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156篇;相关期刊1145种,包括中国历史文物、文史知识、历史学习(高考)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等;古代中国的相关文献由1821位作者贡献,包括倪方六、李开周、李未醉等。

古代中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6 占比:38.5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3156 占比:61.29%

总计:5149篇

古代中国—发文趋势图

古代中国

-研究学者

  • 倪方六
  • 李开周
  • 李未醉
  • 佚名
  • 葛兆光
  • 黄义英
  • 姚卫群
  • 张鸣
  • 散木
  • 李秀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卫群
    • 摘要: 对人与自然现象的分析是哲学中的基本内容.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三大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哲人们在这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世界文明中的精髓.对有关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明了世界主要哲学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以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促进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 王武
    • 摘要: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孝的思想;春秋至秦,“孝”通过立法开始成为正式的法律;两汉政府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从各个层面补充并完善了对孝的立法;隋唐时期,孝法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该法继续强化和益趋反动。古代中国的孝法呈现出“礼法结合和德刑并用”、“维护家长的特权”、“把孝神圣化和法律化相统一”等特点。尽管古代中国的孝法充满专制和特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社会氛围,推动了“孝”行为的落实。这对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敬老及保障老年人权益等现实问题,具有某些参考价值。
    • 艾琳; 刘志荣
    • 摘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的每一次跨越,每一次进步,都有一只强劲的命运之手——热力,在不断引导着人类前进的轨迹,在启迪、激荡着人类参悟科技的玄机。中国古代的热力技术曾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人对热力的探索有着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骄傲。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人们思维方式的保守性,排斥外来科学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研究方法的不科学性,使得中国的热力技术与科学在近现代开始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本文回溯了中华文明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不断与热力的探索、交锋的历史,梳理了中国热力发展的脉络。
    • 殷啸虎
    • 摘要: 复仇是中国古代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古代至少在国家立法层面,对复仇行为是不予认可、并且严厉禁止的。从古代司法实践来看,随着统一的国家法制体系的建立,对复仇案件的处理一般都能坚守法律底线,对于复仇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把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作为一个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立法实践中,努力协调复仇问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关系。以清代法律为例,对复仇行为,就如何做到合理性与合法性两全进行了两方面的规范:一是通过完善法律规定来制止司法上的擅断行为;二是将礼教的精神融入法律条文,使关于复仇问题的规定在强调合法性的同时,更加具有合理性。
    • 韩梅; 梁贞堂
    • 摘要: 治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国5000 a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大禹治水建立了夏朝,完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第一次转型;秦国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国富粮足,完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第二次转型;秦以后的中国,通过治理黄河、抗旱救灾、整修运河等治水活动,提高了政府的组织力、公信力和统治力,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 姚卫群
    • 摘要: 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代欧洲的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主干思想体系。它们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哲学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是根源性的思想体系。三地的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关注问题和不同的哲学资料保存状况。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并加以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东西方哲学的基本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有重要价值。
    • 姚卫群
    • 摘要: 万物生成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代印度、中国和希腊的哲人们在各自最初文明形成时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三大文明古国的哲人们很早就提出了种类繁多的有关理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反映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增强.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我们认识早期人类哲学思维的一些共同性和理论特色.对这些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明了先前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场景,使我们更好地观察世界及人自身.
    • 周桂银
    • 摘要: 中国古代“天下主义”是一种儒家意识形态,长期规范和指导中国的治国方略,尤其是对外关系实践.作为一项观念意义上的思想指南,称为“天下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称为“天下秩序”,确立于两汉时期.从秦汉到明清,“天下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嬗变过程,发展为一项包含观念、原则和规范、结构和制度的思想体系.“天下主义”是基于中国或华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现为等级制的中心 边缘结构,坚持“内圣外王”和“华夷之辩”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礼制、“用夏变夷”、征伐、羁縻、朝贡等,在对外关系实践上又得到“守中治边”、盟会、互市、和亲、“严夷夏之防”等行为模式的补充.清末,作为中国古代国际秩序观的“天下主义”在西方强力冲击下走向破产,但从近代至今,它在精神上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与实践生活中.
    • 姚卫群
    • 摘要: 古代印度、中国和希腊提出的"中道""中庸"和"适中"思想是东西方文化遗产中的闪亮珍宝.它们是古代哲人观察自然和指导自身行为时提出的宝贵思想结晶,长期为哲人和民众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推动了他们在历史上探索前行.直至今天,这方面的思想对人们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为人们创造美好的未来起着积极作用.
    • 陈绪石
    • 摘要: 受黑格尔影响,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先民在东亚大陆创造了灿烂农业文明,海洋通常是屏障,所以古代中国是大陆国家.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古代中国王朝的身份是大陆国家,还因为大陆文化压制了国家的海上发展,国家的大陆特征得以巩固、强化.这体现在:基于华夏认同和大陆农业耕作,包括儒家士大夫在内的知识人确立"中国为中"的国家观、重道义轻实利经济价值观和重陆轻海海洋观,他们是古代中国王朝向海上拓展的障碍;决定民族前途的士人固守大陆,以科举仕进为人生正途,在价值取向上通常重道义轻实业,他们未建构指导国家走向海洋的思想,还时常阻止国家向海洋进发.国家身份的重塑,首先要解决观念重构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