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下主义

天下主义

天下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外交、国际关系、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5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管子学刊、人民论坛、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等;天下主义的相关文献由7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良、许纪霖、张锐等。

天下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31.5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175 占比:68.09%

总计:257篇

天下主义—发文趋势图

天下主义

-研究学者

  • 王国良
  • 许纪霖
  • 张锐
  • 赵海月
  • 辜正坤
  • 黄玉顺
  • TP
  • 何家栋
  • 余潇枫
  • 冯建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布成良; 成阳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智慧,在继承和超越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既对传统“天下观”当中的秩序观、统一观、和谐观和道德观等进行批判继承,又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实现视角创新、途径创新和价值创新。面对这个非西方的新型世界秩序建构方案,不仅要澄清对它的误读和曲解,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现实主义特征,更要在全球性问题挑战的背景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中共生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 翟石磊
    • 摘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历经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中国看待世界的主体意识和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理念。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传统世界观进行的丰富和拓展,既体现出天下情怀、世界一家、命运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国际发展挑战、贡献中国治理智慧提供了政治哲学基础和话语保障,形成了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等在内的中国全球治理话语创新。当今时代,全球性发展挑战愈加严峻,中国特色世界主义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余潇枫; 章雅荻
    • 摘要: 安全是一种呈现和合状态的共享性秩序,人类数千年来沿着“战争—竞争—竞合—和合”阶梯艰难地爬升,其目的是实现“优态共存”与“安全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从广义安全论视域看,中国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对中国整体思维、王道立场、民本思想与天下主义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人类系统思维、人道立场、人本思想与全球主义文明精粹的习得与推进。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观照下,中国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正当其时。
    • 周桂银
    • 摘要: 中国古代“天下主义”是一种儒家意识形态,长期规范和指导中国的治国方略,尤其是对外关系实践.作为一项观念意义上的思想指南,称为“天下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称为“天下秩序”,确立于两汉时期.从秦汉到明清,“天下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嬗变过程,发展为一项包含观念、原则和规范、结构和制度的思想体系.“天下主义”是基于中国或华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现为等级制的中心 边缘结构,坚持“内圣外王”和“华夷之辩”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礼制、“用夏变夷”、征伐、羁縻、朝贡等,在对外关系实践上又得到“守中治边”、盟会、互市、和亲、“严夷夏之防”等行为模式的补充.清末,作为中国古代国际秩序观的“天下主义”在西方强力冲击下走向破产,但从近代至今,它在精神上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与实践生活中.
    • 高鹏
    • 摘要: 从夏商周到清,“天下主义”完成了从政治理想到制度实践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汉唐创制的中央集权帝国和元清增补的边疆民族帝国两种模式下,由“王天下”“霸天下”演化出“天子不臣夷狄”和“王者无外”两种战略形态,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设计、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对外关系提供了统治合法性和政策依据.“天下主义”在实践中兼有理想主义的“德化”和现实主义的武力运用因素,作为思想传统和政策实践对当今中国的国际秩序观生成和多民族国家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 赵赫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愈益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谋求超越西方理论的一种方式。赵汀阳、许纪霖、刘擎等围绕“天下”概念,提出了各自关于未来世界秩序构想的看法。为区别于传统的“天下观”和“天下主义”,木文将这些学者所代表的观点统一归人“新天下主义”之范畴。
    • 王柯平
    • 摘要: 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见证了汉朝与匈奴由战争转向和平的重要际遇.在此之后的70余年里,汉匈关系相对"和洽",各得其所,促进了双边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民生发展.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宏观历史角度对此事件评价甚高,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践行天下观的成功范例,继而提出解决世界问题的天下主义学说.汤因比将天下主义归因于"同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从历史现实情况和中国传统思想角度来看,当时汉匈两国之间的天下主义模式是不平衡的,天下主义背后的根本动因也不是"同情感",而是基于儒家贵和意识的和谐说.
    • 张媛媛
    • 摘要: "新世界主义"是新时代对"天下主义"的发展,它力求克服传统天下观中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自负,探索一种国家间和平友好交往的新理论范式。在中国国力逐渐强盛并大力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在,这一理论范式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并可用以指导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 胡键
    • 摘要: 大国成长的持续性和大国崛起后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关键取决于支撑大国成长进程的价值。中国崛起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回顾中国近代史以来的现代化历史和中国的大国成长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自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崛起的价值基础历经了一个转换过程,最初是以民族主义为价值基础,到后来尤其是自20世纪最后十年以来,中国崛起成为对世界有深刻影响的亚洲国家,民族主义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中国的世界主义主张也逐渐上升为可以取代民族主义主张的价值,而这种世界主义又与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相结合并对"天下主义"进行了新的改造,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崛起的价值主张和价值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