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北方民族

北方民族

北方民族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93篇;相关期刊289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草原文化研讨会、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等;北方民族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泽蒙、王宏刚、赵振才等。

北方民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5 占比:19.8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993 占比:79.88%

总计:2495篇

北方民族—发文趋势图

北方民族

-研究学者

  • 杨泽蒙
  • 王宏刚
  • 赵振才
  • 何天明
  • 张博泉
  • 阿尔丁夫
  • 吴雅芝
  • 周伟洲
  • 周惠泉
  • 富育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景明
    • 摘要: 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北方地区从石器时代就存在着现代人扩散的北方线路、早期陶器的西传线路、彩陶艺术的北传线路、轮轴机械制玉技术的南传线路等,表明多种文化互动和交流,并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要构成之中。先秦时期,北狄、西戎、东夷中的北方族群形成方国文明,经过相互交往交融成为华夏族的主要构成之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背景下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等民族通过和亲等途径相互交融,北匈奴西迁中亚与世界其他民族相融,扩大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域空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南迁或东移中原地区与汉族相融,汉族也开始反向往边地迁徙,促成了全国性的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继承前代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之势,又一次出现了在“大一统”背景下的南北和东西方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空间。宋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又一个高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交融,原宋地的汉族继续南下,加深了南方汉族与当地民族的交融,最后全部融入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南北和东西方商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一个兴盛阶段。
    • 宋卿; 孙孟
    • 摘要: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的律法在中华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法律建制在承继中原法律文化所蕴含的“礼法合一,德刑相济”“法自君出,皇权至上”“忠君孝亲”等经典法制思想与“五刑”“十恶”“八议”等法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朝实际和民族特点变革创新,赋予法律新成分,构建了符合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法律文化,并为此后的明清法律文化所承袭借鉴。瑰丽的中华法律文化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包括法律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在诸民族的交融汇聚中日益丰富。
    • 杨军; 徐琦
    • 摘要: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政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共同体意识逐渐产生,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从秦汉时期“一体二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体多元”,进而发展为隋唐至辽金时期“天下一家”,最终演变为元与清的“多民族一体”。在此过程中北方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清晰,同时北方民族也将民族共同体意识付诸实践,进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促进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 郑子稷
    • 摘要: 以服饰的左右衽来区分“华夷”的观念是特定历史的产物,而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是北方民族服饰还是汉民族服饰体系里,左右衣衽都同时存在,服饰衣衽的方向并不能成为区分“华夷”的标准。随着大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服饰左右衽来区分“华夷”的观念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基于此,文章主要根据历史文献中关于左衽服饰的记载,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左衽意义的演变,认为在汉服体系下“左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也认为以“左衽”代指汉族殓服的说法不够严谨。
    • 刘迎胜
    • 摘要: 蒙古族源问题涉及北方民族复杂的迁徙聚合的历史.广义的与狭义的蒙古族史与中古时期北方各部族的关系呈现不同的联系.各种文化、社会生活的承继源流不同,各种史书记载不一.厘清相关史实对廓清蒙古族历史发展及北方部族变迁仍具有重要意义.
    • 张丽杰
    • 摘要: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女性品评是批者作为有真性情的人的评语,其批语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纯朴的真实性、通灵的趣味性,这种批语是北方民族尤其是北方地区满族、蒙古族民族文化特征融渗的显现,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和重要的文化承载价值。
    • 娜达罕
    • 摘要: 中国北方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艺术的“民俗化”倾向,它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部条件。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民俗的形成,多借助艺术的形式加以包装完成,而定格化的民俗活动,又依靠艺术“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日渐程式化,并最终使艺术成为民俗活动固定的标配。艺术的民俗化,是以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天人互益的生产、生活为载体,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媒介,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一种程式化、符号化的浓缩、固化过程,也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以蒙古族艺术中的若干实例,来印证并分析这一文化现象,以期为今后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提供典型的研究个案和理论启迪。
    • 娜达罕
    • 摘要: 中国北方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艺术的"民俗化"倾向,它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部条件.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民俗的形成,多借助艺术的形式加以包装完成,而定格化的民俗活动,又依靠艺术"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日渐程式化,并最终使艺术成为民俗活动固定的标配.艺术的民俗化,是以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天人互益的生产、生活为载体,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媒介,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一种程式化、符号化的浓缩、固化过程,也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以蒙古族艺术中的若干实例,来印证并分析这一文化现象,以期为今后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提供典型的研究个案和理论启迪.
    • 温一格
    • 摘要: 通过对《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礼记》以及诸子典籍等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作品典籍内容进行筛选与分析,尝试探究对这一时期中原政权以北的民族政权的丰富形态、生活生产、政权建立与变迁、与中原政权的互动等记载,探讨由此呈现出的北方民族与中原华夏政权的关系,华夏集团对待北方民族政权的态度,以及在游牧文明影响下中原文学所呈现的有着类似审美风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等内容.
    • 李德明
    • 摘要: 关于宇文部的世系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分歧主要集中于“九世”自谁而始和“九世”是“九代人”还是“九个人”这两个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史料和阅读今人论述,得出“九世”是“九代人”,首者为葛乌菟,二世普回,三世莫那,四世可地汗,五世莫槐和普拨,六世丘不勤,七世莫廆,八世逊昵延,九世乞得龟,共历此九世十主至侯豆归被慕容晃所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