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
排涝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83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89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广东水利水电、黑龙江水利科技、湖南水利水电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2008年风暴潮灾害防治及海堤工程技术研讨会、第二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等;排涝的相关文献由26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苗、韩杰、段广生等。
排涝
-研究学者
- 李苗
- 韩杰
- 段广生
- 孙富强
- 郑智灵
- 于洋
- 廉宇深
- 曹勇
- 武永新
- 王乐勤
- 苗雄雅
- 许静
- 赵煜文
- 连加俤
- 郝红红
- 任谦
- 吴家盛
- 孙健军
- 张增荣
- 张建明
- 张木成
- 徐京宁
- 沈乔昕
- 王锦
- 肖双喜
- 赵海涛
- 马雄
- 黄霏
- 余锦地
- 刘杭
- 常方
- 张睿
- 张鹏
- 徐明
- 徐辉
- 朱磊
- 李思远
- 李慧婷
- 李敏
- 李欣娟
- 杨利华
- 梅海清
- 毛献杨
- 潘泉方
- 王伟珍
- 王涛
- 王荣清
- 王赛
- 班美娜
- 秦子鹏
-
-
孙晓辉
-
-
摘要:
“五水共治”顾名思义是将五种水问题共同治理,具体包括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目的是解决水问题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五水共治”以美好生活作为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强调水环境问题必须联动治理,对于问题的源头与过程同时治理。“五水共治”以大局意识和共同的责任为出发点,实行跨区域联合治水、协同治水,建立了“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联商常态化”的治水机制。一、“五水共治”的现实意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
-
姚淑丽
-
-
摘要:
崆峒区泾河川区是崆峒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区域。泾河灌区地处崆峒区宽阔平坦的河谷川区,灌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陇东地区重要的粮食、果菜生产基地。泾河灌区承担着崆峒、柳湖、四十铺、白水、花所五个乡(镇)46个村7000 hm^(2)和白庙塬区1867 hm^(2)农田灌溉、工程设施维护维修、水费征收、抗旱防汛等管理工作。然而,干渠由于运行年限较长,存在着渠道老化严重、渠道输水能力差、防汛期间安全隐患严重、水量浪费严重等问题。分析灌区农田渠道灌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灌区农田渠道灌溉和排涝矛盾的解决提供思路。
-
-
张利荣;
庞林祥
-
-
摘要:
在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抢险救援中,中国安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采用动力舟桥救援转移新乡洪水受困群众,采取多型大功率排水车“多面布点、梯次接力”强排京广隧道积水,采用“右岸裹头抢护、左岸单戗立堵”封堵卫河决口,采取在坝体两岸开挖泄流槽紧急泄流解除郭家咀水库溃坝险情,完成了所承担的重大险情处置任务。总结了科学方案、专业队伍和先进装备是抢险救援技术制胜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洪涝灾害抢险救援能力,一是要加强灾害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研究,二是要建强抢险救援专业队伍,三是要研制配发先进抢险装备。
-
-
张晓波;
张瑶兰;
张健
-
-
摘要:
对于闸泵结合的平原排涝,一般认为,闸排和泵排呈叠加的正效应。但对于部分自排能力不大的平原闸站,增设强排泵站后,闸排和自排并非“1+1”的叠加关系。以西江平原城西河闸站、西江闸站、外东浦泵站、永裕河泵站为例,泵站的增设一定会抵消原有的部分闸排效益,要实现遭遇大洪水下的排涝能力达标,泵站规模的设计一定需要考虑闸泵排涝的“抵消”效应。
-
-
杨勇
-
-
摘要:
市政给排水问题是城市运营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需要衡量的关键问题。一旦市政道路出现给排水方面的问题,不仅会对城市居住群体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抑制。为提高市政给排水建设可行性,在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对市政给排水建设方案的优化设计研究。在明确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给排水建设总规划方案设计、源头控制、涝点控制,提出一种全新的建设方案。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新的建设方案与传统建设方案相比,能够有效提高建设的可行性,减少道路上的涝点,确保市政道路能够在强降水季节正常运行。
-
-
尹殿胜;
冯帅
-
-
摘要:
一、息县城区防洪形势分析(一)水系、地形概况淮河流经息县境内长75km,息县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0190km^(2)。淮河息县境内河槽基本呈U型,除关店圩区外,淮河息县段两岸无堤防,平时河槽内水浅流缓,遇大洪水则漫滩行洪。息县城区所受主要洪水威胁来自南侧的淮河,息县城区西侧的清水河以及流经城区的澺河、龙湖等淮河支流主要功能为排涝,汇水面积较小。
-
-
董一然;
董卫朝;
孙新忠
-
-
摘要:
分析了涑水河流域强降雨对盐池及运城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安全的影响,得出了其主要原因系中水长期占用蓄滞洪区库容以及目前南城区还实行管网雨污合流制和防洪工程老化失修所致,并相应提出了近期水库清污、南城区雨污分流,中期加固堤堰、打通水道,远期兴建排水总干渠的三步实施计划。希望以此能为盐池及运城市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
-
-
陈立新
-
-
摘要:
改革转隶后,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着“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责任务,尤其是在几次重大抗洪抢险救援中诠释了“国家队、主力军”的使命担当。笔者介绍了消防救援队伍在极端洪涝灾害抢险救援中,利用现有的消防灭火供水车辆、移动泵组和排涝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抗洪排涝抢险救灾作战体系,在应对极端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抗洪抢险体系建设和抗洪装备配备提出探索性建议。
-
-
刘洋;
韩涛;
张鸿翎;
刘集锋
-
-
摘要:
研究了淹水及排涝处理对4种菊科宿根花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由此揭示其对淹水胁迫的响应及抗性差异,为日后园林绿化提供参考。采用双套盆法,对4种菊科宿根花卉进行淹水胁迫处理,测定4种菊科宿根花卉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质(SP)、可溶性糖(SS)、丙二醛(MDA)及叶绿素(Chl)等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4种花卉的RWC、SS含量总体先升后降;Pro、MDA含量总体不断增加;SP含量宿根天人菊(Gaillardia aristata)和夏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为先升后降再升,野菊花(Dendranthema indicum)和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为先升后降;Chl含量为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4种花卉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维持细胞稳定性,这些物质相互协调提高其抗涝能力,从而减轻水分胁迫的伤害。排涝后,4种花卉生理状态均有所恢复。4种宿根花卉在抵御淹水胁迫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分析评价发现抗涝性强弱为夏菊>千叶蓍>野菊花>宿根天人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抗涝性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由大至小依次为Pro、MDA、SS、Chl、SP、RWC。
-
-
-
程永东
- 《2008年风暴潮灾害防治及海堤工程技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厂址设于沿海的火力发电厂,面对厂区的洪(潮)、涝灾害,由于行业标准的不一致导致设计时防洪、防潮、排涝不能很好地协调,存在厂区的防洪(潮)、排涝安全问题,为此,着重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对厂区防洪(潮)排涝安全进行设防的预防方法,该方法综合不同行业规范的要求,具有有效、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
-
-
黄红;
刘晓平;
吴寿荣
- 《2003年第一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
| 2003年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1世纪的发展目标是:"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一个适应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为此,在广州市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河道整治等方面都要引进新的思路,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防洪、排涝、环境、景观、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重点介绍了广州市近年来在城市水利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