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心血
毕生心血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体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专利文献8075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瞭望、科学中国人、湘潮等;
毕生心血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勇、阿斐、陈忠义等。
毕生心血
-研究学者
- 周国勇
- 阿斐
- 陈忠义
- 丁朗
- 东缨
- 于尧臣
- 任丽艳
- 任南衡
- 任延东
- 伍砺矛
- 佟军
- 倪国红
- 冰夫
- 凤霞
- 刘乐里
- 刘文峰
- 刘江
- 华也
- 单立娟
- 及树楠
- 叶子
- 叶琛
- 吕雪萱
- 吴应清
- 吴文永
- 吴莉莉
- 周东江
- 周云海
- 周广增
- 周碧联
- 唐晋
- 威廉·福克纳
- 孔登辉
- 孙宇廷
- 孙慧颖
- 孙斌园
- 孙瑞丹
- 孙道荣
- 孙阁(摄影)
- 宋增民
- 宋天宝
- 寿宝义
- 小雨
- 应升田
- 康宁
- 张书云
- 张传彩
- 张君秋
- 张大军
- 张天宇
-
-
汤聿安
-
-
摘要:
每当人们步入江苏省如东县博物馆“汤氏金石纪念馆”展厅,映入眼帘的一件件、一枚枚文化艺术瑰宝,无不使人惊叹不已。这凝聚了旅美华侨、金石篆刻名家汤成沅先生的毕生心血更是他热恋故土,怀念乡愁,用一身心血浇铸的思乡结晶০汤成沅先生,字涤生,号双枫居士,祖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1919年11月出生于如皋东乡,岔河南汤家庄(现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汤桥村)。弱冠之年的他在家庭的渲染和父亲汤如艺的谆谆教导下,学艺所长,好爱篆刻艺术。
-
-
张天宇
-
-
摘要:
“黄河平,天下宁”。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滨,流经山东郓城一角。亓传周自打记事起就住在黄河边上。他说:“我父亲是黄河河工,我是黄河水工闸门运行工,是个地地道道的‘黄二代’”。从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亓传周始终坚守在黄河岸边,将毕生心血凝聚在“科技治河”上。
-
-
曹智滔
-
-
摘要:
《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是著名美术教育家俞剑华先生倾注毕生心血从浩瀚的古代典籍和散见于公私藏家的书画墨迹中采珍掇英,编汇成一部集古代画论于一体的鸿篇巨著。上自先秦诸书的只言片语,下至宋元明清的画论专书,也有散见于历代文人的诗文别集和画家的绘画作品的题跋中,可谓蔚然大观。它“集千古画论之大成,为初学研究之津逮”,是一部被历史筛选并传承下来的珍贵资料。这部书稿犹如宝剑锋从磨砺出,可谓历经波折,终于集腋成裘,汇成大观。
-
-
王平
-
-
摘要:
2022年5月8日,又是一年母亲节。“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在感恩母亲、祝福母亲的同时,我们也会想起一位亲手接生过6万多名婴儿,倾注毕生心血为众多母亲服务的妇产科医生——胡佩兰。她从医70年,89岁高龄时仍坚持在临床一线做手术;她医德高尚、情系患者,坚持开不超百元的“小处方”,决不让患者花冤枉钱;她崇尚节俭、扶危济困,经常用省下的钱资助他人,先后捐出7万多元,捐建50多个“希望书屋”。截至2014年1月逝世,胡佩兰退休后又坚持出诊28年,被评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
-
吴应清
-
-
摘要: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而大爱、侠义,更是医者兼而有之的品质。身披白衣战袍,临床诊治患者;心怀天下苍生,潜心制药救人。从医者到创业者,除却超越常人的坚定与智慧之外,还需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敬重。本期封面文章主人公黄文林教授就是一位大爱与侠义并存的医者及创业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卓越事业,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抗癌新药研发,为国内医学、制药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
王渝生
-
-
摘要:
钱正英(1923.7.4—2022.10.22),女,出生于上海,水利水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水利部部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她入党80多年,参与和领导中国治水事业60余载,为我国实现大江大河岁岁安澜的千年梦想,倾注了毕生心血。真是跃跃女儿志,浩浩祖国怀,至白寿(99岁)而辞世,遗志付后人继承。
-
-
秋石
-
-
摘要:
导语:寒春.美国"曼哈顿计划"中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之一,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受胞兄韩丁和好友阳早熏陶,1948年她来到中国,同在这之前进入中共领导的陕北根据地推广现代畜牧业养殖计划的阳早结婚,从一位核弹专家转变为养牛专家。新中国成立后,寒春并未参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而是与丈夫一起,为新中国的现代奶牛养殖业及农业机械化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
-
-
曹君华;
张鹏程;
李东阳
-
-
摘要:
57岁,头发斑白,衣着朴实,饱经风霜。很难把他与音乐、活力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让歌声洒满校园,用音乐点燃孩子的梦想,带活了一所山村小学。他就是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镇木瓜小学党员教师纪昌贵,有着30年党龄的他坚守乡村教育42年,用毕生心血照亮学生的音乐梦想。
-
-
邵林
-
-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最好看的小说是《红楼梦》;中国古典邮票专集内,最令人青睐的是红印花小一元。《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毕生心血写了前八十回,却为后续的故事留下了谜一样的痕迹,吊足了成千上万个读者的胃口。小一元及其原票的身世流传是菲律宾集邮家黄光城研究的亮点,但是,他的成果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即已付之梨枣,前者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未经增续,那些曾在邮坛叱咤风云的骄子宠儿,后来的命运和归宿都成了邮人们牵肠挂肚的疑案。
-
-
周云海
-
-
摘要:
在很多人印象中,九旬老人应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子孙环绕,身边片刻离不开人”的生活。然而,今年99岁的陈南昌不仅玩微信、练书法,偶尔还会写写古体诗,“新潮”程度丝毫不逊于年轻人。1923年,陈南昌出生于江苏,1951年,他举家迁来上海发展,筹建一家小五金厂。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陈南昌和老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用毕生心血,将孩子们全部培育成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