)、紫禁城、收藏等; 篆书的相关文献由78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茂贵、钟镝、薛元明等。

篆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0 占比:99.90%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10%

总计:961篇

篆书—发文趋势图

篆书

-研究学者

  • 孙茂贵
  • 钟镝
  • 薛元明
  • 谭定良
  • 杨建虎
  • 沈维进
  • 王厚宇
  • 孟玲英
  • 徐学标
  • 文笔秀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高阳
    • 摘要: 笔画是汉字中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写好点、横、竖、撇、捺、钩、提、折八种基本笔画。从"自"字看横折的演变: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甲骨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属于篆书。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横折的写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王旭红
    • 摘要: 篆书笔画类型相对简单,多由横、竖和弧组成.一、横"于"字首笔.(一)起笔:藏锋逆入,稍稍驻笔,回向右上调整为中锋用笔.(二)行笔:向右行笔.(三)收笔:至收笔处轻提出锋.“至”字末笔。(一)起笔:逆入,在左下方驻笔,提笔回调至中锋。(二)行笔:略呈上弧势向右行笔。(三)收笔:至收笔处轻提收笔。
    • 刘颖
    • 摘要: 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秦代篆书的遗韵,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隶书把篆书单纯的线条发展成不同形态的点画,用笔一波三折,增强了起伏动感,其中"蚕头燕尾"是隶书标志性的笔画.隶书经历了秦代的初创期,西汉时的过渡期,东汉时的全盛期,汉代以后的隶书被楷书逐渐取代,走向衰落。
    • 张钺湫
    • 摘要: 杨沂孙是清代晚期较为著名的篆书书家,其篆书得法于邓石如、邓传密父子,而在其学习、取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迥异于同样师承邓氏、受邓氏影响的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书风,这与其在邓氏之外的取法不无关系,此外,还与其对于理论的研究,尤其对于文字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本文从杨氏的学书经历、取法范围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杨氏篆书的风格特征,以及其给当时和后世带来的影响,并进行了简要梳理。
    • 赵文静; 邵仲武
    • 摘要: 承清乾嘉学派之余绪,至清后期,金石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文书法的勃兴,一时间,人才辈出,擅长金文书法者众矣。吴昌硕和黄宾虹作为近百年来杰出的书画大师,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成就卓著,二人在篆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但二人篆书风格特征有着较显著的差异。本文试从他们的艺术观念、篆书渊源、笔墨特征、意境风格等方面加以比较。
    • 李立山
    • 摘要: 邓石如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其“以隶为篆,刀笔相师”的书法实践以及在篆、隶、楷、行、草等五种书体上的成就,对乾嘉以来篆、隶书作的书学理念和书学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其门人包世臣、再传弟子吴让之的推扬下,影响了晚清篆隶书整体的发展进程。本文对邓石如书学成因及其艺术风格进行研究,从书学成因、书学理念、书学实践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和考察,以期为当代书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 葛嘉诚
    • 摘要: 唐人孙过庭云:“博涉多优,专攻小劣。”在大学期间,我对五体书、篆刻及国画均有涉猎,诸多尝试之后,于清篆最为心仪,并以吴让之为基,兼习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诸大家,互为滋养,循序渐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入选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湖南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等,算是对习篆两年的肯定。大三开始主攻行书,以米芾为宗,兼习蔡京、吴琚、苏轼等,亦略有心得。
    • 黄云鹏
    • 摘要: “佑陶灵祠”青花瓷匾,是雍正九年仲冬督陶使唐英为“风火仙庙”所书(图1),它镶嵌在庙的西院墙门楣的上方。匾长135、宽43.5、厚6厘米;四周的缠枝番莲纹和中间的字为青花,印为釉里红,字、印都阳文凸出;字正楷,规整精工、清秀健俊;右上角腰圆形引首印“古柏堂”和下款两枚方栏篆书“唐英之印”、“俊公”章,字古拙,分朱饰白有致,从中可见唐英的书法功力非一般,为研究唐英窑务史及其书法艺术和“风火仙庙”等提供了可贵资料(图2、图3)。
    • 包文运
    • 摘要: 受黄庭坚影响,历代书论家对陈晞篆书多持贬斥态度。如将陈晞篆书置于北宋时期尚意书风与金石学交织兴起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便可看出黄庭坚对陈晞的评价有偏颇之处。江西近年出土的陈晞篆书铭石,为剖析陈晞篆书以及宋代江西地区雅正工稳的篆书风格提供了实物证据。
    • 吕蓉
    • 摘要: 被康有为先生称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深受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喜爱。在临习石鼓文的数十年间,吴昌硕探寻石鼓拙美,感受石鼓趣味,其篆书在石鼓文的影响下出新意、成一派,是篆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其成就对后世书家学习篆书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文章从吴昌硕各个时期临石鼓文作品的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其篆书中的金石韵味,并阐述吴昌硕书风对后世篆书风格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