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石

金石

金石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书法、篆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2篇、专利文献208篇;相关期刊744种,包括收藏.拍卖、收藏、收藏家等; 金石的相关文献由1578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广彬、陈博攀、刘永智等。

金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2 占比:86.49%

专利文献>

论文:208 占比:13.51%

总计:1540篇

金石—发文趋势图

金石

-研究学者

  • 韩广彬
  • 陈博攀
  • 刘永智
  • 桑椹
  • 赵逵夫
  • 黄继龄
  • 仲威
  • 刘先枚
  • 刘冠华
  • 刘志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汤聿安
    • 摘要: 每当人们步入江苏省如东县博物馆“汤氏金石纪念馆”展厅,映入眼帘的一件件、一枚枚文化艺术瑰宝,无不使人惊叹不已。这凝聚了旅美华侨、金石篆刻名家汤成沅先生的毕生心血更是他热恋故土,怀念乡愁,用一身心血浇铸的思乡结晶০汤成沅先生,字涤生,号双枫居士,祖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1919年11月出生于如皋东乡,岔河南汤家庄(现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汤桥村)。弱冠之年的他在家庭的渲染和父亲汤如艺的谆谆教导下,学艺所长,好爱篆刻艺术。
    • 赵宇姗
    • 摘要: 清初学者顾炎武热衷于访碑之事,对所见金石进行考辨,以考证文字,补正史书,开启了清代金石学研究之先河。本文拟从金石考证的视角看待顾炎武的访碑活动,并以其《山东考古录》中《辨景相公墓》一节为例,阐述顾氏如何辨别此墓为后周景范之墓还是后晋景延广之墓,兼及其中的几点存疑。
    • 房彬; 傅国华
    • 摘要: 清道光咸丰间,山东的文化名人以金石学界为多,他们治学多重师友。于研究或收藏每有所得,即修书以告,相互讨教;或宴会友朋,共赏摹拓。许印林与吴子苾二人亦是如此。吴式芬的父亲在京城为官,自幼随父在京,许瀚后来为参加科考经常到京师,40岁后又在吴氏幕府校书,并且为吴式芬的两个儿子教书,晚年更是为吴式芬校书而不辞劳苦。许瀚与吴式芬皆有金石之好,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因金石之好成为莫逆之交。
    • 方克朋
    • 摘要: 赵之谦在金石学上的巨大成就,致使他打破传统书画的固有程式,是其山水画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山水画在金石学的影响下,碑派笔法,妙趣天成;氤氲秀逸,朴穆神生;拙野异趣,融合自得。并领悟到了“书画合一之旨”,又将篆刻章法的构图设计带入山水画面中,真正将书法、篆刻、绘画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古茂沉雄,戛戛独造”的金石山水之风。
    • 方克朋
    • 摘要: 赵之谦一生志在考取功名,报效朝廷,始终把功名事业、兼济天下视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然而仕途坎坷,迫于生计,使他走上鬻艺捐官的道路。其绘画作品,基于市场需求,多作花鸟,故山水画作传世较少,但风格多样,水平极高。对于赵之谦山水画艺术取向探源,是走进赵之谦瑰丽艺术世界的敲门砖。该文主要从思想文化背景、师从的影响、金石学的渗透三个方面探究赵之谦山水画的艺术取向。
    • 农干东
    • 摘要: 吴昌硕花鸟画艺术中的金石气息,可主要通过三个方向深入理解。一是其书法艺术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主要从用笔力度、变化和空间三个方面提升作品的精神表现力;二是其篆刻艺术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主要在用笔线质本身的丰富方面强化古朴苍拙的美学效果;第三是文化修养与自身开拓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具体通过吴昌硕的诗性特点展开对作品金石气息包括气息背后与人格精神特点相关联的种种丰富内涵。
    • 牟朋朋; 张莉
    • 摘要: 林半觉作为广西本土的金石学家,其为广西书法史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其对于广西书法史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从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林半觉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大致可以集中归为两大类,以研究篆刻艺术、石刻艺术以及生平交游居多,在研究深度、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以及整体系统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高敏
    • 摘要: 作品说明:传拓是以纸和墨为材料,使用一定的工具将刻铸在器物的文字、图形、纹饰等拓印在纸上的一种技法。该系列作品是在研习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金石传拓创新的实践。
    • 李文君
    • 摘要: 故宫博物院藏有吴大澂致盛昱信札5通.从时间上看,信札主要作于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年(1885—1894);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交流金石鉴藏心得,很少涉及政务;从文献价值上看,对研究晚清金石收藏活动以及吴大澂与盛昱的交游,补充《吴愙斋年谱》等,均有一定的意义.
    • 王庆卫
    • 摘要: 一座亘古遗存的石板书库,见证着岁月长河中中华民族一次次在涅槃中重生和壮大,保存着国家民族血脉里永久传承的文化基因,阐释着何以中国、何谓中华的精神信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