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篆刻

篆刻

篆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1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9篇、专利文献112篇;相关期刊698种,包括老年教育(书画艺术)、美术教育研究、书画世界等; 篆刻的相关文献由1675位作者贡献,包括文质彬、朱琪、谭慧等。

篆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9 占比:95.11%

专利文献>

论文:112 占比:4.89%

总计:2291篇

篆刻—发文趋势图

篆刻

-研究学者

  • 文质彬
  • 朱琪
  • 谭慧
  • 陈维
  • 薛元明
  • 周一帆
  • 周一红
  • 孟浩
  • 酱香老范
  • 陈慧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红
    • 摘要: 对于国画中的书法题款与篆刻钤印,历代画家都非常注意,二者展示出历代画家在文学、民间文艺、书法、篆刻、绘画等上的综合素养。国画中书法题款与篆刻钤印虽无定法,但是必有原则和技巧。
    • 陈石
    • 摘要: 每当回想起潘老师与我四十年的师生情谊,往事仿佛就在眼前……1962年夏,我报考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后,在家等待录取通知。我姐夫陈尔华(时任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教务主任)见我闲着,就对我说:“你喜欢书法与篆刻,我给你介绍我们学校一位潘老师。他博学多才,在书法、篆刻方面颇有名气,你应去向他学习,拜他为师。”在我姐夫的引荐下,我拜见了潘主兰老师。
    • 武蕾; 余熙文
    • 摘要: 分析文人参与篆刻实践并使篆刻成为独立艺术形式的直接原因,主要归结为元代印章材质的改变和篆刻理论的出现。考察明清文人篆刻艺术思潮,经历了从“印宗秦汉”到“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的嬗变,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篆刻的发展,三者合力之下,最终使篆刻艺术在晚清达到历史的顶峰。探究皖籍印人在明清文人篆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贡献,表现在开宗立派、艺术思潮引领、承启发扬三个方面,其贡献也为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莫俊
    • 摘要: 目前古籍钤印资源的开发是古籍整理学科的冷门,主要原因是钤印释读存在较大困难。本文将古籍钤印的释读方法总结为十类:按部索字法、字形复原法、图符字化法、署名对释法、词句推定法、因零查整法、文献印证法、印印联释法、色位分组法、抓大放小法等,涉及文字辨识、印文解读、印主考证、次序判定等环节,以期为古籍整理人员进行钤印释读提供参考。
    • 鲁树人
    • 摘要: 黄牧甫最初因谋生来到广州,无心插柳之际因善篆刻让自己成为一代宗师。黄牧甫在篆刻方面本身携带的浙派基因,再加上当时丰富的文献资料、活跃的艺术氛围,造就了他不凡的艺术成就,尤其对现代篆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着意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黄牧甫对岭南地区篆刻发展的影响。
    • 谷松章
    • 摘要: 焦新帅的篆刻,由黄士陵入手,后随我治汉玉印及鸟虫篆,都上手很快,到现在是均衡发展。这是我喜欢看到的样子。学习单一品种固然上手快,但是会使自己的篆刻审美产生偏差,比如有些只刻细朱文的作者连白文都刻不好,这怎么能发展?所以我希望学生的专一能够建立在广博的艺术眼光和公允的艺术立场之上,这在一时看不到什么效果。
    • 程力钦(文/图)
    • 摘要: 石,是一枚文化的金标器以用为美,器以用为工。传统石材与人之间关系密切,我们在探寻石材艺术中开辟了既源于传统,又为现代生活赋能的石材创“艺”之路。2018年,我拜篆刻名家张钧为师学习金石篆刻,之后便想到将其与惠安石雕结合,开始以“石制器皿、奇石雕刻设计文人器物”为探索方向。传统工艺魅力十足,其魅力在于每个器物的存在反应出各个时代精神,每一件作品都是文化、社会审美凝聚而成的一种符号。
    • 戴蕾
    • 摘要: 不久前,“书学之路——第四届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篆刻专题展”“从篆刻到印学”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幕。此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美术学院、平湖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旨在进一步弘扬陆维钊的艺术精神和教育理念,构建书法学教育实践和创作展示交流平台,展现近年来书法学学科建设和教育成果。
    • 农干东
    • 摘要: 吴昌硕花鸟画艺术中的金石气息,可主要通过三个方向深入理解。一是其书法艺术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主要从用笔力度、变化和空间三个方面提升作品的精神表现力;二是其篆刻艺术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主要在用笔线质本身的丰富方面强化古朴苍拙的美学效果;第三是文化修养与自身开拓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具体通过吴昌硕的诗性特点展开对作品金石气息包括气息背后与人格精神特点相关联的种种丰富内涵。
    • 赵赫
    • 摘要: “妍”与“媸”这两大审美内容,一直贯穿在书法史中,两者既有矛盾冲突又能和谐统一,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帖学”与“碑学”。大众通常喜“妍”而厌“媸”,而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媸”与“妍”同等重要。那么,在“妍”与“媸”之间如何取舍呢?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不可忽视黄牧甫所开创的粤派印风,其“意古而貌新,意雅而形美”的风格特点,为这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也给予后人创作的灵感及启示。围绕“妍”与“媸”两大审美内容之间关系展开讨论,通过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完成作品创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