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水

治水

治水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60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矿业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73篇;相关期刊701种,包括经贸实践、给水排水、江苏水利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淮河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等;治水的相关文献由433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会希、武建国、刘健等。

治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6 占比:47.0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1373 占比:52.69%

总计:2606篇

治水—发文趋势图

治水

-研究学者

  • 徐会希
  • 武建国
  • 刘健
  • 郑荣
  • 束兆林
  • 刘西莉
  • 姚克兵
  • 缪康
  • 赵来成
  • 杨红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晓辉
    • 摘要: “五水共治”顾名思义是将五种水问题共同治理,具体包括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目的是解决水问题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五水共治”以美好生活作为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强调水环境问题必须联动治理,对于问题的源头与过程同时治理。“五水共治”以大局意识和共同的责任为出发点,实行跨区域联合治水、协同治水,建立了“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联商常态化”的治水机制。一、“五水共治”的现实意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 曹杰
    • 摘要: 韩江之水,文脉名川。行粤东之沃土,发上峰之高山。溪流清碧,玉带龙蟠。孕育人文,属东南之水道;滋养生民,入沧海之波澜。携山岳之灵秀,水光青碧;带风云之气象,形势蜿蜒。因时代之博兴,改山河之旧颜。积历史兮沉浮,证岁月兮变迁。除弊兴利,同心克难。是以良策,遂兴河长之制;乃集智力,谱治水之宏篇。
    • 摘要: 建设汾河生态廊道,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1月26日召开的山西省水利工作会议,划出了山西2022年治水兴水重点。新一年,山西全省水利系统将如何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水文章?
    • 严丽娟
    • 摘要: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河长制作为水治理中的重要制度设计,在组织形式上以河长为中心,构建了网格化立体化的政府间协作格局,促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流域管理机构共同参与河湖治理。河长制集中体现了从传统水治理向现代水治理的转型、水治理中的协同治理和社会公众参与。河长制因解决河湖治理问题而生,是在外部倒逼机制下形成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短期内呈现出集中、高效的运动式治理特征,从长远看,河长制将从运动式治理向常规型治理转型,实现从"长制"到"长治"。
    • 何建兵; 钱旭; 孙长峙; 周璐; 尉建波
    • 摘要: 本文以太湖流域治水史为主题,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概括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太湖流域千百年的治水史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启示,提出:要坚持以民为本,积极服务民生;要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管理体制;要坚持文化铸魂,大力弘扬水文化;要坚持系统治理,着力建设幸福河湖。
    • 王冠依; 赵志豪; 李翔
    • 摘要: 鉴于芍陂特有的历史地位和非凡价值,挖掘其在治水中的先进性及其对当代治水管理的借鉴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查阅古籍、文献等资料,梳理了芍陂灌排工程管理的历史演变,总结了芍陂在历史上的治水管水大事记,阐述了芍陂的兴衰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治水经验,明确了灌溉管理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双河长制”在河湖治理的显著效率、退田还湖在促进河湖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打造幸福河湖、传承治水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引领。以期在芍陂兴废更迭的历史进程中吸取经验,探索灌溉管理与维护制度的发展规律,为当代治水护水提供思路。
    • 熊帝兵
    • 摘要: 历代校注《管子》的成果十分丰硕,然而古今学者对其《度地》篇中之“积薪”一词多失注,或略注为“柴草”“柴薪”等,甚至还有误注为“燃料”的情况,既未准确揭示其意,又未能详其功能,甚至还由此而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今考,“薪”除了具有“柴”意之外,还可以指“草”,用途颇多。《度地》篇所积之“薪”作“草”解更合文义,应当是治水、阻水的物料,很可能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汉代的考古遗迹以及汉代以降的治水文献都有农作物秸秆用作治水物料的充分证据。综合推断,以植物纤维充当治水物料这一技术很可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人与水的话题从未停止。因其是生命之源,人们依赖它;因其有泛滥之祸,人们惧怕它。远古人类择丘陵而处,以避江河洪水泛滥。后代则采用多种方式与洪水抗衡,但仍难免洪涝之灾。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为患。鲧、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 韩梅; 梁贞堂
    • 摘要: 治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国5000 a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大禹治水建立了夏朝,完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第一次转型;秦国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国富粮足,完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第二次转型;秦以后的中国,通过治理黄河、抗旱救灾、整修运河等治水活动,提高了政府的组织力、公信力和统治力,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 李瑞清
    • 摘要: 江汉平原生态环境和发展历来备受重视,其经济发展也长期受到洪涝灾害的制约。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江汉平原洪涝灾害情况,从降水量、客水量、地势、泥沙等因素分析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并结合治水历史,提出了洪涝灾害治理三项策略,以期为江汉平原发展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