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主义
天下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0年内共计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管子学刊、周易研究、哲学分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等;天下主义的相关文献由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良、许纪霖、赵海月等。
天下主义
-研究学者
- 王国良
- 许纪霖
- 赵海月
- 辜正坤
- 黄玉顺
- TP
- 冯建勇
- 刘云霞
- 刘佳
- 刘进田
- 史少秦
- 吕品田
- 周文贵
- 喻颖
- 崔道伟
- 干春松
- 张媛媛
- 张汝伦
- 张耀南
- 张锐
- 徐梦
- 易锐
- 曲鹏飞
- 曹兴
- 朱与非
- 朱其永
- 李向平
- 李御娇
- 李志薇
- 李智
- 李洪卫
- 李熠煜
- 李逸群
- 汪乾
- 温习勇
- 田涛
- 白永瑞
- 白露
- 石永之
- 蔡志栋
- 袁琮蕊
- 邵燕婷
- 郑文全
- 郑济洲
- 闫伟杰
- 闵长虹
- 霍冬雪
- 高德步
- 黄俊尧
- 黄玉顺1
-
-
曹兴;
李志薇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似乎,天下主义就是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世界主义.然而,天下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绝不是世界主义.因为,世界主义是天上主义与天下主义的统一,缺少天上主义的天下主义不足以为世界主义.西方文化是从世界主义走向全球主义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在缺乏天上主义背景下发展的天下主义文化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主义之精华,并克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而且扬弃了西方的世界主义.中西文化"同归"不"同路"(中国天下主义、西方世界主义),但却"殊途同归"(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高于西方全球主义理念,因为西方全球主义思想基点还停留在世界主义,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远远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
-
-
张锐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年
-
摘要:
中国古代传统中常用“天下主义”的世界观来观察历史.到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这种世界观随之转变为反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并逐渐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世界观.到了全球化的当代,中国不仅承袭古代天下主义的内在精神,且积极的实现其现代转型-新天下主义,这是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应有的责任和目标,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合理认识.
-
-
喻颖;
李御娇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年
-
摘要:
由“天”衍生而来的“天下”概念是地理、心理和社会制度三种意义的有机统一,它作为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的知识框架是一种先验性的价值观;“天下”具有文化上的超越维度和政治上的现实维度,由此演变为一种作为意识形态的“天下主义”.“天下主义”以审美的方式在宋代山水画中呈现出来,“三远”法的构图结构是“天下主义”在山水画中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政治伦理结构的审美意象布局,则是“天下主义”在宋代山水画中呈现出来的结构体系;虚实关系以审美化的方式呈现出“天下”,烟云、流水以及留白手法是宋代山水画常用的艺术手段.
-
-
张媛媛
- 《传播力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新世界主义"是新时代对"天下主义"的发展,它力求克服传统天下观中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自负,探索一种国家间和平友好交往的新理论范式。在中国国力逐渐强盛并大力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在,这一理论范式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并可用以指导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
-
易锐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早在入关以前,长期身处敌国环逼的辽东局势之中的清政权,已逐渐形成共定边界、各守封疆、互遣逃人、严禁私越的意识,这为中俄战争时期康熙主动提议划定边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时,渊源有异的中俄边界观念,实则存在不少相通之处,亦有利于《尼布楚条约》的缔结.1689年中俄划界以后,清朝固有的边界意识发展较为有限,很大程度上缘于其深受天下主义的制约;盖天下主义,非但未因中俄划界发生动摇,反而自乾隆中期起有所强化.自根本言之,清前期中西边界观念之异,不在于“界”的意识,而在于“国”的理念.
-
-
吕品田
- 《美术观察》
| 2019年
-
摘要:
晚清以来,中华“天下主义”被以个人、民族、国家为政治单位定义的现代政治逻辑所冲击,文化认知中的“天下”不再“无外”,传统画学之“画”渐为“中国画”等强调民族国家属性、表露本体认识二元之变的新名谓所替代.在涉入民族国家体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或“国”之前缀也有取向中华文化的坐标性意义.如此取向绝非因袭西方“以国家观世界”方式来建构一种对抗性的“国家绘画观”,而是努力促进对“天下主义”画学之道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
-
-
-
-
-
-
王国良
- 《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中国哲学在经历过近现代的转化变迁、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冲突融汇、以及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理改造之后,至少有四种传统依然薪火相传,持续不断地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这四种传统是: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本文依次论述.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天下主义是指破除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全天下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以建立普适天下的世界和平与秩序、提高全人类的文明教养为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